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阿嬤家吃飯全攻略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回阿嬤家吃飯通常是一場令理智左右為難的內心撕扯
—對於自身腸胃的承受程度 vs 對阿嬤的孝心展現。

為了最大限度地接受阿嬤的愛跟照顧自己的身材,備有一套完整的應對方案顯然是當務之急;我們攻略的不只是阿嬤心目中乖孫的頭銜,更是體重計上數字的安定。

raw-image
  1. 出發前—停止攝取任何會占用胃袋空間的食物
    若是回去吃中餐,那麼最好早起吃早餐,或是直接放棄一餐以面對即將到來的食物轟炸;若是回去吃晚餐,那建議在中餐後就不要再進食,連水果也不要(阿嬤家就像是經營果園一樣常備許多當季水果)。
    簡而言之,用即將去高級吃到飽餐廳的規格來準備回阿嬤家吃飯。
  2. 噓寒問暖時—口是心非說自己很飽
    即使已經餓了幾個小時,甚至看到客廳桌上擺滿的水果餅乾竟有些許心動,仍然要在阿嬤問餓不餓時擺出最游刃有餘的表情,說自己來之前吃了點東西完全不餓,最好那樣東西還是上次離開阿嬤家時,阿嬤交給我們的那一大袋食物之一,這會讓阿嬤有種我們在來之前,自己就已經將我們餵飽照顧好的成就感,這會稍微減低她接下來促使我們涉入過多食物的慾望。
  3. 盛飯時—只盛平時一半的飯量並將米飯挖鬆
    盛一半的飯量是為了待會吃第二碗做準備;至於為什麼要吃第二碗?這涉及了這份攻略的重點—阿嬤判斷我們吃了多少往往是透過客觀的外在動作,而非我們真正吃的量。
    通常餐桌上不只有我們跟阿嬤,還有其他長輩晚輩,阿嬤並不會將注意力時刻放在我們身上;但是起身盛飯是個大動作,絕對能吸引阿嬤的目光,這能給阿嬤我們吃了很多的暗示,而其實我們只是將一碗飯分成了兩碗。
    而挖鬆米飯可以讓它肉眼上增加20%的量;以免阿嬤在吃飯前那短暫的幾秒不小心瞥到我們的碗時原地尷尬。
  4. 吃飯時—少量多次的夾菜
    這與上一點有異曲同工之妙,夾菜次數越多,被阿嬤注意到的機率就越大,阿嬤就會有我們吃很多菜的錯覺。更進階的應用是不要一直夾眼前的菜,可以偶爾起身或麻煩別人幫忙夾遠處的菜(若是有轉盤也能多轉),同理這樣會加大動作更吸引阿嬤注意。
  5. 吃飯中後—在七分飽時說自己吃飽了
    在飯局進入尾聲時阿嬤會開始環顧四周,查看各道菜的銷量如何,並且請我們把不能放或只剩一點(其實還很多)的菜吃完;在自己七分飽時說吃飽了,預留的兩分是幫忙清菜用的,當然在阿嬤提出請求時一定要先強調阿嬤煮得太好吃、自己已經超級飽吃不下了,在阿嬤自動砍價說:「那你把某一道吃完就好其它交給別人。」之後再坐下開始最後一輪吃飯。
  6. 吃飯後—用最後一分飽吃水果並帶回其他食物
    再幫忙清菜後我們的肚子已經接近極限,不過阿嬤還準備了飯後水果,這時可以主動提出幫阿嬤切水果,並且用自己說好不好說爛不爛的技術拖時間,讓阿嬤有點不耐煩說:「好了好了就這些吧。」
    成功減少水果的量之後努力跟其他人一起吃完,若是阿嬤又拿出了其他零食,一律回答:「那我們拿回家吃好了。」減少腸胃負擔。

經過以上的步驟後,基本上就確保了雙贏的局面。
其實我們都了解阿嬤不是故意要撐飽我們的,只是這是她少數知道並能運用自如的關愛我們的方法而已。

有空多多回阿嬤家就能有效避免阿嬤的報復性餵食,阿嬤也比較能掌握我們實際的飯量,用更健康的方式愛護我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亞葉子的沙龍
18會員
18內容數
女性主義聽起來飄渺而遙遠,其實正落實於生活中的各個細節。 身處性別相對平權的亞洲國家,對於女權仍有許多誤解甚至偏見; 儘管我不是專業人士,也希望能透過更多事件與大家一同討論女權。
亞葉子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6/17
「這次月考第幾名啊?」 「這個月薪水多少啊?」 月末評價並未消失,只是從段考變成了薪水。 在這相似地幾乎讓人混淆的體制之下,曾經優秀過的我們面對一夕之間平凡的自己,無所適從。
Thumbnail
2023/06/17
「這次月考第幾名啊?」 「這個月薪水多少啊?」 月末評價並未消失,只是從段考變成了薪水。 在這相似地幾乎讓人混淆的體制之下,曾經優秀過的我們面對一夕之間平凡的自己,無所適從。
Thumbnail
2022/02/10
接著僅是我的個人看法:我認為這個事件並非錯覺,是真實發生的,原因有二。 一、小靜身歷其境體會到媽媽的感受。 二、暗示故事並未完結,未來仍充滿變數。
Thumbnail
2022/02/10
接著僅是我的個人看法:我認為這個事件並非錯覺,是真實發生的,原因有二。 一、小靜身歷其境體會到媽媽的感受。 二、暗示故事並未完結,未來仍充滿變數。
Thumbnail
2022/02/01
這本《再來一碗-高木直子全家吃飽飽萬歲!》已經是她的第二十九本著作,內容分為兩大類:夫妻二人的日常飲食,以及女兒出生後三人的飲食。 高木直子一直以來都是認真體驗生活的人,之前的《一個人》系列除了日常生活外,也有主題式的一個人泡湯、跑步、參加慶典、手作等等書籍。
Thumbnail
2022/02/01
這本《再來一碗-高木直子全家吃飽飽萬歲!》已經是她的第二十九本著作,內容分為兩大類:夫妻二人的日常飲食,以及女兒出生後三人的飲食。 高木直子一直以來都是認真體驗生活的人,之前的《一個人》系列除了日常生活外,也有主題式的一個人泡湯、跑步、參加慶典、手作等等書籍。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回想「好好學廚藝」這件事,從沒發生在我身上,讀書時代課後就得去補習根本沒回家吃晚餐,就算回家吃飯,也因時間不同各自草草了事;後來外地求學、工作,跟家人吃頓飯的次數屈指可數;當然,也因為我有個會煮好吃料理的媽媽,所以想吃什麼,或根本沒想過要吃什麼,萬能小叮噹媽媽就會
Thumbnail
回想「好好學廚藝」這件事,從沒發生在我身上,讀書時代課後就得去補習根本沒回家吃晚餐,就算回家吃飯,也因時間不同各自草草了事;後來外地求學、工作,跟家人吃頓飯的次數屈指可數;當然,也因為我有個會煮好吃料理的媽媽,所以想吃什麼,或根本沒想過要吃什麼,萬能小叮噹媽媽就會
Thumbnail
新年假期裡,我們終於有空,和家人窩在一塊。 而成也窩一塊,敗也窩一塊,在緊密的關係之中,當然就免不了各式各樣的——?
Thumbnail
新年假期裡,我們終於有空,和家人窩在一塊。 而成也窩一塊,敗也窩一塊,在緊密的關係之中,當然就免不了各式各樣的——?
Thumbnail
本文參加「療癒美食」徵文活動 主題說明:與療癒美食的相關文章,可以用各式各樣的方式表達您的感受。 活動時間:2022/11/1~2022/11/30 23:59 為止。每人限投「3篇」。 --------------- 阿廷師最近有改善,份量可調整 謝謝「創作者之森」舉辦這個徵文活動,當時看到的第
Thumbnail
本文參加「療癒美食」徵文活動 主題說明:與療癒美食的相關文章,可以用各式各樣的方式表達您的感受。 活動時間:2022/11/1~2022/11/30 23:59 為止。每人限投「3篇」。 --------------- 阿廷師最近有改善,份量可調整 謝謝「創作者之森」舉辦這個徵文活動,當時看到的第
Thumbnail
這一生中我們會遇到一些愛我們的人,他們能做的、會做的都不盡相同,但是絕對是竭盡所能的把最好的留給你,這樣就夠了!
Thumbnail
這一生中我們會遇到一些愛我們的人,他們能做的、會做的都不盡相同,但是絕對是竭盡所能的把最好的留給你,這樣就夠了!
Thumbnail
回阿嬤家吃飯通常是一場令理智左右為難的內心撕扯 —對於自身腸胃的承受程度 vs 對阿嬤的孝心展現。 為了最大限度地接受阿嬤的愛跟照顧自己的身材,備有一套完整的應對方案顯然是當務之急;我們攻略的不只是阿嬤心目中乖孫的頭銜,更是體重計上數字的安定。
Thumbnail
回阿嬤家吃飯通常是一場令理智左右為難的內心撕扯 —對於自身腸胃的承受程度 vs 對阿嬤的孝心展現。 為了最大限度地接受阿嬤的愛跟照顧自己的身材,備有一套完整的應對方案顯然是當務之急;我們攻略的不只是阿嬤心目中乖孫的頭銜,更是體重計上數字的安定。
Thumbnail
某次阿嬤在吃飯時回頭看正在攝影的我 那天夜裡我沒睡好,老實說,即便我想睡也睡不好。凌晨兩點、四點我被阿嬤叫醒,阿嬤緩慢地拄著拐杖走到我的房間呼喚我,兩次都是跟我說肚子餓了想要吃稀飯(阿嬤每天的早餐都是吃稀飯),通常我都會問阿嬤「晚餐沒有吃嗎?」不過這麼問通常得不到正式的回答,因為每次阿嬤都會說沒吃晚
Thumbnail
某次阿嬤在吃飯時回頭看正在攝影的我 那天夜裡我沒睡好,老實說,即便我想睡也睡不好。凌晨兩點、四點我被阿嬤叫醒,阿嬤緩慢地拄著拐杖走到我的房間呼喚我,兩次都是跟我說肚子餓了想要吃稀飯(阿嬤每天的早餐都是吃稀飯),通常我都會問阿嬤「晚餐沒有吃嗎?」不過這麼問通常得不到正式的回答,因為每次阿嬤都會說沒吃晚
Thumbnail
揀菜,台語叫做「kíng-tshài」。好像老一輩的婦女都要會這一招,或許,那已經是一種證明了:一種經歷時光滄桑,還能坐在凳子前喘息的證明。
Thumbnail
揀菜,台語叫做「kíng-tshài」。好像老一輩的婦女都要會這一招,或許,那已經是一種證明了:一種經歷時光滄桑,還能坐在凳子前喘息的證明。
Thumbnail
謙虛、謙卑,原來是美德,但要看場合,媽媽是媽媽,她老是將自己當老媽子、婢女、打雜打工的人,客氣過了頭,我們(或客人)的心裏多難受,怎麼和「媽媽」(這個被歌頌)的角色放在一起呢?(我想說的是:人家怎麼尊敬她呢?太不相稱了,太矛盾了)
Thumbnail
謙虛、謙卑,原來是美德,但要看場合,媽媽是媽媽,她老是將自己當老媽子、婢女、打雜打工的人,客氣過了頭,我們(或客人)的心裏多難受,怎麼和「媽媽」(這個被歌頌)的角色放在一起呢?(我想說的是:人家怎麼尊敬她呢?太不相稱了,太矛盾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