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模擬原告的經驗:為何覺得司法不公?

2021/08/2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動機

  我參加的微課程來到了最後一周。這次是刑事模擬庭,我扮演的是本案的原告,有趣的是這次我有劇本,只要負責來法庭鬧場然後被趕出去XD
  稍微簡介一下這次案件:有一位女性在交友軟體上認識了三位男性(各自),並進一步發展關係。而一次她將男性(分別)約到她的工作地點,她是名實習婚禮企畫師,當在他們在會議室時,她的學姐進來罵,說她的業績沒有達標等等,而她也哭著央求男性買下婚禮契約,當作是幫幫她,過程中說到以後我們也用的到等等。最後有人買到了3份,甚至做了信貸。但在簽約完後,他們的聯繫卻越來越少,最後男性在上網查詢後才發現有三名男性遇到相同的狀況,因此提告詐欺。

作為一個原告

  因為這次分配到的角色,我其實沒有準備相關資料,因此也暫不對案件作評價。這次模擬庭對我來說的一個體驗是:第一次體驗到鄉民們罵恐龍法官的心情。在收到劇本時,我很直觀的認為那位女性應該就是在跟學姊演戲,放線釣魚賣契約。在法庭攻防時我也保持這個想法(在當辯護人說出:「以後我們也用的到」是指你用的到,我也用的到的時候,很下意識地覺得他們的論辯應該輸得慘兮兮),而在攻防結束,法官閉門決議時,老師也詢問了我們的心得,順便問我們對案件判決的看法,多數認為會判有罪,我也對這個判斷頗有自信。然而,在法官宣判無罪時,那股心中的傻眼感,以及帶入腳色後感覺的憤怒感,霎時間認為他們判的有問題。
我後來才發現,我那時的心境應該與許多覺得司法不公的人蠻貼近的。


認知失調

  會感覺有詫異感,最主要應該是因為對案件所建構出的視角不同。在案件開始前我就已經有一個既定成見,而在攻防中也可能因為回聲室效應,不斷強化自己對案件的論述,並認為這樣的說法邏輯流通,沒有任何問題。因此在聽到判決與自己的想法正好相反時,不是先反思自己的論證過程有何問題,而是先想法官麼是如何產生這個判決的?並認為他們的思慮有誤。
  這個現象再延伸,就是法官在解釋剛剛審議時的雙方意見與最終下判決的原因時,我心中不斷在尋找反擊的點,試圖維持我的論調。或許我的質疑可能是有道理的,但這樣的「選邊站」,很可能是因為認知失調的緣故讓我不斷在「否認」。
  如此可能會讓我產生某些盲區,但我還沒有辦法防範或抑制這個心態的產生,儘管我在案件前已經盡量保持著一個不在意的心態(畢竟是個演戲的),但還是被既定印象與角色立場給帶走。難道把自身投入產生論述後,接受新論述的反饋一定會變得這麼巨大嗎?不知道。

溝通不足

  另一個我認為會展生這樣原因的可能性,是突然接收到一個沒有前後脈絡的判決結果,在以往經驗中,我看到與我想像不同的判決結果乃至普通的結論時,我會先不對這個結果下判斷,先去查他前後的因果關係,確認它是如何推導到這個結論的。一般的案件還可以查判決書,但這個模擬法庭只是口頭陳述大略的原因,加上剛剛回聲室效應的作祟,實在很難完全了解他們的論述,導致我聽完更加憤恨不平(?。


我的觀點

  在體驗過這次的經驗後,我覺得我能比較同理網路上那些義憤填膺(以前還蠻討厭這個成語的w)的聲音了,比起以前為了要顧及雙方論點做的換位,這次很直接地做到了他們的位置上,也因此有機會能粗淺的反思,為甚麼會有這樣的感覺。話至如此,我還是沒有辦法完全認同這樣第一手的「純樸的正義感」,但同時又發現這樣的情況其實很難避免,也很強烈。或許又得回到一直以來秉持的想法:意識到自己的狀態,多多對話,盡量了解其他論述,與他們背後完整的脈絡。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王水星
王水星
每周一篇文章的空間 駐足 思考 屬於高中生的小小妄言之想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