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農法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觀察自然的現象,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郁仁說:「是台灣的自然農法資料多來自日本,兩者屬於不同的緯度、氣候條件,許多方法不能套用。」特別在中南部很少以種菜為主的多樣化菜園。因此在2020年開始,我們幾次拜訪參觀位在雲林二崙的福和自然田園,跟林振源老師請益。
雲林二崙是有名的菜窟(蔬菜產區),對比旁邊菜田一片平整光禿、單一作物的種植方式,福和自然田園的界內密集與多元的種植,顯得像個立體的小綠洲,綠意盎然、充滿生機。
兩分地的土地,宛若一個自給自足的菜園子,卻也具商業規模,產值可養活一口人家。看老師細心對待土壤、每個作物的態度,宛若一種手工藝,這裡除草、那裡覆蓋,育苗、定植都講究手勢和技巧。讓我也想起「詩意的農場」書裡巴黎園丁菜農,所謂生態密集型農業,不追求面積的擴張,因為種植面積小,更精準而細緻的對待土地。
一個下午在農場裡,多元的作物彼此層疊遮蔭,一點也不顯炎熱,反而蔭涼。
林振源老師自旗山農工農藝科畢業,從小看父親從事農事,因此還有未施化肥、農業前的傳統農業記憶。在十多年前重新歸農後,2013年開始摸索自然農法實作,在理論與實際間求得平衡,發展出許多作物管理的方法,農場屢成為教學導覽的示範場。
不施肥、不使用農藥,林老師種植的自然農法蔬菜供應市集、綠色餐廳,也宅配給透過蔬菜療癒身心的家庭。因為人手不足,最近減少種植,他關注的,是「怎麼種出自己要吃的東西,是健康的,不是以前土地有肥毒的東西,有食物的原味。」這樣的模式特別適合想要自給自足的耕種者學習,有多餘時也能出售,得到經濟收入。
林老師分享自然農法經營,從土壤硬盤層的打破,到綜合種植、個別作物的種植技巧。
為什麼在不施肥的狀態,土壤能夠保持地力?十多年前當他接手這園子時,跟台灣大部分下游平原區的田一樣,土壤因過去的水稻耕作有一層密不透水的硬盤層,上層的土又因夏季的強降雨硬實,雨後則積水,非常不好種植。十年前他接受朋友建議,深深挖掘了田地,打破硬盤層,從此土壤才成為可呼吸的海綿,雨水下來不積水,鬆軟通透(農場裡也留有硬盤層的溝穴可觀察)。他又搬運大量落葉來堆積在田畦,逐漸改善地力。
自然農法的目標是能盡量減少管理,園子所見到的菜:茄子、花椰菜、高麗菜、洋蔥、蕃薯、茼蒿、小白菜、白蘿蔔、番茄、皇宮菜、甜豆、苦瓜、絲瓜、花生、翼豆、棗、柳丁、香蕉....
各項作物都互相呼應,生生不息週而復始的成長。
為什麼會作這樣多元化的種植呢?除了因為面積小必須密集種植,也是因為作物彼此能互利共生。
洋蔥定植前,先在中間種茼蒿,茼蒿生產期很短,所以採收完洋蔥剛好要結球。
紅蘿蔔剛開始生長時有味道,中間種菜可以多收一次菜,還可以保護菜,比較不會被蟲咬。
林老師挑戰我們:「有一百多種菜,你想要找哪幾樣來種?」
先一種一種菜要熟悉,不同種之間又有交互關係,不同的季節,菜的生長、衰微時間的搭配,如何創造了微生態。
是透過全心全意的種植、觀察,而成為欣欣向榮的生機菜園。
植物在往下生長的過程,把空氣和水帶進土壤裡,因此在採收時,不是把採收完的作物讓它根除,而是讓它漸漸弱化,根留著,在旁邊種了新芽,新芽就可以依附在老作物旁邊,冬天禾本科強勢,春天豆科蓄勢待發,你消我長,新陳代謝。
採收高麗菜後在旁邊補植新株,老株並不根除
土壤裡面微生物的量一直保持住,土壤裡面也都是根系,沒有雜草的空間。越種地力越好,如果每一次都是翻耕歸零,反而沒有那樣的效果。
老師示範高麗菜的種植方式,其實種每一樣菜,都有三十到四十個小細節,除了歡迎實習生長期來做半年的學習實作,林老師也願意去幾個種植者的地方一起教學研討。
仔細看看,學習的面向包括:
土壤的狀況、雜草管理(自然農法不要被雜草打敗)、除草流程、省力的種植間距與配置、種植組合、水分、覆蓋、覆網、防蟲、手工具、機械工具(除草機)、銷售環節、包裝整理。
老師腰帶上的工具
而在福和自然田園沒有一樣是教條,都是活的應用。
為什麼大家覺得不噴藥、不施肥種販賣用的蔬菜是不可能的事?而一直維持「慣行」的方式,忘掉了許多細緻的農作手法,而讓有負面影響的環境、食物持續在我們周邊?
因之希望有更多人可以學習,種出單純的食物給人吃。
作為專業的蔬菜農並不是人人可當,相較於稻米、果樹,短日數的葉菜類種植不僅環境氣候要適合、更需要付出密集的心力照應。我們的農場並不適合大規模種蔬菜,但也會有一小區塊的家庭菜園。家庭菜園可以多元化(因之非常有趣)、小面積種植,週期短,作物前後處理投資較少(比起雜糧大型機械)、需求性高(大家都吃菜吧..)、價值高,因此未嘗不可作為農場元素的一部分,或也適合某些從農者作為入門的選項。
我問林老師:「工作時在想什麼?」他說:「頭腦什麼都不想,專注手上的動作。」
臉書上有人問老師種植方法,他回:「觀想想要作物生長的情況,心要靜,不是自己多會種,而是很多我們肉眼看不到的東西會幫助你圓滿。」這又屬於另一層次的心法了~
但作物死生有時,交替循環,生生不息,的確是在福和自然田園所感受到的自然韻律。
福和自然農園臉書頁: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4812423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