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種有機稻的村莊 仍然面對無情現實的擊打

50%種有機稻的村莊 仍然面對無情現實的擊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裡是吉拉米代聚落,從花蓮富里市區往山腳開15分鐘就能到達,幾年前以「里山倡議」聞名的吉哈拉艾平台就在這。整個村莊主要是種植稻米維生,目前已有約50%的農民是和富里的有機米品牌契作,但在這看似很高的有機種植率背後,有各樣的現實擊打著有機稻農們的信心。

現年60多歲的張大哥和銀川有機米契作3公頃稻田。他說對比慣行農法的農友在插秧前噴藥,直到收割前幾乎不需再出什麼力的情況,他每隔幾天就得下田拔草、撿福壽螺,看著稻子因病蟲害而乾枯死去,他也只能笑笑自我安慰說,這是給大自然的代價。

「種有機很辛苦啊,收成大概只有噴農藥的6成,付出的時間和勞力卻是好幾倍」,在社區和銀川有機米契作3公頃稻田的張大哥說。「重點是也沒有賺多少,有時候真的很想放棄,但我們走的是慈心認證,也不是你說不種就不種」。張大哥表示,對於他們這種連在一起的有機稻田,只要其中一塊噴了藥,其他的田明年也無法通過認證了,「我們總不能害人家嘛」。

然而,有機種植固然辛苦,慣行農法也越來越不輕鬆,張大哥觀察近年來因氣候變遷,慣行農法需要噴灑更多農藥來抑制越來越嚴重的病蟲害,勞力付出得比以前更多,同時農藥和化肥的成本也越來越高,而犧牲了金錢與健康,換來的是對水田環境的傷害,「種慣行的,農藥都到水裡,什麼泥鰍、青蛙,都沒有了啦,但是種有機的都還有!」​

前兩年接待外地遊客時,遊客們總會跟張大哥說,這裡的空氣好、水好,吃著有機種植的作物,是最棒的生活。遊客的讚聲對像張大哥這樣的有機稻農來說就是最大的回饋力量。​​

像張大哥這樣的有機契作稻農,靠著理想、努力和消費者的回饋支持,固然很不錯;但現實的考驗是:和慣行農法差不多的收益、不符比例的勞動、以及村莊非百分之百有機所帶來的汙染隱憂。一旦某一年因氣候、市場等因素導致產量下降或是價格崩跌,維繫有機稻農生存的平衡就會被打破,到時再多的理想都無法支撐這個產業。而這沒辦法只靠農民自身來解決,得要聚集社區的力量,找到一條新的出路才行。

而這,又是吉拉米代的另一個故事了。

avatar-img
鄭群騰的沙龍
2會員
8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鄭群騰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購買綠色產品已是近年來的消費趨勢,很多消費者為了各種原因而購買,有些是為了品質,有些是為了安全,有些則是為了支持背後的理念,不論是哪種原因,購買產品是整條產業鏈的最末端,也是支持產業鏈的最關鍵一環。 走訪了花東,拜訪為了守護環境、下一代而投身自然/有機農法的農友,會發現在生計面前,所有的理想都會受到
在花蓮吉安鄉,有一處能自行儲水、發電、緊鄰5甲稻田,自給自足的「方舟」。這座綠建築的擁有者謝景貴,為了家人以及這塊土地的未來,從金融業提早退休,搬到花蓮實踐「永續的生活態度」。這和他過去二十年的國際賑災經驗中,看到太多生離死別有關。
在一個大家都種有機稻米、有全國稻穀最高收購價的地方,種有機還會有困難嗎?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來到台灣最大的有機稻米鄉鎮─富里鄉,拜訪由一位30多歲青農發起的有機稻米合作社「天賜糧源」來一探究竟。
購買綠色產品已是近年來的消費趨勢,很多消費者為了各種原因而購買,有些是為了品質,有些是為了安全,有些則是為了支持背後的理念,不論是哪種原因,購買產品是整條產業鏈的最末端,也是支持產業鏈的最關鍵一環。 走訪了花東,拜訪為了守護環境、下一代而投身自然/有機農法的農友,會發現在生計面前,所有的理想都會受到
在花蓮吉安鄉,有一處能自行儲水、發電、緊鄰5甲稻田,自給自足的「方舟」。這座綠建築的擁有者謝景貴,為了家人以及這塊土地的未來,從金融業提早退休,搬到花蓮實踐「永續的生活態度」。這和他過去二十年的國際賑災經驗中,看到太多生離死別有關。
在一個大家都種有機稻米、有全國稻穀最高收購價的地方,種有機還會有困難嗎?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來到台灣最大的有機稻米鄉鎮─富里鄉,拜訪由一位30多歲青農發起的有機稻米合作社「天賜糧源」來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