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名為學校和社會的工廠裡,停下來的那群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從高中開始就幻想著學校像是一間工廠,一間生產考生的工廠。》
每個人被放在輸送帶上,加強著各種學科能力,有的可以順利走完生產線,有的在中途像瑕疵品一般被篩掉了。
大家盼著出貨的那一天可以得到自由和成功,但到了大學甚至出了社會以後,才發現工廠一直存在,只是從高中換到大學,再換到社會的工廠裡面。
《工廠只有一套標準,一套讓人害怕自己跟不上的標準。》
有的人如魚得水,長大後自己蓋了另一間工廠,告訴子女自己是如何成功的。
有的人兢兢業業,時慢時快地緊緊跟著,在夾縫中試著享受自己的小確幸。
有的人奮力抵抗,在輸送帶上大聲叫罵、順手拿了螺絲釘試圖破壞,但仍舊徒勞無功,最後自己憤而離開。
最後有的人,最讓人心疼的一群人,在輸送帶上奮力地跑著、跟著,最後精疲力竭地倒了、壞了。這些人在輸送帶上沒有用處,只會消耗輸送的速度和產能,會被機器直直地挑起,放到一籃貼上瑕疵或是毀損的箱子裡。

旁人不看好他們,最常為他們冠上的名稱是「懶散」、「抗壓性太低」、「挫折容忍度太低」。有民俗信仰的人,會猜想他們碰到了不乾淨的東西;有接觸醫療新知的人,會懷疑是不是有憂鬱、焦慮的病症。而這些人我稱他們為停下來的人。
《在工作、學業上停下來的一群人,也是讓人尊敬的一群人。》
他們正在經歷著我們深深害怕的東西,是那些沒有用、失敗和挫折的漩渦,最後演變成對未來的迷茫。這種漩渦我們光待一小時就感到恐懼,他們一待可能是幾個月或是幾年。

他們慢慢知道自己不適合在工廠裡面,但要做些什麼卻不知從何著手?
畢竟,他們從前一直待在輸送帶上面奔跑著。
或許,這是他們第一次開始認真思考自己到底喜歡些什麼?
他們覺得這樣好像有點叛逆、有些任性,但又期待一個沒有工廠的生活。

當他們休息夠了,也開始想到自己要做的事情時,問題卻又來了。
過去的失敗感,還有自己選擇後要承擔的風險,讓他們裹足不前。
過去我這麼努力卻失敗了,如果我再努力還是失敗怎麼辦?
這是我做的決定,最後如果又失敗了不就更丟人了嗎?
《就算身體離開了工廠,內心還是被工廠壟罩著。》
在工廠裡,我們要努力進取、要有上進心、面對好還要更好。
在工廠裡,我們相信努力就會成功,所以為了成功我們要不斷地努力。
在工廠裡,你必須證明自己是好的、優秀的。
因此,我們需要各種認證標章,可以是成績分數、是證照、升遷職位,以及各式獎牌勳章。
當他們以為自己離開了工廠,卻仍是照著工廠的制度在生活著,想要追求著各種形式的證明。所以,就算自己有興趣,但預期最終可能得不到認證標章,那仍舊是不好的、失敗的。
漸漸地,便不敢去嘗試了。
《為什麼失敗後的嘗試一定要成功?》
失敗後成功的經驗大家都會講,好像失敗過後一定要站起來成功給大家看一樣。
但是,失敗之後卻沒有成功的經驗更是稀鬆平常的,不是嗎?

很多的失敗我們沒有克服,很多的失敗最終我們選擇放棄。
放棄過後我們又回到生活裡面,過著再普通不過的日子。

有時候會驚喜地發現原來還有其他事情可以做。
可能做得不是很厲害,或者也不是特別優秀。
但因為喜歡、不排斥,就持續下去了。

有一天,可能有人會意外你原來會這個、做得不錯。
你會感到開心,但要再去證明什麼,好像也不是特別重要了。

此時,你才發現自己真真切切地從工廠離開了。
# 和身邊的人分享一個你失敗後,仍然沒有成功的例子,讓正在失敗的人不致於被成功綁架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這篇文章回顧作者從學業到職場的成長歷程。國中成績差,高中靠策略考上政大,但大學時沉迷電玩,初入職場未升遷且收入低迷。後來在研究所畢業後,作者發現有願景、策略和計劃的重要性,逐漸找到職場方向。文章強調,即使不聰明,只要有清晰願景、策略及努力執行,也能在職場上成功。
Thumbnail
完美主義者在職場中常常遇到因為對自己的成品有太高要求而造成拖延的問題。然而,職場需要的是團隊合作而非個人秀,並且時代的快速變遷要求我們適時完成並不斷改進。學會放下完美主義執念,給自己一個截止時間,在此之前不斷優化,並接受不盡如人意的成果,這樣能讓完美主義者克服拖延並不斷成長。
Thumbnail
​做工的人 ​到了念高中的時期,因為不愛念書,就跟幾個也不愛念書的同學去念夜校。這對於我媽來說,是一件無法接受的事實,但是沒辦法,也只好接受了。那時,晚上念著夜校,白天就到工廠做粗工,工作真的很辛苦,每天就是有搬也搬不完的粗重木頭。
大學生拖延成性,學校甚至因此開了拖延心理學、拖延講座,今天我要分享的,是我大學生活裡,與拖延這個頑固小子的故事。
Thumbnail
失敗是個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標籤,從小無論是家裡還是學校,我們一直被教育避免當個失敗的人,但我始終搞不清楚,什麼叫「失敗」,那個門檻是什麼⋯感覺失敗這件事情,既藝術又哲學。 7年級生的我,求學階段被要求「全校排名前100」是基本款,進而往「全校前10」追求⋯班上第幾名早已不看在關心我的長輩眼裡。而我
Thumbnail
在選大學校系,甚至是選擇職業的時候,大家通常都會關注產業前景跟工作報酬,但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你的熱情在何處?如果沒有熱情,連持續學習該領域都顯得困難,又要怎麼做到在產業中競爭呢?不是別人做的工作看上去好就是好,自己過得好與不好只有自己知道,也無須和他人比較。
Thumbnail
投實習失敗,真的是我們這一世代無法避免的感受,自從某幾年開始實習風氣後,就業市場便越來越捲,沒有實習的人未來找正職時,根本就跟其他人站在不同的起跑點,也讓實習從可選的自我成長,變成必選的學生活動,而第一次投實習總是讓人挫折
Thumbnail
打工者必須釐清打工不是打雜,而是培養職場競爭力的過程。對工作的態度決定生活質量和人生的層次,隧道視野效應理論描述視野越小,能力提升越受限。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這篇文章回顧作者從學業到職場的成長歷程。國中成績差,高中靠策略考上政大,但大學時沉迷電玩,初入職場未升遷且收入低迷。後來在研究所畢業後,作者發現有願景、策略和計劃的重要性,逐漸找到職場方向。文章強調,即使不聰明,只要有清晰願景、策略及努力執行,也能在職場上成功。
Thumbnail
完美主義者在職場中常常遇到因為對自己的成品有太高要求而造成拖延的問題。然而,職場需要的是團隊合作而非個人秀,並且時代的快速變遷要求我們適時完成並不斷改進。學會放下完美主義執念,給自己一個截止時間,在此之前不斷優化,並接受不盡如人意的成果,這樣能讓完美主義者克服拖延並不斷成長。
Thumbnail
​做工的人 ​到了念高中的時期,因為不愛念書,就跟幾個也不愛念書的同學去念夜校。這對於我媽來說,是一件無法接受的事實,但是沒辦法,也只好接受了。那時,晚上念著夜校,白天就到工廠做粗工,工作真的很辛苦,每天就是有搬也搬不完的粗重木頭。
大學生拖延成性,學校甚至因此開了拖延心理學、拖延講座,今天我要分享的,是我大學生活裡,與拖延這個頑固小子的故事。
Thumbnail
失敗是個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標籤,從小無論是家裡還是學校,我們一直被教育避免當個失敗的人,但我始終搞不清楚,什麼叫「失敗」,那個門檻是什麼⋯感覺失敗這件事情,既藝術又哲學。 7年級生的我,求學階段被要求「全校排名前100」是基本款,進而往「全校前10」追求⋯班上第幾名早已不看在關心我的長輩眼裡。而我
Thumbnail
在選大學校系,甚至是選擇職業的時候,大家通常都會關注產業前景跟工作報酬,但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你的熱情在何處?如果沒有熱情,連持續學習該領域都顯得困難,又要怎麼做到在產業中競爭呢?不是別人做的工作看上去好就是好,自己過得好與不好只有自己知道,也無須和他人比較。
Thumbnail
投實習失敗,真的是我們這一世代無法避免的感受,自從某幾年開始實習風氣後,就業市場便越來越捲,沒有實習的人未來找正職時,根本就跟其他人站在不同的起跑點,也讓實習從可選的自我成長,變成必選的學生活動,而第一次投實習總是讓人挫折
Thumbnail
打工者必須釐清打工不是打雜,而是培養職場競爭力的過程。對工作的態度決定生活質量和人生的層次,隧道視野效應理論描述視野越小,能力提升越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