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用聽的嗎?
作者:克里斯多福·懷利(Christopher Wylie)
出版社:野人文化
出版日期:2020/10
書摘&心得:蔣竣植CFP
從2008年的美國總統選戰獲勝的歐巴馬,正是網路選戰模式從傳統走向科技的開始,同時也是透過網路收集大眾資料的開始。從此之後,最了解你的人再也不是身邊的家人、朋友,而是網路背後那隻看不見的手……
傳統的選舉策略,單純用「職業、性別、收入」等資訊在替選民分類(有如你第一次約會的自我介紹……)。而透過科技大數據分析的選舉策略,則是用「開放、責任感、外向、合群、神經質」等五大心理特質,做為選民的分類,讓未來投放選舉訊息時能更為精準。
問題來了,選民的心理特質該如何取得?這可不是單純的基本資料,而是必須藉由民眾的行為模式才能分類。因此,你每天逛了哪些網站,又對什麼內容點了讚,就成為網路後台所渴望收集的資料。
「如果你想打造一個能夠大規模操弄人民觀點的非動能武器,想要主動解構並操弄大眾的認知,你就得先深入了解人們的心理動機。」
透過「改變對方的自我認知」:
1. 封殺對方的原先觀念
2. 掌控對方周圍的訊息
3. 瓦解對方心理復原的可能
4. 讓對方產生負面情緒及想法
5. 尤其針對「神經質」及「自戀」的人
上述就是完成「思想顛覆」的流程。我不是在講電影劇情,而是你現在正在使用的網路……
若直接問:「你快樂嗎?」
你可能會回答:「是!」
但若我們換個方式問 :
先問:「你最近體重有增加嗎?」、「你的高中同學中是否有比你成功的?」
再問:「你快樂嗎?」
相信所得到的答案就不是那麼容易說:「是!」
數據分析的公司,就是利用此類的做法,一步步改變你的想法,誘導你做出他們想要的結果或行為。
作者剛開始研究美國文化的時候,把重點放在可能會讓美國社會陷入紛爭的兩種機制。第一種是社會認同受到威脅是否會助長某些紛爭;第二種是所謂的零和賽局。因為人們經常誤以為世界是一個零和賽局,贏家多得一分,輸家就少得一分,用這種邏輯去看待族群問題,就會誤以為只要社會越關注「別人的」族群,「我們的」族群就越會遭到忽視。這兩種機制都會讓人誤以為自己「陷入威脅」,前者威脅你認同的身分,後者威脅你擁有的資源。原來,只要能製造族群間的對立,就越能控制民眾的思維。
據作者的大數據分析統計,只要你具備神經質的個性,再配合自戀、好弄權術、缺乏同理心等特質,就很容易被網路所操控你的思想及行為。臉書最在乎的就是-互動度,當互動度越高,妳盯著該頁面的時間就越長,就越適合下廣告。
一旦你被網路後台盯上後,選舉策略就可就此施展。首先,你會認同某個極端群組,然後被動接收資訊,接著被資料操弄,最後參加線下實體活動,讓你的感受被實體活動的氛圍給放大。最後投票給幕後黑手希望你投的那個人。操弄完成!
俄羅斯一直被謠傳,在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時,有協助川普當選。雖然這件事一直被川普否認,但在書中提及到,俄羅斯曾委託劍橋分析公司,從美國民眾的資料中找出「親俄」的民眾,再藉由影片強化這群民眾對俄羅斯的好感。很明顯的,他們希望在每個區域或國家,都有人能認同俄羅斯,這在未來與俄羅斯有關的事件中,都能有一定的聲量。
2016年的國際大事-英國脫歐公投,在「脫歐」與「留歐」都有一定比例的基本族群之下,關鍵的票源就是投票前遲遲未決定的「暫時中立」群眾,或者也可說是「就算投了票也不會改變什麼」的社會相對底層的人。他們其實並不擔心脫歐的經濟問題(因為他們個人也無能為力改變什麼),但他們要的是英國別再讓歐盟予取於求的大英國尊嚴。而這,就是劍橋分析鎖定的目標族群,透過社群媒體的廣告、影片等客製化宣傳,讓他們願意在歷史性的一刻出來投票。僅較過半多1.9%的結果,透過數據分析來改變選舉結果的科學方法,讓劍橋分析在一夕間爆紅。而這個「實驗」,將在接下來美國總統大選的川普身上,再玩一次!
有了社群媒體之後,「交朋友」似乎變得容易,但你所交的這位朋友,可能從來沒有真正面對面聊過,你只是從照片、影片中認識對方罷了!但,這是真的對方嗎?還是僅是將光鮮亮麗的一面讓你知道?事實上,透過社群媒體背後的演算法,你早已被分類到不同的族群,你和這些社團的朋友有著共同的興趣、嗜好,有著高度相似的想法、行為。「社交孤立」、「認知隔離」等科技分類,反而讓我們只能認識「某一群人」……
若哪天你的社群帳號被封鎖了,就相當於你從地球上被迫消失。真實的人類,卻過著虛擬的生活。放下手機,抬頭看看真實的世界吧!
若對此書有興趣,歡迎至我與博客來策略合作的網站購書,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