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種有機稻的村莊 仍然面對無情現實的擊打

2021/09/25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這裡是吉拉米代聚落,從花蓮富里市區往山腳開15分鐘就能到達,幾年前以「里山倡議」聞名的吉哈拉艾平台就在這。整個村莊主要是種植稻米維生,目前已有約50%的農民是和富里的有機米品牌契作,但在這看似很高的有機種植率背後,有各樣的現實擊打著有機稻農們的信心。
現年60多歲的張大哥和銀川有機米契作3公頃稻田。他說對比慣行農法的農友在插秧前噴藥,直到收割前幾乎不需再出什麼力的情況,他每隔幾天就得下田拔草、撿福壽螺,看著稻子因病蟲害而乾枯死去,他也只能笑笑自我安慰說,這是給大自然的代價。
「種有機很辛苦啊,收成大概只有噴農藥的6成,付出的時間和勞力卻是好幾倍」,在社區和銀川有機米契作3公頃稻田的張大哥說。「重點是也沒有賺多少,有時候真的很想放棄,但我們走的是慈心認證,也不是你說不種就不種」。張大哥表示,對於他們這種連在一起的有機稻田,只要其中一塊噴了藥,其他的田明年也無法通過認證了,「我們總不能害人家嘛」。
然而,有機種植固然辛苦,慣行農法也越來越不輕鬆,張大哥觀察近年來因氣候變遷,慣行農法需要噴灑更多農藥來抑制越來越嚴重的病蟲害,勞力付出得比以前更多,同時農藥和化肥的成本也越來越高,而犧牲了金錢與健康,換來的是對水田環境的傷害,「種慣行的,農藥都到水裡,什麼泥鰍、青蛙,都沒有了啦,但是種有機的都還有!」​
前兩年接待外地遊客時,遊客們總會跟張大哥說,這裡的空氣好、水好,吃著有機種植的作物,是最棒的生活。遊客的讚聲對像張大哥這樣的有機稻農來說就是最大的回饋力量。​​
像張大哥這樣的有機契作稻農,靠著理想、努力和消費者的回饋支持,固然很不錯;但現實的考驗是:和慣行農法差不多的收益、不符比例的勞動、以及村莊非百分之百有機所帶來的汙染隱憂。一旦某一年因氣候、市場等因素導致產量下降或是價格崩跌,維繫有機稻農生存的平衡就會被打破,到時再多的理想都無法支撐這個產業。而這沒辦法只靠農民自身來解決,得要聚集社區的力量,找到一條新的出路才行。
而這,又是吉拉米代的另一個故事了。
    鄭群騰
    鄭群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