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刻意練習》:成功不是天注定!又或還是天注定?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為什麼有人能在自身領域成就頂尖;其他人卻只能在庸庸人世載浮載沉?究竟那些音樂家、西洋棋大師或奧運選手的成功是源於他們天賦異稟,還是刻苦努力呢?
天才要如何煉成是被討論到爛的大哉問,而今天介紹的這本《刻意練習》就是要告訴你,天才的道路不是天注定,而是可被我們這些凡人複製學習的。
此書的作者有兩位,一位是出版過多本科學書籍的羅伯特;另一位則是被稱為「研究世界專家的專家」的安德斯。二位用一本書的時間告訴讀者,天才並不是單靠天賦,但也非僅是努力就能養成,真正造就非凡的關鍵便是書名:刻意練習
以下我會先從完美音感的例子,解釋為什麼天才是後天煉成的;接著講述成為高手的關鍵在於使用刻意練習建立心智表徵;最後則會簡述刻意練習的實踐要點;而文末我會嘗試用另一面向思索刻意練習所代表的意義,解釋標題後半說的:還是天注定?

【天才不是命中注定】

首先,作者要為讀者證明為什麼天才的能力不是與生俱來。他們舉了音樂領域的經典例子:絕對音感。
絕對音感又稱完美音感,每一萬人僅有一人具備。就算是世界級音樂家也未必有這項能力,比方說音樂神童莫札特有,但浪漫派大師布拉姆斯就沒有。這樣看來,這能力肯定是天注定,對吧?
但近年的研究鬆動的如此天賦論觀點,可從以下兩道線索來找到漏洞:
  • 第一道線索:幼年學習音樂的影響
    有這項「天賦」的人,幾乎都在三到五歲的稚齡開始學習音樂。如果完美音感是天生,那孩童期有沒有接受訓練不該是關鍵。
  • 第二道線索:聲調語言的影響
    研究發現完美音感在音調語言(如中、越等亞洲國家)中更為常見。而這些音調語系血統的人,如果從小學習的是英文等非聲調語言,他們發展出完美音感的比例就會大幅下降。顯然相較於血統種族,後天訓練方式更是關鍵。
最後一槌定音,確定完美音感並非天生的是日本心理學家榊原彩子的研究。她召集了24名介於2~6歲的孩童,接受為期數月的音感訓練。結果發現雖然每個孩子進步速度有差異,但最終所有人都擁有了完美音感。
這結果打破的大家對天賦的認知,證明後天鍛鍊對能力養成至關重要。接下來要我們要來看看這能力是怎麼創造出來的。
音感並不是天生的產物

【大腦可以創造天賦】

作者指出只要有正確的訓練,幾乎所有人都能「學」會完美音感。而能力養成的關鍵就是:可塑性和適應力都極高的大腦
這現象不單發生在音樂領域,在研究眾多領域佼佼者後,作者發現「天才」們發展出這些不可思議能力的過程,與上述完美音感的養成如出一轍,都是透過訓練使大腦產生質變。
書中進一步指出,透過練習會使大腦神經迴路產生變化,最終會讓天才發展出的所謂的「心智表徵」。
心智表徵是指一種心智結構對應到某物品、某概念或某系列資訊。比方說,西洋棋大師看到的棋盤,就不單是混亂交錯的棋子,而是一組組模式,研究指出大師級棋手腦中約存有五萬塊棋形模組,這讓他們與一般棋手的行棋技術產生極大差距。
那到底要怎麼去訓練大腦呢?沒錯,答案就是「刻意練習」。
另外,心智表徵有領域限定性的,比方說跳水選手的心智表徵,就無法應用在籃球場上。這解釋為什麼大部分高手只能在單一領域發光發熱,並不是他們天賦只點在那邊,而是沒有足夠的時間培養其他心智表徵。
你或許會問,上面完美音感的例子是應用兒童身上,他們的大腦可塑性極佳當然沒問題。但如果是成年人不就沒救了嗎?
的確,成年後幾乎沒人可以靠訓練產生絕對音感,但並非所領域皆是如此。成人的大腦仍具備一定適應性,多數技能還是能藉由正確訓練獲取。
這讓我們對天分有了新的思考。過去總認為每個人皆有一組固定潛能(像音樂或數學潛能),我們可去強化這些能力,但無法涉足本能外領域,不然就會像華石鬥郎一樣悲劇;但新的觀點認為並不存在所謂預定能力,每個人都能靠大腦適應力創造出之前不存在的技能。
簡言之,對比傳統練習是希望讓我們發揮固有潛能,將本能天賦發揮到極致;新的觀念則認為潛能不是天生,而可透過刻意練習打造。
了解天分怎麼生成,接著我們要來介紹刻意練習的條件與實踐要點。
神經迴路改變是邁向頂尖的關鍵

【刻意練習實踐要點】

好的,那到底要怎樣實踐刻意練習呢?首先需了解刻意練習有2項先決條件:
  1. 該領域必須發展相當成熟
    像音樂演奏、體操或跳水等發展成熟領域較有機會實踐刻意練習。
  2. 需要有老師能幫助學生改善表現
    刻意練習需要有指導者幫助修正,讓技能往對的方向前進。
了解以上兩點後,我們來看看刻意練習需要具備的5項要素:
  1. 明確目標
    刻意練習並不是無腦苦練,而要有具體目標,讓自己有標準修正調整。比方說將目標設定成將一首曲子正確地彈三次,就會比單純不斷重複彈奏好得多。
  2. 專注
    專注對刻意練習很重要。在訓練時必須全神貫注在想加強的項目上,不然效果會大打折扣。
  3. 意見回饋
    犯錯時能有及時反饋,才不會走彎路而不自知。這也是為什麼上述條件會需要好的老師,因為他不單能指出你的技術問題,還能提供改善的建議。
  4. 跨越舒適圈
    刻意練習會不斷要求突破自我。當你已熟練某技巧後,就要向新的方向前進,跳脫自在的圈圈。
  5. 不斷維持鍛鍊
    最後還是免不了回到老梗的「堅持」。唯有不斷將上面4點重複迴圈,才能將一個領域的技能磨到達到頂尖。
從上述5點可看出,刻意練習並不是毫無目標的埋頭苦幹。這也是為什麼作者會說一萬小時法則其實根本不是種法則。就像很多路人打一輩子三三,也不會變職籃選手一樣,訓練長度很重要,但訓練品質更重要。殺豬公是永遠無法上太空的。
一萬小時法則較正確的說法,應該是需要一萬小時的「刻意練習」才能成就頂尖。事實上想精進任何技能都可應用刻意練習,一般人即便無法爬上巔峰,只要願意付出一定時間都能使一項技能獲得顯著進步。
好老師的反饋是刻意練習的關鍵

【總結】

總結一下。首先天才之所以能成就非凡,並非天賦異稟,而是透過後天鍛鍊;而鍛鍊的關鍵就透過刻意練習,打造出超越一般人的心智表徵;最後則談到刻意練習需要滿足目標、專注、回饋、進階、堅持等要點。
這本書並不全是那種教你怎麼實踐刻意練習的步驟化工具書,說是刻意練習的科普書或許較恰當。兩位作者揉雜大量研究與真實故事,向你證明刻意練習是經得起考驗的理論。讀來暢快,是本易讀性極高的書。

【後記:成功真的不是天注定嗎?】

最後想從另一個面向談談我對刻意練習的反思。這書乍看提供一個誘人的承諾:只要用對的方式努力,人人皆可成就頂尖,不用因為擔心天賦而畫地自限。
但真的是這樣嗎?
書中的一個例子讓我對這樣「正向」的思維產生懷疑。作者提到心理學家波爾賈因為相信天才是可被鍛鍊的而親身實驗,從小用刻意練習鍛鍊他三個女兒下西洋棋,而最終,她們都順利成為頂尖西洋棋手,印證天才可訓練這樣的觀點。
但我看這故事時,感受到的不是勵志,而是一種擔心。似乎只要父母有心,就能幫孩子取得成功。不知怎麼的,我想到了「階級複製」這四個字。
如果大家回頭看一下刻意練習的要點會發現,資源豐富的人有更多資本實踐刻意練習。比方說好老師這條件,有錢人顯然就極為吃香。書中就提到培養一位頂尖網球選手,每年約需要三萬美元,那些專門網球學校的學費甚至更高,這對貧窮階級來說顯然是極大負擔。
雖然作者認為現在網路資源發達,只要有心,就算沒有老師依然可以學習。但真的是這樣嗎?
幾年前當我看見各類線上課程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時,也一度覺得只要有心大家都有機會學習,環境限制不再是問題。
但後來我讀到商周的這篇文章,文內提到會使用這些資源來精進自己的多半來自已開發國家,甚至已經有學位和穩定的工作。赫然發現這講得不就是我嗎?這才驚覺,方便的網路對本來就有資源的人幫助反而更大。
而專注和堅持同樣如此,試想如果一個人的家境困苦,父母需要努力維持生計,他就會需要分擔更多家務甚至提前掙錢,而這些因子都會影響刻意練習的品質。
簡言之,資源豐富的人所能提供給自己或下一代的金錢、人脈與努力條件都優於底層人們,而這些恰恰都是刻意練習所需要的。
就我來說,這本書是正向的,給了種只要正確努力就能成長的信心;但就整個社會來說,我反而有點悲觀,因為這似乎更證明了上流階層能賦予下一代成功機會。
過去在國小服替代役時,我就看到很多家裡有狀況的孩子,在學習時遭遇的阻力遠大於那些家境好的孩子,學業與才藝皆然。
有時會想,我如果生長在一個相對困苦的家庭,是不是就無法一路讀到讀四大學碩,進外商工作,然後在這邊讀書寫字了呢?
我知道可能有人會覺得這就是社會現實,沒什麼好說的。但我總希望每個人能有自由選擇發展的權利。而刻意練習的理論,在我看來,似乎更證明了這上下生態鏈會不斷延續。
當然關於這些,我依然沒想得清楚。不知道你會怎麼看待刻意練習呢?是把它當成能向上攀爬的繩索,還是綑綁階級的鎖鏈呢?歡迎一起討論看看哦。

↓↓也歡迎大家來追蹤〈姆斯的閱讀空間〉的臉書和哀居↓↓
姆斯的閱讀空間 FB
姆斯的閱讀空間 IG
183會員
211內容數
分享讀書所感,期望藉由書寫梳理自己的思考,透過文字與他人產生交流。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影評|活成空殼的迷失靈魂,不用成功來定義的生命 ─《楚門的世界》從古至今,真實之於人,就像太陽之於草木,不僅奪其眼目,還讓人總是向其而生,落處於對立面的虛擬,則被視為缺陷、不道德或是邪惡。然而,即使真實更加討喜,依舊無法填滿人的匱乏,畢竟,現實往往不如原本想像的完美。於是乎,我們堆砌虛擬的磚瓦,遁入文字的廣袤、網路的無垠,抑或夢景的輕靈,只為了逃離現實的窒息。
Thumbnail
avatar
怒怒心理師
2021-10-02
《刻意練習》書摘-你我都有的大腦和身體的適應力才是真的天賦刻意練習是設定具體目標,投入大量時間專注的以正確的方法訓練,並藉由老師或其他專業的意見回饋來持續改善弱點,讓自己發展出心智表徵的方法。 只要有正確的訓練,就可以發展出以前不存在的技能。也就是說大腦和身體的可塑性與適應力才是真正的天賦。透過刻意練習可以創造出以前不存在的技能。
Thumbnail
avatar
鍾肯尼
2021-03-17
【職場讀書人選書】他們是社會的根基 卻成為經濟發展底下註定被犧牲的存在-《青苔不會消失》 若要票選近20年最常見競選口號,「拼經濟!」想必名列前茅。商業活動出現後,經濟發展與人類社會密不可分,甚至被視為人民幸福的指標之一。然而,當社會過度追求經濟,人類是否會淪為成就數字的犧牲者?面對虛無的數字與真實存在的人,我們是否又能夠意識到真正重要的是什麼?
Thumbnail
avatar
職場讀書人
2021-01-08
《你的行為決定你是誰-塑造企業文化最重要的事》- 不說空話,教你成功打造企業文化的教戰手冊本.霍洛維茲認為:企業文化就是當老闆不在時,公司如何做出各式各樣的決定,就是員工每天用來解決問題的那套無形概念,以及他們私下的行為。 包含是不是要長時間加班?出差該住什麼等級的旅館?是贏比較重要還是原則比較重要…,這些未必會有明文規範的事,都是企業文化會產生影響的範疇。 那,你要建立怎樣的企業文化?
Thumbnail
avatar
我是老查
2020-12-16
釀選劇|被愛的你敢愛人嗎?既奇幻又寫實的《如果30歲還是處男,似乎就能成為魔法師》如果安達沒有魔法,按照他的個性將永遠不會知道黑澤對他的心意,因此當他接受了黑澤的告白,並認為自己或許就是為了觸碰他的內心而擁有魔法時,愛情又繞回了最初始,也最單純的認知:被愛,也被需要的幸福。那不只是單純的「我是為了他而生」,而是明白自己的存在成為某個人快樂與哭泣的原因,明白自己能夠愛人,也值得被愛
Thumbnail
avatar
吳思恩
2020-12-01
BL劇為什麼吸引人?日劇《如果30歲還是處男,似乎就能成為魔法師》性別不是決定愛情的唯一 「據說在30歲生日當天還是處男的話….就會成為魔法師喔!」 30歲魔法師的都市傳說在29歲青年族群廣為流傳,不只在日本,就連台灣也有類似的傳說。傳說在30歲生日當天還是處男的話,就會學會火球術!     2020秋季日劇新番《如果30歲還是處男,似乎就能成為魔法師》即是以此都市傳說為基底煉成的。
Thumbnail
avatar
嘎拉嬉皮GALA
2020-11-11
釀影癡限定|《龍貓》與《E.T. 外星人》:「好像在作夢,但又不是夢」,一期一會的桃花源我總算明白,或許再多的努力都是徒勞,我們就像是桃花源唯一的闖入者,那些曾經呼喚過我們、令我們深信不疑的人事物,終究只有我們自己看得見。就像 E.T. 在告別的時刻並沒有説再見,只用手指點了點艾略特的額頭,承諾著「我會在這裡」。不需要哭,也不需要向全世界證明──只要我們相信他是真的,他就可以是真的。
Thumbnail
avatar
曾勻之
2019-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