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 以下簡稱NPO)服務的你,是否有一個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神老闆/主管,或你自己本身就是一個事必躬親,沒有你的介入炒出來的菜總是少一味,往往只能在高峰感受王者寂寞的超級主管。
台灣在1987年解嚴以後,NPO在社會運動的興起以及社會福利民營化風潮下蓬勃發展,當時屬於開疆闢土的階段,因此不少社福界的先進是從無到有的建構台灣社福網,也因為經歷過這些風風雨雨,從枝微末節到大政方針都是一手包辦,轉換到現在這個時空背景,能做到這樣也值得我們這些社福後輩約牛魔王出來見上帝了。
而強大的能力辦隨著是地位與權力,這也合情合理,都當神仙了管理個NPO有甚麼困難,就跟汽車維修員有個板手甚麼也再正常不過。但隨著時空轉換,如科技的運用、國際的趨勢(是不是甚麼都來個SDGs、ESG)、企業部門與第三部門的界線逐漸混淆以及台灣NPO人才快速流動的生態,這種一把抓的管理隨著單位逐漸成長、壯大,會發現越來越不敷使用,甚至成為單位成長與創新的絆腳石。
這種神仙級管理其NPO往往有幾種特性:
員工消極輕鬆爽
就問你一句,神怎麼會錯?!這種神管理者喜歡那種甚麼都不問,使命必達的員工;員工也習慣了甚麼都不用想,執行就對了。所以員工不會多做些甚麼,也不會有「創新」的動力,許多管理者覺得員工缺乏責任感和擔當,什麼事都要請示,一點創新或提出解決方案的能力都沒有,然後看不下去又自己跑下來做,但這就是惡性循環的開始啊,你都懂暴力循環模式這你會不懂?!也許員工是個軟爛小廢物但這可能就是你養出來的,這種養、套、殺除了用在股市,用在員工管理也適用。
缺乏知識管理的能力
所有東西都在管理者腦袋,通常只有高階管理者才有機會去上一些很Fancy的工作坊或課程,但卻不曉得如何把腦袋的東西分享出來,並結構化。因為過去的大航海時代自己幹慣了,所以沒把分享知能的習慣培養起來,導致常常覺得員工都沒跟上腳步,跟不上時代,但這可能就是你養出來的。
會議是純粹業務報告用的 解決問題與尋求共識bye
今天有一個問題想跟大家討論,那個...
不用,你就“#$@! %...
所有討論都在一句話解決,沒有引導思考、沒有經驗分享,反正管理者就有一個標準答案,久而久之,會議就成了一言堂,只需要業務報告尋求指示,員工思辯、發言、論述的能力就逐漸被抹殺掉,但這可能就是你養出來的。
經歷過各種養套殺,你就會發現,各種員工問題就是管理問題,但管理者不會意識到,而員工也不敢講,就漸漸成了個僵化的組織。而且沒有哪個管理者是永生,也不會是全知全能,畢竟找遍所有藥局都還沒找到露西裡那種開發腦力的藥,不是嗎?!那主管們怎麼做?
認知自己不是神
首先就是要先下神壇,到人間界看看,在心態上先接受自己不一定是對的,只要員工提出的方案或計劃邏輯成立,就可能是答案,而自己的解答未必是最佳,要「大家覺得最佳」的才是最佳。另一個概念就是「授權」讓員工有為自己決定負責的機會,在可承擔失敗的風險下讓他們去做自己權責內該做的事,這樣他們才有登大人的機會,畢竟不是神也沒有那麼多時間把所有事情做完,所以別再搶他們的事情做了。
指導代替指示
指導會去理解員工每個決定「背後的思考脈絡」,就算員工的提案聽起來可能不是個好解方,但還是會耐著性子去理解為什麼這麼想,再給予回饋。指示就是給個答案,員工可能不會多問,反正他拿到答案了,但他永遠不會知道他原本的思考少考慮或多慮了甚麼因素。指導可能比較費時,但他們協助員工養成相對完整的思考邏輯。
奉獻你的腦袋
腦袋的東西要怎麼拿出來,那就要讓他們經歷你經歷過的路程。這個意思不是要讓員工從無到有建立一個NPO,這樣你就沒員工了,懂?!而是運用到上述的指導以外,還要把腦袋的一連串思考切分成不同步驟,在實際工作執行是能有「參照指引」,但還是要注意,這樣的指引是可能有美味鑑賞期限的,要時時更新才行。
總而言之,神之管理也不是一無是處,往往相對有效率且組織內部能有一致的觀點與想法,但面對快速變化的時空環境,開放且敏捷的管理還是得落實在NPO,不然可能不止失了魂,跟不上社會需求的NPO濕了褲子都有可能。
P.S.可不是所有資深的管理者都這樣,也是不少很開放的喔喔喔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