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分中 五識身相應地 第一 P.14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而這些例子跟我方才讀到的例子有什麼不同呢?某人為你舉例-「例如說其人前生溺水而亡,他此生就十分怕水。」「例如說其人前生短命,他此生便常憂慮時光」⋯⋯之類。若有把握,我們見到這種例子應當以完整的論說去反駁它,而不僅是以「迷信」責之。也就是說「我不接受這類例子,排斥它邏輯上的不理想,不是因為你的信念與我的信念有所不同,而是因為某一些客觀詮釋標準下我所察覺的缺失。」問題是,你認識這個理論系統中所說的「識」是什麼,「識」指涉人的種種感官知覺,而這類例子基本上焦點十分不精準、幾乎不可能有客觀定義或範疇上的普遍共識,我不知以客觀態度出發,該把這類例證界定為想像或是感官知覺。雖然說這兩類例子的思維以至於句型邏輯結構是一樣的。
初讀者詮釋文本時面對理論傳承中與閱讀同時結構、漸次完整、積累深固龐大的既有詮釋系統時,頗有一種難言的猶豫,尤其是在摘取註解碰見「疑」字時,我總覺得這類懷疑部份根於我們既存的詮釋系統,例如「有見有對」、「無見有對」⋯⋯我不認為這裡的「有對」應該被詮釋為「阻障」或「障礙」。
起先這樣把疑心存著,遲遲不敢定論,直至末段區分「染淨」-「初是眼識,二在意識,決定心後,方有染淨。」故此,在決定心之前-論眼識、意識中的「有對」不應該依照現有系統內任何詮釋慣例被解釋為「阻障」或「障礙」。
所謂「決定心」是經由「識」抵達的判斷。在此之前,一切「識」應該無染,故能成為一切種子。但「無染」是不是一定無礙呢?我想那種「阻障」或「障礙」應該比較接近「限制」「受⋯⋯所囿」,例如你讀到「眼謂四大種所造,眼識所依淨色」,就會意識到這些感官是受限的,但基本上,這裡的「有對」不應當被詮釋為「障礙」。如果理解大致上就是完整的,只要把文字邏輯順過一次,我想我應該可以完整地陳述我的理解。無論詮釋文字邏輯順與不順,我可以確定這段完全是哲學認識論的範疇。
但一般主體在「決定心」之前,因為整個生命的歷時經驗及情感在產生「認識」「意識」的過程,主觀經驗意見是涉入參與認識活動、助成主體判斷的,故而是「執受所依,異熟所攝」。「受」是依於「執」去「受」,在受的時候,已有一些現成的前提左右或決定由「受」到「識」的形式、途徑與內容。凡關於此,決定論者會有一種說法,宿命論者會有另一種說法。我們要記得這些說法被一般人援引時,都是依自身認同把某種觀點固化為結論或經驗教條,不打算開放接受修正、補充或質疑的,但真正的認識活動不可能產自於尚未展開認識活動前就預定了的觀點或結論,而是由未知進展到已知的過程。是於每一接觸當下,主體作為受體時,所有依感官經驗的納入,物我相對時主客觀與理性感性、意識與下意識之間交融、不可能切割的相對關係中,主體如實產生的所有知覺。
主要是什麼呢?我覺得重點是「在認識活動還在持續進行的過程中,基本上可能會產生有效推論、合理推斷,但不會有以結論形式出現的判斷。」當結論出現,認識活動就會中止,直至促成重新認識的新動機出現。
「彼所依者俱有依謂眼」-
凡官能所及,識或不識、感想、好惡,其人依眼所見,於其外有物質現象相對。這就是眼。純綷依憑感官能力。是物理,相對於一切感官所能見的物象。
「等無間依謂意」-
很有趣的是「等無間依」,這指的就是「概念」。概念是不受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間狀態所改變的,它的適用性也不因虛實空間狀態所限。
依於概念所產生的主體意識,是謂「意」。在意的範疇中產生的意識或意象則有可能是「無見有對」的。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0會員
327內容數
自2020年初,我們被動地進入了一場漫長的生存戰疫,面對的,本是看不見的天敵,然因緣所會,人事交織,各有所私,天災,便有了人禍的特質,於大事件中的個人,所有無力、未知、種種驅力趨生避死,感蕩心靈,故有此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胡兒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若於認識階段任由主觀涉入,很妙的是⋯⋯有些明擺著的客觀特質你就是會無視無感
此復三種。謂可意聲。不可意聲。俱相違聲。
「以上詮釋,可以貫徹全篇」的意思是-關於「眼識自性」的詮釋邏輯和概念結構,同樣適用於此篇其他感官意識的詮解。
若於認識階段任由主觀涉入,很妙的是⋯⋯有些明擺著的客觀特質你就是會無視無感
此復三種。謂可意聲。不可意聲。俱相違聲。
「以上詮釋,可以貫徹全篇」的意思是-關於「眼識自性」的詮釋邏輯和概念結構,同樣適用於此篇其他感官意識的詮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常在很多地方看到、聽到有人說:你要相信你的直覺!用你的直覺力去做、去體驗、去觀察,但是直覺與一般理性思考不同,後天的理性思考是透過一再的學習磨練而出的,理性的思考可以幫助我們在很多事情上做利弊分析以便做出最佳的選擇。 但是直覺呢?直覺最大的用處在於:決定自己想不想做、要不要做、適不適合做。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透過這種「身體性的心靈」的思路,我們會意識到傳統的「他心問題」建立在一種心靈與行為的二元上面。而實際的情況中,我們不僅僅可以直接經驗到他人的心靈,我們自己的心靈也以同樣的方式直接表達於行動上。
Thumbnail
人是有意識的但意識卻分「清醒與不清醒」簡單而言不清醒就是所謂的「潛意識」  https://vocus.cc/article/612b8ff4fd89780001558388 (潛意識)   潛意識是不自覺的,明明知道是錯誤之舉,卻在沒有意識到時做了出來,而做出來之後往往後悔。  人持有慾望
觀念,也就是對於所觀看到的人、事、物,在於心中所產生的意念想法。 但每個人對於同一件人、事、物,卻會產生不完全相同或是差異性的看法。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每個人的生長背景、家庭教育、社會環境,及自身的能力、興趣、身份地位、立場, 這些都會影響人的觀念養成方向。 因為人都有私心,所以
因為一個定義問題而有的對話末了,P說因為你天生感性、浪漫,所以邏輯有時候會迷路。這句話讓我生起了感受—感性其實無涉理性邏輯,它們是並存的,對我來說也是無謂高下的。 因為學習本身就需要基本邏輯,不論什麼學科—即使是語言本身,也是有邏輯可尋的,即文法。而過於重視或依賴邏輯本身也是個缺陷,我認為真正
偏見(bias)在字典中指的是「因為允許個人意見影響判斷,而以不公平方式去支持或反對特定人事物的行為。」又可以分為「有意識的偏見」(也稱為「顯性偏見」)與「無意識偏見」,其中,無意識偏見潛藏在個人價值觀與信念中,平常我們不會察覺,卻影響著我們做出日常行為、決策與情緒。
Thumbnail
二諦指的是世俗諦(俗諦),以及勝義諦(真諦、第一義諦)。諦是道理的意思。  世俗諦是凡夫見,以四大假合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認識世界萬事萬物的現象以及原理,是「有」見。有是如幻假有,因緣生法,因緣和合而生,緣散而滅,無一真實,非恆常不變,是「緣生」、「緣起」的概念,說的是「事」法。   勝義
Thumbnail
這是個感性與理性的抗衡 表面看似牴觸其實是相輔相成 時間 角度 重要性都有密切關係 人生課題金錢 情感 健康 人際 無一不牽扯心靈與邏輯 通常人都會以自己人生經歷來斷定哪個重要 當以哪個解決自己的疑難來判斷 如果疑難能先預防是否更為重要呢! 完全的邏輯思考- 認為所有事都不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常在很多地方看到、聽到有人說:你要相信你的直覺!用你的直覺力去做、去體驗、去觀察,但是直覺與一般理性思考不同,後天的理性思考是透過一再的學習磨練而出的,理性的思考可以幫助我們在很多事情上做利弊分析以便做出最佳的選擇。 但是直覺呢?直覺最大的用處在於:決定自己想不想做、要不要做、適不適合做。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透過這種「身體性的心靈」的思路,我們會意識到傳統的「他心問題」建立在一種心靈與行為的二元上面。而實際的情況中,我們不僅僅可以直接經驗到他人的心靈,我們自己的心靈也以同樣的方式直接表達於行動上。
Thumbnail
人是有意識的但意識卻分「清醒與不清醒」簡單而言不清醒就是所謂的「潛意識」  https://vocus.cc/article/612b8ff4fd89780001558388 (潛意識)   潛意識是不自覺的,明明知道是錯誤之舉,卻在沒有意識到時做了出來,而做出來之後往往後悔。  人持有慾望
觀念,也就是對於所觀看到的人、事、物,在於心中所產生的意念想法。 但每個人對於同一件人、事、物,卻會產生不完全相同或是差異性的看法。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每個人的生長背景、家庭教育、社會環境,及自身的能力、興趣、身份地位、立場, 這些都會影響人的觀念養成方向。 因為人都有私心,所以
因為一個定義問題而有的對話末了,P說因為你天生感性、浪漫,所以邏輯有時候會迷路。這句話讓我生起了感受—感性其實無涉理性邏輯,它們是並存的,對我來說也是無謂高下的。 因為學習本身就需要基本邏輯,不論什麼學科—即使是語言本身,也是有邏輯可尋的,即文法。而過於重視或依賴邏輯本身也是個缺陷,我認為真正
偏見(bias)在字典中指的是「因為允許個人意見影響判斷,而以不公平方式去支持或反對特定人事物的行為。」又可以分為「有意識的偏見」(也稱為「顯性偏見」)與「無意識偏見」,其中,無意識偏見潛藏在個人價值觀與信念中,平常我們不會察覺,卻影響著我們做出日常行為、決策與情緒。
Thumbnail
二諦指的是世俗諦(俗諦),以及勝義諦(真諦、第一義諦)。諦是道理的意思。  世俗諦是凡夫見,以四大假合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認識世界萬事萬物的現象以及原理,是「有」見。有是如幻假有,因緣生法,因緣和合而生,緣散而滅,無一真實,非恆常不變,是「緣生」、「緣起」的概念,說的是「事」法。   勝義
Thumbnail
這是個感性與理性的抗衡 表面看似牴觸其實是相輔相成 時間 角度 重要性都有密切關係 人生課題金錢 情感 健康 人際 無一不牽扯心靈與邏輯 通常人都會以自己人生經歷來斷定哪個重要 當以哪個解決自己的疑難來判斷 如果疑難能先預防是否更為重要呢! 完全的邏輯思考- 認為所有事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