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分中 意地 第二(之一) P.3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等流因果-某人欲望財富,他展開一系列規劃行動去追求財富,最終得到財富。於此,欲望-行動-結果一致無偏差,是謂「等流」,是以欲望流出及其反饋是否相應為區分前提。
同因於某人欲望財富,他展開一系列規劃行動去追求財富,最終因劫財而成囚徒,此處追求財富便成異熟因,得異熟果。其間顯見的偏差,在於其人選擇的方法手段,能以善惡區分,也僅在於手段方法。
  • 同理,其人欲望被愛……
  • 同理,其人欲望快樂……
  • 同理,其人欲望名望……
  • 同理,其人欲望智慧……
  • 同理,其人欲望某物……
  • 同理,其人欲望他人妻女……
  • 同理,其人欲望卸除恐懼……
  • 同理,其人欲望排除障礙……
  • 同理,其人欲望消滅情之所惡……
  • 同理,其人欲望某人消失……
  • 同理,其人欲望給予傷害……
而到目前為止,我認為還是在倫理學中認識論的範圍,區分原理仍與道德無涉。也就是說,我認為這些區分因果性質的原則在認識範圍內,是⋯⋯上次讀一則注釋裡提過的「無記」-我們對這個法的認識,除了它自身普遍的特質及原理外,不應滲入任何其他判斷標準。
「其人欲望給予傷害」與「其人欲望快樂」,我們由不同發端溯其本源,認識欲望本身的特質及如何導至結果的普遍原理-在認識階段應當依「無記法」,也就是在認識時才能採取平等的態度,承認所見的一切,得到最接近「真」的認識,得到「正知」「正見」「正思維」。所以此處的「正」,我認為不指涉道德定義下的「正確」「正當」或「共識之應然」等在文化共識中被歸於「道德」之內的一切思維或行動,而是對象物客觀展現於物象中的「本然」,也就是,自客觀現象中所得到客觀之真、加上由客觀知識所得到的客觀之真、再加上由歷時過程的變化中得到的客觀之真,三合為對客體由表至裡、涵括時空的綜合知識。
「因果論」所探問的就是倫理學的領域中所遭遇與人相關的一切普遍性的提問。倫理學是以「關係」而非「道德」界定範疇的思維領域。至於眾人所期望、所強調的,以教化眾人合於道德之善為目的的善惡區辨,那是末節,甚至⋯⋯有時我懷疑這類非普遍性的原則、目的或預設的結論根本不應該作為前提,混入倫理學的範疇之內。至少在認識論的範圍內,這類既成教條不應滲入作為隱而不宣的前提先行。
這些都是暫時的詮釋觀點⋯⋯我還是覺得那裡面最令人毛骨悚然、最邪惡的句子就是:「因為我的專長就是說服別人放棄自身的利益」⋯⋯
所以「識」,前五指「感官之識」,後三指「意識之識」。意識之識作為概念範疇和作為類型區分很容易產生混淆。也就是說,當我們在這個理論系統中看見「識」這個字,它有可能指涉機能、有可能指涉人類意識活動範疇、也有可能指人類意識活動的類型。
於「意識之識」這個範疇中,區分三者,為「心」、「意」、「識」三個不同的意識活動類型。我一直覺得他這個順序應該調動一下才好,因為他這裡類型名詞與「八識」的專有名詞標準詮釋中的順序是完全相反的。
此處提及的三種不同的意識活動,於八識之中「識」指的是「第六識」,也就是「意識」;「意」是「第七識」,也就是「意根」;「心」指的是「第八識」,也就是「阿賴耶識」。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0會員
327內容數
自2020年初,我們被動地進入了一場漫長的生存戰疫,面對的,本是看不見的天敵,然因緣所會,人事交織,各有所私,天災,便有了人禍的特質,於大事件中的個人,所有無力、未知、種種驅力趨生避死,感蕩心靈,故有此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胡兒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所謂「意自性」中所包涵的兩種意識特質或狀態。
身處於以科學實證主義樹立普世信念正統的當代,我每讀到古典論述裡的「心」,就會有一小陣失措。
「復次應觀五識所依,如往餘方者所乘」
而這些例子跟我方才讀到的例子有什麼不同呢?
若於認識階段任由主觀涉入,很妙的是⋯⋯有些明擺著的客觀特質你就是會無視無感
所謂「意自性」中所包涵的兩種意識特質或狀態。
身處於以科學實證主義樹立普世信念正統的當代,我每讀到古典論述裡的「心」,就會有一小陣失措。
「復次應觀五識所依,如往餘方者所乘」
而這些例子跟我方才讀到的例子有什麼不同呢?
若於認識階段任由主觀涉入,很妙的是⋯⋯有些明擺著的客觀特質你就是會無視無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慾望和理性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性,揭示了為何慾望永遠無法滿足,並分析了完全遵循慾望和完全依賴理性兩種極端狀態的不可行性。作者指出,對於人類來說,如何有效地使用和控制慾望,尋求理性的思考,是推動文明發展的關鍵。探索人類如何在這兩者之間取得平衡,才能更好地理解人類行為的複雜性。
Thumbnail
應該做的事很多,但冥想卻能帶來周全的同步、增進Vision的能力,最後脫離線性成長而成為指數型成長。 但這些都不是目的地,目的地是給予,而給予的來源是愛。
Thumbnail
貪若是理所當然的、合理的,或者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兼顧自己與他人整體利益的貪,這樣貪的價值或許能獲得更多。 「貪」有正面意義的存在: 1. 貪求知識: 對於學習和探索新知識的渴望,可以幫助個人不斷成長和進步。對於學習和知識的貪是有理的,因為知識是自我進步和發展的基礎,不斷學習可以幫助個人
  其實每一個人都知道,當一個人想要並最終觸碰另一個人的身體時,不是生殖器在控制肌肉,而是大腦。也許你的大腦和平常處在不太一樣的精神狀態,但那還是你,而且你是知道的。沒有人天生是生殖器和激素的奴隸,在你人生的絕大多數時候,你也不會真心想要向外界宣稱你是這樣的奴隸。
人類所有行為都是出於「自利祈求」嗎?
Thumbnail
 (5) お問い合わせ先  人は意識を持っていますが、意識は覚醒状態と非冷静さに分かれており、要するに、いわゆる無意識が無意識です。   潜在意識は無意識で、間違った動きだと知りながら、気づかないうちにやってしまい、やってしまって後悔することが多いです。  欲望があるのは当たり前ですが、欲望が多
Thumbnail
人是有意識的但意識卻分「清醒與不清醒」簡單而言不清醒就是所謂的「潛意識」  https://vocus.cc/article/612b8ff4fd89780001558388 (潛意識)   潛意識是不自覺的,明明知道是錯誤之舉,卻在沒有意識到時做了出來,而做出來之後往往後悔。  人持有慾望
Thumbnail
二諦指的是世俗諦(俗諦),以及勝義諦(真諦、第一義諦)。諦是道理的意思。  世俗諦是凡夫見,以四大假合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認識世界萬事萬物的現象以及原理,是「有」見。有是如幻假有,因緣生法,因緣和合而生,緣散而滅,無一真實,非恆常不變,是「緣生」、「緣起」的概念,說的是「事」法。   勝義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慾望和理性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性,揭示了為何慾望永遠無法滿足,並分析了完全遵循慾望和完全依賴理性兩種極端狀態的不可行性。作者指出,對於人類來說,如何有效地使用和控制慾望,尋求理性的思考,是推動文明發展的關鍵。探索人類如何在這兩者之間取得平衡,才能更好地理解人類行為的複雜性。
Thumbnail
應該做的事很多,但冥想卻能帶來周全的同步、增進Vision的能力,最後脫離線性成長而成為指數型成長。 但這些都不是目的地,目的地是給予,而給予的來源是愛。
Thumbnail
貪若是理所當然的、合理的,或者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兼顧自己與他人整體利益的貪,這樣貪的價值或許能獲得更多。 「貪」有正面意義的存在: 1. 貪求知識: 對於學習和探索新知識的渴望,可以幫助個人不斷成長和進步。對於學習和知識的貪是有理的,因為知識是自我進步和發展的基礎,不斷學習可以幫助個人
  其實每一個人都知道,當一個人想要並最終觸碰另一個人的身體時,不是生殖器在控制肌肉,而是大腦。也許你的大腦和平常處在不太一樣的精神狀態,但那還是你,而且你是知道的。沒有人天生是生殖器和激素的奴隸,在你人生的絕大多數時候,你也不會真心想要向外界宣稱你是這樣的奴隸。
人類所有行為都是出於「自利祈求」嗎?
Thumbnail
 (5) お問い合わせ先  人は意識を持っていますが、意識は覚醒状態と非冷静さに分かれており、要するに、いわゆる無意識が無意識です。   潜在意識は無意識で、間違った動きだと知りながら、気づかないうちにやってしまい、やってしまって後悔することが多いです。  欲望があるのは当たり前ですが、欲望が多
Thumbnail
人是有意識的但意識卻分「清醒與不清醒」簡單而言不清醒就是所謂的「潛意識」  https://vocus.cc/article/612b8ff4fd89780001558388 (潛意識)   潛意識是不自覺的,明明知道是錯誤之舉,卻在沒有意識到時做了出來,而做出來之後往往後悔。  人持有慾望
Thumbnail
二諦指的是世俗諦(俗諦),以及勝義諦(真諦、第一義諦)。諦是道理的意思。  世俗諦是凡夫見,以四大假合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認識世界萬事萬物的現象以及原理,是「有」見。有是如幻假有,因緣生法,因緣和合而生,緣散而滅,無一真實,非恆常不變,是「緣生」、「緣起」的概念,說的是「事」法。   勝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