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脫體制的國際教育

跳脫體制的國際教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劉澔真的好棒喔!好幾年前只看到他才國小,沒想到現在是朝著夢想前進的有為青年,好感動今天的講座喔!謝謝劉澔跟Jessica 的分享。

學習到:父母給孩子發展的天空,孩子就會長出自己的力量,但很重要父母需要陪伴跟支持。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avatar-img
貼近自己的沙龍
88會員
593內容數
從一個人到兩個人的生活,原來這一趟都是一個不容易的歷程,歷經照顧母親生病的那段歲月,母親的好轉,我們求子的不容易,試管的失敗,決定走上收養的旅程。這趟旅程看似溫馨又幸福,沒想到伴隨著孩子的特殊性,我們輾轉之間做了好多的嘗試,搬了無數次的家。最後落腳在先生的家鄉,這裡有著我們的故事,希望我門的故事也能帶給你生命的希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貼近自己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自我覺察(上):什麼是自我覺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ReZy9qDbKI&t=25s自我覺察(下):覺察什麼?如何覺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a0kEVmixlo昨天上的薩提爾課程,羅志仲老師帶我們如何覺察自
講師:羅志仲 老師 以下節錄筆記內容: 很多家長看到孩子在玩3C,可以自問那麼你希望他做什麼呢? 一個家庭有一些文化,是否有自己家的文化呢?比方想要孩子不要玩3C而是閱讀,那麼這個習慣有建立起來嗎?   平日的生活,孩子上學或是有補習,生活可能被填滿,依但疫情之下,就發現孩子的生活是很貧瘠的,他們在
羅志仲 老師帶領 羅志仲老師分享朋友在防疫期間的心得: 1. 降低標準 2. 多包容 3. 多調整  選擇和決定都不容易,人很容易受到過去生命經驗的限制。可能會用當時的眼光看待現在的狀態,但往往狀態已經不合時宜了!  當孩子沉迷於3C時,要換個眼光和方式去看待。  
20年前,選擇性緘默症很少在學校或是醫院被談論著,所以很多時候,會以為孩子在教室乖乖坐著,就是安靜的孩子或是乖學生。  當孩子不說話時,畏縮,要先解決這部分。但這樣的孩子在家是很會說話的,他們比較沒有語言上的障礙或是問題。  選擇性緘默症孩子的核心問題是:焦慮。 你預期他開口說話,但她很少說甚至是被
並不是坐不住、東張西望、活動力強就是過動兒,過動兒往往要搭配衝動才會考慮是不是存在著過動的問題。  孩子是否呈現出來是跨情境的狀態;比方在學校、在家、在外面的行為都是那樣。 如果在學校幾堂課是可以專心上課,或是喜歡的課程會專注,那要下定義他是過動兒就得暫時保留了!  過動兒通常是自我控制上的問題:
主講人:盧美妏 心理師  我們的痛苦來自無法掌握的改變, 在積極不確定的生涯選擇時,我們需要保持正面的態度,即使茫然也是代表有選擇的、有彈性的。  然而,我們自身知道,並覺察出自己的電力有多少嗎?像手機一樣,快要沒電時,手機會顯示沒電的狀態,而你當耗盡能量時,是否能很敏銳的感受到自己已經沒能量呢?
自我覺察(上):什麼是自我覺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ReZy9qDbKI&t=25s自我覺察(下):覺察什麼?如何覺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a0kEVmixlo昨天上的薩提爾課程,羅志仲老師帶我們如何覺察自
講師:羅志仲 老師 以下節錄筆記內容: 很多家長看到孩子在玩3C,可以自問那麼你希望他做什麼呢? 一個家庭有一些文化,是否有自己家的文化呢?比方想要孩子不要玩3C而是閱讀,那麼這個習慣有建立起來嗎?   平日的生活,孩子上學或是有補習,生活可能被填滿,依但疫情之下,就發現孩子的生活是很貧瘠的,他們在
羅志仲 老師帶領 羅志仲老師分享朋友在防疫期間的心得: 1. 降低標準 2. 多包容 3. 多調整  選擇和決定都不容易,人很容易受到過去生命經驗的限制。可能會用當時的眼光看待現在的狀態,但往往狀態已經不合時宜了!  當孩子沉迷於3C時,要換個眼光和方式去看待。  
20年前,選擇性緘默症很少在學校或是醫院被談論著,所以很多時候,會以為孩子在教室乖乖坐著,就是安靜的孩子或是乖學生。  當孩子不說話時,畏縮,要先解決這部分。但這樣的孩子在家是很會說話的,他們比較沒有語言上的障礙或是問題。  選擇性緘默症孩子的核心問題是:焦慮。 你預期他開口說話,但她很少說甚至是被
並不是坐不住、東張西望、活動力強就是過動兒,過動兒往往要搭配衝動才會考慮是不是存在著過動的問題。  孩子是否呈現出來是跨情境的狀態;比方在學校、在家、在外面的行為都是那樣。 如果在學校幾堂課是可以專心上課,或是喜歡的課程會專注,那要下定義他是過動兒就得暫時保留了!  過動兒通常是自我控制上的問題:
主講人:盧美妏 心理師  我們的痛苦來自無法掌握的改變, 在積極不確定的生涯選擇時,我們需要保持正面的態度,即使茫然也是代表有選擇的、有彈性的。  然而,我們自身知道,並覺察出自己的電力有多少嗎?像手機一樣,快要沒電時,手機會顯示沒電的狀態,而你當耗盡能量時,是否能很敏銳的感受到自己已經沒能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