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生命系列:腦的演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將「動物」擬人化似乎一直是人類世界的一支重要的故事傳統,然而,要如何理解這類「寓言」背後的「寓意」,其實還是牽涉到聽者本身的「認知結構」,所以常常「見仁見智」。

然而,正是因為「寓言」本身的趣味性和模糊性,讓這類故事在時間長流中不易褪色外,有時更能歷久彌新,成為人們探索自然哲理的重要靈感來源。

以「刺蝟與狐狸」來說,這比喻來自古希臘詩人Archilochus 的詩篇:「狐狸懂得很多事情,但刺蝟只懂得一件大事情」,雖然難知其原意,但現代最流行的觀點似乎是源自Isaiah Berlin (以薩柏林) 在 1953年出版的專著:「刺蝟與狐狸——論托爾斯泰的歷史觀。」由於柏林的主要興趣在思想史,所以他將思想家和作家分為兩種,刺蝟代表一元論者,用單一的知識架構看世界,狐狸代表多元論者,以多種經驗看世界。(相關文章:董啟章專欄:刺蝟與狐狸

將這種比喻用來檢查現在檯面上的政治人物當然很有意思(相關文章:陳時中是刺蝟還是狐狸),不過,對於自然史的愛好者,也許更想問的是,「刺蝟腦」或是 「狐狸腦」到底是怎麼演化出來的?

當然,更「自然」的問題,會是自然界各式各樣的腦,是如何演化出來的?

由於(一般生物學家認為)植物沒有腦,所以,會對這個問題有興趣的,大概都會被歸類為(或自認為)是動物學家。而在動物學家中,最認真收集資料回答這問題的,大概就屬「比較動物學家」或 「比較神經學家」了。其中,加州理工學院的科學家 John Morgan Allman 既很留意實驗室的資料,又很留意生態變遷對不同物種大腦的影響,應該算是可以回答這類問題的佼佼者了。

腦在演化中

腦在演化中

按照自然史的慣例,要認識腦,就得追溯一下「腦的起源」⋯⋯ ,而「腦」是 如何從「動物細胞」演化出來的?Allman 的基本想法上述問題其實就是在問「 原始生物應當如何在不斷變動的環境中攝食而不被捕食呢」?

在「學問」的過程中,我們往往可以發現「你問什麼樣的問題,也就得到什麼樣的答案」⋯⋯問答的過程其實是會互相影響的。因此,我們不當意外,Allman 認為:「動物之所以演化出大腦是因為生物必須在不斷變動的環境中不斷攝食,這樣才可以既不被捕食又不至於餓死。」這種需要反映在大腦上,就是佔據不同生態區位(ecological niche)的大腦會因為生存而產生各種不同的反應模式。

以這種方式理解的話,腦的基本功能就是緩衝環境的變遷。

從這脈絡來分析的話,「狐狸」能夠適應的生態環境應該要比「刺蝟」要廣的多。只是,這不代表當「狐狸」在談判桌上遇見「刺蝟」時,就一定是贏家。西元1971年訪問中國的美國國務卿季辛吉(被喻為狐狸),就拿緊咬台灣問題的周恩來(被喻為刺蝟)沒有辦法,而且影響延伸至今。(相關文章:狐狸對刺蝟

不過,這五十年來,中美台間的局勢已有了巨大的變化,所以,美國固然在本質上仍是狐狸,但中國在鄧小平啟動開放後,中國社會和經濟有了巨大的轉變,越來越多中國人民和企業開始「狐狸化」,想要尋求更廣大的生存空間,連帶也使中國共產黨對外展開「戰狼外交」。當今美國拜登政府和中國共產黨政府之間的談判,比較像是(偏向自由活動的)狐狸 與 (偏向集體作戰的)狼在互別苗頭。

狼與狐狸

狼與狐狸

基本上,中美兩國雖各自面臨發展瓶頸,但其實都是大國,有一定的基本盤與活動範圍,所以因應方式還算穩定,比較弔詭的是夾在中間求生存的台灣。

如果襲用「狐狸」與 「刺蝟」看台灣的兩個政黨,國民黨在本質上應該是很想當一隻狐狸,只不過,因為從前在中國大陸執政時,大陸整體經濟條件不佳,後又經歷對日抗戰,所以只能退守台灣當刺蝟,高喊「反共抗俄」,等到蔣經國時代後期,開放兩岸探親,似乎又想開始找機會當回狐狸,只是後來偏偏又碰上李登輝主政,推行「戒急用忍」,阻卻了國民黨重回中國的狐狸路線。

至於台灣的「民進黨」,很顯然在台灣解嚴之後,一步步朝「台獨」的方向進行,並且在取得中央執政權後,不斷拉高並推崇李登輝的政治路線,強化「刺蝟型」歷史觀,而且因此慢慢擴大了群眾基礎。

問題是,李登輝推動的「戒急用忍」和「新南向政策」的戰略後續並不成功,以致讓台灣的經濟成就漸漸失去光環,反倒是違背李登輝意志到大陸發展的台商有較多成功案例。這些台商其實多可以被歸類為「狐狸型」的人物。

另一方面,台灣的醫界,由於早期的日本殖民統治影響,所以醫學院(尤其是台大醫學院)一直都是本省子弟的第一志願,而台大醫學院的教育也一直都是維持「刺蝟型態」,候文詠在「大醫院小醫生」中的笑話 PMPMP ( 拼命拍馬屁) 只是這種刺蝟型教育的冰山一角。

我們可以由此看出台灣民間的內部矛盾其實也可以用「當狐狸遇見刺蝟」來分析。

總結來說,「狐狸腦」適合在多樣化且廣大的活動空間發展,「刺蝟腦」則有利於在單純的空間中維持地盤,兩者本佔有不同生態區位,可以各自相安。只是,若刺蝟堅持與狐狸對峙,硬是要擋了狐狸外出覓食的路線,時間久了恐怕只會造成兩敗俱傷的路線。

基本上,台灣在解嚴之後,就陷入「狐狸」與 「刺蝟」的對峙當中,要如何轉型,顯然既考驗「刺蝟」,也考驗「狐狸」。至於,其他的生物(如「狼」)會如何影響島內政治生態系的發展,應該也是未來可以觀察的重點。

腦,在自然史中始終不斷地演化,而人腦算是其中最能適應環境變化的一種。也許,海峽兩岸人民最能彼此鼓勵的,就是這種人類大腦的「適應性」(neuroplasticity)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蓮子水共同體的沙龍
55會員
425內容數
曬書天,好奇地。 文圖連播,播出新識界。 紅柿子在這方小天地不只曬書,也曬心得。
2022/10/22
人類的耳朵顯然並不特別擅長接收來自水中的振動,許多成年人甚至相當害怕或厭惡耳朵進水的感覺。究竟,人類的耳朵是如何演化而出的呢?讓我們一起從演化論的思維出發,探討人類的聽覺系統與昆蟲相較,究竟有那些不同吧!
Thumbnail
2022/10/22
人類的耳朵顯然並不特別擅長接收來自水中的振動,許多成年人甚至相當害怕或厭惡耳朵進水的感覺。究竟,人類的耳朵是如何演化而出的呢?讓我們一起從演化論的思維出發,探討人類的聽覺系統與昆蟲相較,究竟有那些不同吧!
Thumbnail
2022/10/12
若是細看人類的耳朵構造,不難發現這是一種和眼睛一樣精妙的結構體,所以這想必是經過漫長的演化途徑才演化而出的感官系統。如果,人類的眼睛是從感光色素聚集的眼點演化而出的,那麼,人類的耳朵最原始的形式又是什麼呢?
Thumbnail
2022/10/12
若是細看人類的耳朵構造,不難發現這是一種和眼睛一樣精妙的結構體,所以這想必是經過漫長的演化途徑才演化而出的感官系統。如果,人類的眼睛是從感光色素聚集的眼點演化而出的,那麼,人類的耳朵最原始的形式又是什麼呢?
Thumbnail
2022/10/03
對大多數的人類而言,觸覺和聽覺算是分別相當明確的知覺。不過,植物不太一樣。 對植物而言,觸覺和聽覺算是關係相當密切的感覺。究竟,我們應該如何去測試植物的聽覺呢? 到底,植物聽得懂人類的音樂嗎?
Thumbnail
2022/10/03
對大多數的人類而言,觸覺和聽覺算是分別相當明確的知覺。不過,植物不太一樣。 對植物而言,觸覺和聽覺算是關係相當密切的感覺。究竟,我們應該如何去測試植物的聽覺呢? 到底,植物聽得懂人類的音樂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在心裡面觀想這個動物坐在你的心裡,去獲取與這個動物有關的訊息,他如何成長?他的習性是什麼?他在過往人類的心目中象徵什麼樣的地位?這可以幫助你們聯想到這個動物和人類最直接關聯的力量。
Thumbnail
在心裡面觀想這個動物坐在你的心裡,去獲取與這個動物有關的訊息,他如何成長?他的習性是什麼?他在過往人類的心目中象徵什麼樣的地位?這可以幫助你們聯想到這個動物和人類最直接關聯的力量。
Thumbnail
狐狸與獅子是伊索寓言中的一個小故事。其內容是說有隻狐狸總是圍繞在獅子周圍,而他的工作總是驅趕周圍小動物,而使獅子能輕鬆獵取食物。但狐狸總是不甘心,覺得自己這麼努力卻無法多得獵物。所以有次,他就背著獅子自己去獵食時,找到一隻羔羊,正當他高興的時,就被獵人給宰殺了....
Thumbnail
狐狸與獅子是伊索寓言中的一個小故事。其內容是說有隻狐狸總是圍繞在獅子周圍,而他的工作總是驅趕周圍小動物,而使獅子能輕鬆獵取食物。但狐狸總是不甘心,覺得自己這麼努力卻無法多得獵物。所以有次,他就背著獅子自己去獵食時,找到一隻羔羊,正當他高興的時,就被獵人給宰殺了....
Thumbnail
讓我們看看電鱝:牠雖然擁有強大的電力,但卻不會無止盡的使用它;牠使用電,但始終只儲存在一個器官裡,不願意讓電主導、徹底改造自己的生活。牠有能力徹夜游泳,但卻選擇在水裡慢慢悠游。
Thumbnail
讓我們看看電鱝:牠雖然擁有強大的電力,但卻不會無止盡的使用它;牠使用電,但始終只儲存在一個器官裡,不願意讓電主導、徹底改造自己的生活。牠有能力徹夜游泳,但卻選擇在水裡慢慢悠游。
Thumbnail
「閱讀就是聆聽過去的聲音。」(p5.) 摺紙動物園 — 過去與未來都在那張反覆摺疊的紙上展開 (原文寫於20180719)
Thumbnail
「閱讀就是聆聽過去的聲音。」(p5.) 摺紙動物園 — 過去與未來都在那張反覆摺疊的紙上展開 (原文寫於20180719)
Thumbnail
#66《人慈》(上):人的本性到底是善良還是邪惡?數千年前就有人在研究人性,從孟子的性善説到荀子的性惡說、西方哲學家盧梭與霍布斯的人性戰爭,討論的無非都是人性的本質到底是什麼?這場爭辯到現在仍舊沒個結論。今天就告訴你這個問題的解答!
Thumbnail
#66《人慈》(上):人的本性到底是善良還是邪惡?數千年前就有人在研究人性,從孟子的性善説到荀子的性惡說、西方哲學家盧梭與霍布斯的人性戰爭,討論的無非都是人性的本質到底是什麼?這場爭辯到現在仍舊沒個結論。今天就告訴你這個問題的解答!
Thumbnail
以「狐狸與刺蝟」來比喻用來檢查現在檯面上的政治人物當然很有意思,但是,對於自然史的愛好者,也許更想問的是,「刺蝟腦」或是 「狐狸腦」到底是怎麼演化出來的?加州理工學院的科學家 John Morgan Allman 既很注意實驗室的資料,又很注意生態變遷對大腦的影響,應該算是可以回答這類問題的佼佼
Thumbnail
以「狐狸與刺蝟」來比喻用來檢查現在檯面上的政治人物當然很有意思,但是,對於自然史的愛好者,也許更想問的是,「刺蝟腦」或是 「狐狸腦」到底是怎麼演化出來的?加州理工學院的科學家 John Morgan Allman 既很注意實驗室的資料,又很注意生態變遷對大腦的影響,應該算是可以回答這類問題的佼佼
Thumbnail
從原初時代到新時代的世界 原初時代時人類與動物是相同的,在進入舊時代前,人是動物,動物是動物,可以通婚偶爾獵殺彼此成為食物,對這遙遠的過去想像時,每個閃過的畫面中都有需要費力攀爬的樹木,樹幹上依附著其他不同的蕨類、藤蔓或紛飛黃蜂,冒著雀斑色的雪白蕈菇擁擠爭長著。
Thumbnail
從原初時代到新時代的世界 原初時代時人類與動物是相同的,在進入舊時代前,人是動物,動物是動物,可以通婚偶爾獵殺彼此成為食物,對這遙遠的過去想像時,每個閃過的畫面中都有需要費力攀爬的樹木,樹幹上依附著其他不同的蕨類、藤蔓或紛飛黃蜂,冒著雀斑色的雪白蕈菇擁擠爭長著。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