一項研究表示,我們對自己的思考、感覺和行動管得越多,就會越覺得時間過得很慢。但是,我們越覺得時間流逝、自己「不事生產」,並非意味真的流逝了很多時間,不過是我們更加察覺時間的流逝罷了。 ---Josh Davis
坊間有非常多關於時間管理的書,隨手翻過越多本,越會發現內容大同小異,多是原則的概述,但因每個建議和原則似乎都關係到是否有足夠的意志力執行,故對墨墨這個無法相信自己意志力的人,實在等於無用。直到遇見從習慣解析人類的《為何我們這樣工作,那樣生活》,以及今日所說《每天最重要的兩小時》,才首度覺得,或許自己仍有藥可救。
這本書以五個策略出發,輔以科學角度的說明,說明為何要從這個策略下手,以及該策略的重要性。而這本書有個很安慰人的部分,是它不認為早起後的兩小時,才絕對是高效率狀態的來源(看過太多鼓勵人運用早起時間的文章了...知道早起很好,但每天執行,我....實在無法....)
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三個創造每天兩小時高效率狀態的策略吧
辨識每個決定點
想像早上醒來,面對是否要起身或再賴床一會兒的掙扎;到公司坐下後,思考自己該先完成什麼事情的選擇這些,都是所謂的決定點。你會花些時間規劃好整天的次序再開始工作,或是哪樣緊急做哪樣?若你突然有了五分鐘的空檔,你會做些什麼?
作者鼓勵我們事先計畫在這些空擋,也就是決定點時,要採取的行動,在尚未有意識決定接下來要做什麼前,先別急著做下一件事。這並不容易,因為我們都知道看似在發呆,而不是埋頭苦幹,可能引人注目,更因為,決定點令我們察覺時間的流逝,這令我們不安。
墨墨覺得事先想好有幾分鐘空擋時能做些什麼,非常實用,五分鐘可以看完一篇文章、可以簡單規劃待會的事項順序,可以看幾個單字;十分鐘可以寫完簡易的事項記錄,可以看完幾頁書,更可以簡單研究完遊戲攻略(?
管理心智能量
想像打開衣櫥,思考今天要穿什麼顏色、如何搭配;想像看著菜單,猶豫今天要吃雞腿還是排骨;想像打開電腦,看見待辦事項思考要先做哪一件、三番兩次確定主管不在附近、同事也沒看向這裡地打開訊息。
作者鼓勵我們掌握每個可能耗損心智能量的事項,什麼事情會耗損心智能量?做決定。由於人一天能做出的決定數量是有限的,且「做決定會導致心智疲憊,降低我們展現最佳表現的能力。」做了許多決定後,想要能夠高效率的做事,難上加難。
裡頭提到一個常常被忽略但其實非常消耗能量的事情:逛網拍(๑´ㅂ`๑) 你可想過,決定一個東西似乎好或不好、美或不美、要或不要,其實都使用了你一部分的腦力嗎?墨墨以前看過一本書,叫「選擇的弔詭」,裡面就提過,選擇其實很消耗精力,因為我們常在不經意間判斷這個物件好或不好、喜歡或不喜歡,而當需要選擇的顏色、花樣、樣式不斷重疊,其時便無意間帶走了我們決定剩餘事情的能力,每天的「選擇」其實是有限的,當我們一次又一次的分心、專注、分心,其實也花掉了額外的心智能量。
而這就是為什麼,作者要我們停止對抗分心,「在消耗自制力的同時,也會讓大腦在處理後續需要使用自制力的事務時,執行起來變得更為吃力。
打造對自己有益的工作環境
最後一個策略,與環境塑造有關。
作者提供了一個重要而有趣的觀點:「在什麼地方,做什麼事」。這指的不僅僅是在學校或公司就工作,在家裡就休息,而是要給不同的空間自己的屬性,如回到家立刻映入眼簾的沙發,被我定義為「休息」的地方,所以如果我要讀書,我不會坐到沙發去,而可能會到書桌;由此而知,書桌對我而言,是「學習」的地方。當我們劃分出了空間,便能在空間內營造氣氛。
在「工作」空間,墨墨會做的,可能是放上方便記事的便條、可能是放一杯思考事情時適合搭配的飲料、可能是移走除了激發創意靈感以外的雜物,甚至是放置有個別功用的筆,如專門用以練字的鋼筆、專門用來亂畫亂連結靈感的油性原子筆、和閱讀時專門用以畫線、紀錄筆記的黑筆,再浮誇一點,或許還有專屬電源線的華麗插頭。這些分別,有什麼益處呢?除了美觀之外,大概就是提醒我,來到這張桌子、來到這個空間時,我要做的事情,有以下這些選擇。
限縮了自己在某些地方做某些事情,或許,更能最大化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喔!
看完這三個策略,你覺得如何呢?留言告訴我你想到些什麼吧。有什麼推薦的書,想看墨墨重點摘要,也歡迎留言分享書名喔!
書名:《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神經科學家教你5種有效策略,使心智有高效率表現,聰明完成當日關鍵工作》(Two Awesome Hours: Science-Based Strategies to Harness Your Best Time and Get Your Most Important Work Done)
作者:喬許.戴維斯(Josh Davis, P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