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頌缽相遇之前

2021/08/2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認識頌缽之前,其實我是先從「聲音療癒」的探索開始的。2020年參加了一門生涯設計工作坊,在心智圖與人生歷程工具的探索下,發現過往的自己和「聲音」及「療癒」有所連結,加上有買過相關的書籍,只是遲遲沒有看完,於是當時自己設定的結業資格之一,便是要閱讀完一本很久以前買的《人聲,奇蹟的治癒力》。
說來也奇妙,回家後我在租屋處一直找不到這本書,反倒是翻到另一本近幾年在回頭書展買的《聲音療癒練習》。當時心想:「原本要讀的那本應該是放在老家了吧?那就先以找到的這本代替了吧!畢竟也有相關。」
於是,我在《聲音療癒練習》第一次了解到,原來聲音療癒活動在歐美地區已經盛行了好幾年。而這種音樂會和一般音樂會很不一樣,樂器不是小提琴、大提琴、鋼琴……等常見的西方樂器,而是銅鑼、頌缽、手鼓、風鈴、音叉笛子,樂手或療癒師沒有編曲,觀眾事先也不知道表演內容。
聽起來如此特殊和非主流的演奏方式,怎麼會吸引愈來愈多人參與或投入呢?我一開始其實也不甚理解,一直到後來自己親身體驗置身在聲音之流的感受,才明白,就算聽不懂,但真的好放鬆呀!連腦袋都鬆了。
「古書《黃帝內經》提到,人體每個器官、系統都有一個頻率、一個特定的聲音。從把脈可以得知器官的振動是否正常,整個身體這組小宇宙是否平衡。若某部位失衡,它的聲音會『走音』,讓走音的系統、器官回到正常的頻率、聲音,就是現代人稱的『聲音療癒』。」
姑且不深究黃帝內經的理論,回歸到我們的生活中,本書所提到的聲音療癒,其實包含了最原始的大自然的聲音,或是沒有譜曲、沒有特定旋律的一個或一組樂器、人聲所組成的聲音。我覺得書中很有趣的比喻是,在聽有旋律的名曲時,就像欣賞一幅畫作,除了看畫家的表現意境,難免也會關注繪畫技法、構圖等較理性的一面;但沒有旋律的音樂或聲音,就像是潑墨或抽象畫,更著重在意境及感覺,技法較不是主角。
而療癒與治療最大的不同,並不是要治療某個疾病,或達到「藥到病除」的立竿見影之效。而是讓體驗者從現有的狀態中,有個可以改善的、向上提升的力量。聽起來有點抽象,但我的理解是,身心靈三者的狀態息息相關,心的狀態會被我們的思維影響,進一步產生了情緒,積累未被釋放的情緒也會造就身體的不適,而身體一旦不舒服,人也很難快樂起來。
因此,聲音療癒提供了一個場域,讓人去釋放、清空,隨著聲波的流動與震盪,帶離原先的緊張與不適。而不帶著過多的期待,往往有可能收穫更多,療癒雖不講療效,但很多奇妙的改善都會在自己身心漸趨穩定平衡時出現。
像我自己是一個生理期極其混亂及不規律的人,自初經來之後就是如此(週期短時一個月來兩次,長時半年都不來),也去看了西醫兩三次,但每次照超音波都沒什麼大問題,只被提及應該是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或體質就是這樣。後來為了解決不知道什麼時候來的困擾,也吃了好幾年賀爾蒙藥。
去年初怕影響健康所以把藥停了(停了之後果然又將近七個月後才來…),後來有了自己的頌缽後,我睡前三不五時就會把缽放在肚子上敲,敲到自己快睡著。那幾個月竟發現自己的生理期週期有縮短及規律的趨勢-從七個月那次後,接著就是60天、51天、36天、35天、37天、34天…一直到最近又有些遲了(最近比較少敲…果然偷懶不得?XD)。
也許這一切都還在實驗中,尚有其他變數,但這變化之所以令我如此訝異,是因為去年剛好處在工作壓力爆炸又晚睡晚吃的作息下,我的生理期還能如此密集來,真的始料未及(這語句應該能看出對我來說多反常哈)。原本以為這輩子可能就要在這種「生理期驚喜模式」中度過了,但聲音療法讓我對自己的身體有了更多的好奇,想藉由了解與實踐更多有關身體的知識,找到令自己更自在舒適的模式。
|參考資料|
➤《聲音療癒練習》-趙曼君、高爾登
久內
久內
持續走在認識自己的路上,分享在身心療癒路上的學習、見聞與體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