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時光】心智操控-劍橋分析技術大公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圖片來源: 網路

圖片來源: 網路

想用聽的嗎?

Podcast : https://reurl.cc/r1eQmE

SoundOn: https://reurl.cc/NZWpk5


作者:克里斯多福·懷利(Christopher Wylie)

出版社:野人文化

出版日期:2020/10

書摘&心得:蔣竣植CFP


從2008年的美國總統選戰獲勝的歐巴馬,正是網路選戰模式從傳統走向科技的開始,同時也是透過網路收集大眾資料的開始。從此之後,最了解你的人再也不是身邊的家人、朋友,而是網路背後那隻看不見的手……


  • 其實,你早就被分類了……

傳統的選舉策略,單純用「職業、性別、收入」等資訊在替選民分類(有如你第一次約會的自我介紹……)。而透過科技大數據分析的選舉策略,則是用「開放、責任感、外向、合群、神經質」等五大心理特質,做為選民的分類,讓未來投放選舉訊息時能更為精準。

問題來了,選民的心理特質該如何取得?這可不是單純的基本資料,而是必須藉由民眾的行為模式才能分類。因此,你每天逛了哪些網站,又對什麼內容點了讚,就成為網路後台所渴望收集的資料。

「如果你想打造一個能夠大規模操弄人民觀點的非動能武器,想要主動解構並操弄大眾的認知,你就得先深入了解人們的心理動機。」


  • 該如何操弄他人觀點?

透過「改變對方的自我認知」:

1. 封殺對方的原先觀念

2. 掌控對方周圍的訊息

3. 瓦解對方心理復原的可能

4. 讓對方產生負面情緒及想法

5. 尤其針對「神經質」及「自戀」的人

上述就是完成「思想顛覆」的流程。我不是在講電影劇情,而是你現在正在使用的網路……


  • 認知偏誤

若直接問:「你快樂嗎?」

你可能會回答:「是!」

但若我們換個方式問 :

先問:「你最近體重有增加嗎?」、「你的高中同學中是否有比你成功的?」

再問:「你快樂嗎?」

相信所得到的答案就不是那麼容易說:「是!」

數據分析的公司,就是利用此類的做法,一步步改變你的想法,誘導你做出他們想要的結果或行為。

作者剛開始研究美國文化的時候,把重點放在可能會讓美國社會陷入紛爭的兩種機制。第一種是社會認同受到威脅是否會助長某些紛爭;第二種是所謂的零和賽局。因為人們經常誤以為世界是一個零和賽局,贏家多得一分,輸家就少得一分,用這種邏輯去看待族群問題,就會誤以為只要社會越關注「別人的」族群,「我們的」族群就越會遭到忽視。這兩種機制都會讓人誤以為自己「陷入威脅」,前者威脅你認同的身分,後者威脅你擁有的資源。原來,只要能製造族群間的對立,就越能控制民眾的思維。

據作者的大數據分析統計,只要你具備神經質的個性,再配合自戀、好弄權術、缺乏同理心等特質,就很容易被網路所操控你的思想及行為。臉書最在乎的就是-互動度,當互動度越高,妳盯著該頁面的時間就越長,就越適合下廣告。

一旦你被網路後台盯上後,選舉策略就可就此施展。首先,你會認同某個極端群組,然後被動接收資訊,接著被資料操弄,最後參加線下實體活動,讓你的感受被實體活動的氛圍給放大。最後投票給幕後黑手希望你投的那個人。操弄完成!


  • 俄羅斯在忙什麼?

俄羅斯一直被謠傳,在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時,有協助川普當選。雖然這件事一直被川普否認,但在書中提及到,俄羅斯曾委託劍橋分析公司,從美國民眾的資料中找出「親俄」的民眾,再藉由影片強化這群民眾對俄羅斯的好感。很明顯的,他們希望在每個區域或國家,都有人能認同俄羅斯,這在未來與俄羅斯有關的事件中,都能有一定的聲量。


  • 51.9%的英國脫歐公投

2016年的國際大事-英國脫歐公投,在「脫歐」與「留歐」都有一定比例的基本族群之下,關鍵的票源就是投票前遲遲未決定的「暫時中立」群眾,或者也可說是「就算投了票也不會改變什麼」的社會相對底層的人。他們其實並不擔心脫歐的經濟問題(因為他們個人也無能為力改變什麼),但他們要的是英國別再讓歐盟予取於求的大英國尊嚴。而這,就是劍橋分析鎖定的目標族群,透過社群媒體的廣告、影片等客製化宣傳,讓他們願意在歷史性的一刻出來投票。僅較過半多1.9%的結果,透過數據分析來改變選舉結果的科學方法,讓劍橋分析在一夕間爆紅。而這個「實驗」,將在接下來美國總統大選的川普身上,再玩一次!


  • 你的人際關係是更好還是更糟?

有了社群媒體之後,「交朋友」似乎變得容易,但你所交的這位朋友,可能從來沒有真正面對面聊過,你只是從照片、影片中認識對方罷了!但,這是真的對方嗎?還是僅是將光鮮亮麗的一面讓你知道?事實上,透過社群媒體背後的演算法,你早已被分類到不同的族群,你和這些社團的朋友有著共同的興趣、嗜好,有著高度相似的想法、行為。「社交孤立」、「認知隔離」等科技分類,反而讓我們只能認識「某一群人」……

若哪天你的社群帳號被封鎖了,就相當於你從地球上被迫消失。真實的人類,卻過著虛擬的生活。放下手機,抬頭看看真實的世界吧!


若對此書有興趣,歡迎至我與博客來策略合作的網站購書,謝謝!

購書點此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理財好好玩
131會員
367內容數
一位熱愛閱讀、喜愛講課、樂於投資、醉心於研究國際政經新聞的書呆子。 希望透過寫作,能讓更多人得到正確的理財觀念及國際觀。 持續進化中
理財好好玩的其他內容
2025/01/17
單身都會女子透過每天晚餐的儀式感,提升生活和工作效率,並在目標設定、執行效率、用心感受三個主軸中,找到平衡和追求夢想的動力。
Thumbnail
2025/01/17
單身都會女子透過每天晚餐的儀式感,提升生活和工作效率,並在目標設定、執行效率、用心感受三個主軸中,找到平衡和追求夢想的動力。
Thumbnail
2024/12/22
本文探討瞭如何透過降低物質慾望來實現快樂生活的方式。 作者指出,追求經濟成長和財富增加若無法帶來快樂,便失去了意義。 透過簡單生活、斷捨離,以及改善財務狀況,我們能夠減輕壓力、提升幸福感、改善人際關係,並尋找人生的真正意義。 這是一個讓自己變得更快樂的過程,鼓勵讀者重視生活的質量而非物質的累積。
Thumbnail
2024/12/22
本文探討瞭如何透過降低物質慾望來實現快樂生活的方式。 作者指出,追求經濟成長和財富增加若無法帶來快樂,便失去了意義。 透過簡單生活、斷捨離,以及改善財務狀況,我們能夠減輕壓力、提升幸福感、改善人際關係,並尋找人生的真正意義。 這是一個讓自己變得更快樂的過程,鼓勵讀者重視生活的質量而非物質的累積。
Thumbnail
2024/11/23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了過度消費對生活滿足感的影響以及財務管理的重要性。 讀者將瞭解到物質慾望如何導致負面情緒,並提供簡單生活的建議,降低消費壓力。透過對比美國消費文化,文章揭示了租倉儲空間的現象,反映了現代人對物質的依賴。 最終,呼籲大家以更理性的態度面對消費,實現內心的幸福與滿足。
Thumbnail
2024/11/23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了過度消費對生活滿足感的影響以及財務管理的重要性。 讀者將瞭解到物質慾望如何導致負面情緒,並提供簡單生活的建議,降低消費壓力。透過對比美國消費文化,文章揭示了租倉儲空間的現象,反映了現代人對物質的依賴。 最終,呼籲大家以更理性的態度面對消費,實現內心的幸福與滿足。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資訊戰跟我有關嗎? 認知作戰、資訊戰都是新型態的戰爭,相較於過往的陸海空戰,在虛擬的世界裡每分鐘都有數十次上百次的網路攻擊存在著,只要你夠厲害一個按鍵就能發起戰爭,如果你不是那麼擅長寫程式軟體,你也有發揮影響力的能力,各大社群平台都會有流量的贏家,他們知道如何吸引網路使用者的關注,而資訊戰在過去十年
Thumbnail
資訊戰跟我有關嗎? 認知作戰、資訊戰都是新型態的戰爭,相較於過往的陸海空戰,在虛擬的世界裡每分鐘都有數十次上百次的網路攻擊存在著,只要你夠厲害一個按鍵就能發起戰爭,如果你不是那麼擅長寫程式軟體,你也有發揮影響力的能力,各大社群平台都會有流量的贏家,他們知道如何吸引網路使用者的關注,而資訊戰在過去十年
Thumbnail
新世界 就某方面來說 如果一個單位,組織,要進行真正的「洗腦」,以及『認知作戰』,通常不會只僅限於政治領域,或是只站在自己的立場講話,這個大前提,雖然看似簡單,基礎,甚至有些人會說『本來就是這樣』,但實際上,它卻容易被「忘記」 就已經,某種程度達成它的階段性任務了 就算,你不認同劇情所傳達的價值觀
Thumbnail
新世界 就某方面來說 如果一個單位,組織,要進行真正的「洗腦」,以及『認知作戰』,通常不會只僅限於政治領域,或是只站在自己的立場講話,這個大前提,雖然看似簡單,基礎,甚至有些人會說『本來就是這樣』,但實際上,它卻容易被「忘記」 就已經,某種程度達成它的階段性任務了 就算,你不認同劇情所傳達的價值觀
Thumbnail
「劍橋分析就像是個愚蠢的小偷, 他千辛萬苦進到金庫裡, 卻只從裡面拿了一袋不值錢的人工鑽石。」 ---戴維.卡普夫
Thumbnail
「劍橋分析就像是個愚蠢的小偷, 他千辛萬苦進到金庫裡, 卻只從裡面拿了一袋不值錢的人工鑽石。」 ---戴維.卡普夫
Thumbnail
即使已經都瞭解了,大腦科學家仍然無法製造出一個「人工大腦」出來,模擬出我們大腦的整體運作的所有方式,為什麼?因為大腦是世界上最複雜的系統,雖然佔比百分之二,耗掉百分之二十的能量,你那一點多公斤的重量佔了你所有的想法,甚至是你的意識,但卻沒有一個叫做意識的物質存在,而這裡的物質是指看得到的東西。
Thumbnail
即使已經都瞭解了,大腦科學家仍然無法製造出一個「人工大腦」出來,模擬出我們大腦的整體運作的所有方式,為什麼?因為大腦是世界上最複雜的系統,雖然佔比百分之二,耗掉百分之二十的能量,你那一點多公斤的重量佔了你所有的想法,甚至是你的意識,但卻沒有一個叫做意識的物質存在,而這裡的物質是指看得到的東西。
Thumbnail
從2008年的美國總統選戰獲勝的歐巴馬,正是網路選戰模式從傳統走向科技的開始,同時也是透過網路收集大眾資料的開始。從此之後,最了解你的人再也不是身邊的家人、朋友,而是網路背後那隻看不見的手……
Thumbnail
從2008年的美國總統選戰獲勝的歐巴馬,正是網路選戰模式從傳統走向科技的開始,同時也是透過網路收集大眾資料的開始。從此之後,最了解你的人再也不是身邊的家人、朋友,而是網路背後那隻看不見的手……
Thumbnail
同樣的資訊內容,支持不同陣營的讀者、被設定的媒體屬性、轉發訊息的人是否屬於「同一邊」,都會影響讀者對資訊內容的評價與接受程度。但基於兩黨政治攻伐引發的敵意,在強調國家認同時就有可能削弱。這些有趣的發現,政治圈的高手當然早就知道,但我們還是需要藉由研究來檢視。
Thumbnail
同樣的資訊內容,支持不同陣營的讀者、被設定的媒體屬性、轉發訊息的人是否屬於「同一邊」,都會影響讀者對資訊內容的評價與接受程度。但基於兩黨政治攻伐引發的敵意,在強調國家認同時就有可能削弱。這些有趣的發現,政治圈的高手當然早就知道,但我們還是需要藉由研究來檢視。
Thumbnail
人類大腦往往是先做了決定,再找理由來解釋。人類有個擅長說故事的大腦,要為自己的行為編出一套理論並不難。心理學家發現,人類大腦會傾向為自己的選擇辯護,也會喜歡尋找、閱讀跟自己相同立場的資訊。這叫做「選擇性接觸假說」(selective exposure theory)。
Thumbnail
人類大腦往往是先做了決定,再找理由來解釋。人類有個擅長說故事的大腦,要為自己的行為編出一套理論並不難。心理學家發現,人類大腦會傾向為自己的選擇辯護,也會喜歡尋找、閱讀跟自己相同立場的資訊。這叫做「選擇性接觸假說」(selective exposure theory)。
Thumbnail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根據谷歌、臉書、 推特、 Instagram等公司前主管跟員工的訪問,探討智能科技便利背後的隱憂,以及社群、網路媒體怎麼操控言論跟我們的思想。紀錄片進一步說明網路如何導致政治兩極化、社會信任度下降、青少女自殺率上升等社會問題。
Thumbnail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根據谷歌、臉書、 推特、 Instagram等公司前主管跟員工的訪問,探討智能科技便利背後的隱憂,以及社群、網路媒體怎麼操控言論跟我們的思想。紀錄片進一步說明網路如何導致政治兩極化、社會信任度下降、青少女自殺率上升等社會問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