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會客室|飲食微戰爭,吃貨與他們的寫作

2021/09/30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By陳姿含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你吃進去的東西從不只是填飽肚子而已,一道小小的菜餚裡,架構了一整個世界。吃的同時,也發動了各種各樣的「微戰爭」,包含品嘗者的內心掙扎,也可能是審美品味、資源爭奪、貧富階級差距,甚至一整個文化想像。
這學期在自學團體開設了一門「吃貨與他們的寫作:飲食文學篇」課程,內容帶大家重新認識飲食的意涵,舌尖上的刺激可不只有味蕾!

飲食的意義

飲食文學,是將日常飲食賦予文學性,可能是記憶與情感、象徵的聯想、資訊的說明或文化的召喚。我個人很喜歡用廣告的小時光麵館做代表,在食物裡賦予故事的層次:
每個人有自己的食物印象,而我們對食物的聯想,往往與記憶有關(多少孩子想起紅蘿蔔與洋蔥時會聯想到被逼迫的經驗),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裡面藉著一小塊瑪德蓮蛋糕回想起住在姑媽家的記憶:
一整天的陰沉。想到明天也會一樣低氣壓,讓人實在提不起勁。我呆呆地舀起一匙剛才浸過瑪德蓮的熱茶到唇邊,溫熱且摻著蛋糕碎屑的茶水一沾染我的上顎,我不禁渾身一顫,停下動作,專心一意感受那一刻在我的體內發生的絕妙變化……驀地,記憶甦醒了。那正是那段待在貢布雷期間、每個周日早晨都會嘗到的瑪德蓮蛋糕的滋味。因為在當天早上不到做禮拜的時間我不會出門。當我去姑媽蕾歐尼的臥室向她請安,她都會給我這種小蛋糕,而且會先放到她的茶(香草茶或椴花茶)裡沾浸一下。 這種小點心之前都沒能讓我想起任何事……也或許是因為那些記憶被束之高閣、拋在腦後的時間太久,以至於現在什麼也沒有留下,一切皆已散落。
我們的記憶,黏著在某些食物之中。以前人飲食更講究填飽肚子,然而在現在這個飲食精緻化的現代,飲食可不是「小道」,它也象徵一種生活品味,甚至是文化想像,想到巴黎的浪漫,很難不聯想到酒與細緻食物。
這裡做一個小實驗,問問每個人心中的定義。以前人覺得吃與「生活」有關,現代人更認為吃與 有關(空格自行填入)。

飲食的微戰爭

可以看出飲食中有各種微戰爭的文本很多,族繁不及備載,整學期內容很多,以下只討論二篇,分別是張愛玲〈燼餘錄〉與《紅樓夢》的〈劉姥姥進大觀園〉(高中課文),前者是戰爭下的吃,後者是階級的吃。

實際戰爭中的吃:張愛玲〈燼餘錄〉

張愛玲〈燼餘錄〉寫香港陷落後,她走十里路特地去吃昂貴霜淇淋的經驗,走路的同時頭頂上便有炸彈轟轟地落下。整個香港突然看重「吃」起來了!路邊攤到處都用鐵鍋煎小黃餅,賣椰子蛋糕,老師律師改行做餅師,每家店舖無論賣什麼都還要兼賣糕餅,而學生們聚在一起不是在吃,就是在談吃,一邊享受吃的同時,路邊有窮人凍死的青紫屍體。這並不是杜甫說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而是在戰時,物資窘迫,一個人無法追求、擁有太多,吃既是填飽肚子,也是最直接的享樂與占有,人們在戰爭中爭奪資源,也就突然吃起來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歪文系why_literature
歪文系why_literature
「歪文系」來自台文系所,不是外文系(笑)。歪歪地尋找文學與世界的聯繫,撐開教與寫的想像。其實我們說不定不歪,還很正。 寫作或各式推廣合作邀約請洽:[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