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母文化復興」換取民主生存的「新南向」與「雙語國家」政策

2021/08/1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最近,由於適逢李登輝先生逝世一週年,台灣社會再次回顧李前總統的生平以及從政歷程,一方面,再次讓台灣人認同,透過他用政治手腕裂解中華民國政權的「黨性」與「專制性」,大家再次開始反思檢視台灣民主得來不易的過程。
但是,相對於普遍新一代台灣人的「我就是台灣人!」認同,長期致力於台灣母語文化復振的那些「上一代台灣人」,似乎有著不同的心情!
近期出版,由河崎真澄先生所著的「李登輝秘錄」中,提到李登輝民選總統任期中後期推動的「南向政治」並沒有順利完成,也可以說是失敗了,書中紀錄(p.237)當時李登輝自己的分析結論是:「我們的外交部有問題,外交部絕大多數官員都有大中華意識,他們都想讓台灣企業的投資轉向中國。」
事實上在1945年起,被「強制中國人化」的台灣人,歷經二二八反抗、戒嚴鎮壓、文化強制殖民直到台灣人-李登輝-開始站上政治舞台擔任主角,也已經過了至少40年,「中華民國政權是鬥爭失敗、被驅逐的一群人」的失敗主義籠罩、瀰漫全台灣,這影響直到今日,仍然是許多「唱衰」台灣的政客與媒體對台灣國際發展的論述主軸。
李登輝的政治願景,就是要掙脫這個深深影響台灣的中國內戰陰影,找到一條新的希望道路,但是,當時腹背受敵的李登輝,也許沒有太多餘力,同時處理文化上,被清洗、破壞的台灣母(語)文化問題,時至今日,台灣文化界大多數的藝文人士,仍然懷有大中華意識,是心靈上的中華子民、自認文化上的中國人!
至今,台灣被打壓、清洗、長期從根破壞的「母(語)文化」,又該何去何從呢?
2016年,蔡英文政府夾帶龐大的民意當選總統,2018年,訂下了「國家語言發展法」,令不少從事台灣母語復振工作的朋友感到振奮、可以喘口氣,“不親中國”的執政團隊,終於比較有心來保護台灣自身的文化發展。
但是,很快的,又接著推出了所謂的「雙語國家」政策-更精準一些可以稱作「英華雙語國家」政策,被中華民國黨國教育洗腦超過40年的台灣人,再一次推崇不屬於台灣文化脈絡的外國語-英語,作為「雙語國家」政策的國家主要語言,而「雙語」的另一個語言會是什麼語言呢?
「台灣台語?台灣客語?台灣原住民族族語?」
這點,執政政府從來沒有清楚說明,以目前台灣社會普遍且執行成本最低可達成的語言,就是「台灣北京華語」-這個1945年以前,絕大多數台灣人都不太使用,1945年以後透過強制政治手段、殖民教育方式強迫台灣人學習使用的「國語」。
蔡英文與賴清德組成的第二任期政府,為什麼會用這麼矛盾的方式,制定了國家語言發展法(第一任期),同時又投入百億的資金推廣政策呢?筆者認為,與蔡英文政府正在大力推動的「新南向政策」以及與民主國家(以美國為首)結盟有密切的關係。
前者,作為「延續李登輝南向政策原則,掙脫中國內戰以及中國霸權威脅陰影」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蔡英文政府的「新南向」所用的,很有可能是一種「舊殖民者語言文化優勢」的視角-所謂的東南亞國家是「英語作為主要語言」,這樣的思維,也就與「雙語國家」政策中選擇英語的原因,緊密連結在一起,為什麼即使與「國家語言發展法」的資源分配有極大的比例落差與矛盾,仍然不顧一切要貫徹執行的決心。
筆者在今年(2021年)八月的某次演講,聽見北部某學校教師,親身說明「雙語國家」政策是如何在地方教育局的“大力推動”之下,荒謬地被執行著,對台灣人教師的工時剝削與強硬植入毫無品管的英語教學正在全台灣各地上演,有如要求台灣人家庭「自願性地被外來語文化再殖民」,這樣真的是對台灣社會未來十年、五十年,甚至一百年的發展有幫助嗎?對台灣在國際社會上展現自身文化特質有幫助嗎?
    11會員
    54內容數
    孤身 1 chiah 白翎鷥, 無依無倚免靠勢, 四界𨑨迌lin-long-se̍h, 影著譀事 ná來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