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核心能力與核心競爭力不匹配:新創常犯的錯誤/程天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許多創業者會把有限的資源,投放在與「核心競爭力」無關的「核心能力」上。如果這兩者不能妥善匹配,對大企業造成的傷害還不是很大;但是對新創或小企業造成的傷害,可能就是公司滅亡。

收錄於《程天縱的專業力》一書中的〈創業團隊的「核心能力」和「核心競爭力」〉這篇文章,是我在輔導許多新創和中小企業之後,總結經驗的分享。
很多讀者在看完這篇文章之後,還是不太理解「核心能力」和「核心競爭力」這兩者的差別。我想利用這篇文章再做個詳細解說,讓創業者清楚瞭解、也不會再犯這兩者不匹配的錯誤。

市場導向,還是技術導向?

「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所指的,是創業團隊、或是中小企業經營團隊之中,所有團隊成員學經歷與綜合能力的總和。
「核心競爭力」(Core Competitiveness)則是指企業在目標市場中,在與競爭對手比較時,具有優勢的綜合競爭力。
所以,「核心能力」是從「內部角度」來評估自己的能力;而「核心競爭力」則是從客戶或是競爭對手的「外部角度」,來評估自己的競爭力。
那麼,「核心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哪個比較重要呢?答案是兩者都重要。但是,市場導向的企業會以「增強核心競爭力」為目標,去建立內部的「核心能力」;而技術導向的企業,會以本身已經擁有的「核心能力」去開發產品,再尋找有產品需求的目標市場。
大型企業之所以規模大,就是因為他們銷售已經進入成熟期的產品,市場才夠大。由於大型企業擁有大量資源、可以長時間投入研發,才能靠著品牌、技術和專利形成壁壘和護城河,因此很多大型企業都是「技術導向」。
而新創和中小企業因為資源有限、生存不易,所以大多數都是「市場導向」;在中大型企業的夾擊之下,找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以滿足目標市場的需求、獲取目標客戶的訂單。
因此,新創或中小企業有限的資源,必須投入在「能夠產生核心競爭力」的核心能力上。
如果沒有科技上的大突破,只是在成熟產業中求生存,一般新創和中小企業,都採取Michael Porter所著的《競爭策略》(Competitive Strategy)一書中所提到的三個策略,也就是:
  1. 專注(focus)
  2. 差異化(differentiation)
  3. 低成本(cost leadership)
簡單的說就是小打小鬧、小微創新、以及拼價格。

產業的大趨勢

那麼,如果是在新的科技產業誕生時,就成立的新創呢?通常這種新創也是「技術導向」,它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它的「核心技術能力」。
但是隨著產業的發展和成長,產業的「競爭點」也會隨之改變。換句話說,技術領先的企業,必須能夠預見產業趨勢和競爭點的改變,提前建構和改變企業的「核心能力」來因應。
我就以對台灣最重要的半導體產業做例子,讓大家瞭解在這個產業之中,核心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演變。

半導體產業的例子

在1958到1959年間,來自Fairchild公司的Robert Noyce發明矽基積體電路;差不多同一時間,來自德州儀器(TI)公司的Jack Kilby發明鍺基積體電路。由於兩人在同一年、彼此獨立且不知情的情況下,分別發明了積體電路,所以兩人共享積體電路發明者的榮譽。
  • 產業誕生期
我就不提半導體產業誕生的歷史了。讓我們直接看看,早期投入這個新興產業的公司之間,主要的競爭點是什麼。
Robert Noyce和Jack Kilby發明了積體電路,實現了從0到1的過程;但是作為投入積體電路的企業,量產才是最大的問題。
這個全新的科技產業已經有了理論基礎、也有了實驗室生產出來的原型,但是大量生產則需要各種高精密生產設備,沒有辦法用人工、手製的方法來生產IC。
在一個新產業誕生的初期,市面上根本就沒有生產設備可以採購和使用;因此,早期投入積體電路的企業,都必須具備自己設計和製造生產設備的能力。
在半導體產業的誕生期,哪家企業擁有內部設計和製造生產設備的「核心能力」,就是擁有「核心競爭力」的領先企業。
  • 產業高速成長期
隨著量產的效率提升、電子產品市場快速成長,半導體的需求和市場越來越大,對半導體生產設備的需求也快速增加。這樣的趨勢,促使許多廠商投入半導體生產設備的研發製造,並且在美國加州灣區形成聚落,使得當地得到了「矽谷」稱號。
由於在公開市場上可以買到生產設備,想喝牛奶幹嘛自己養牛?於是早期的半導體品牌企業,就紛紛關閉了內部的設備部門,改為外購;即使有特殊需求,也可以自己訂規格、設計,然後外包給專業的設備廠商製造。
這時候,IT產業也因此快速發展,數位化IC的市場、和相關的「摩爾定律」,也廣為業界所接受。
於是,半導體品牌商的競爭點,就由生產設備的研發製造能力,轉變為製程技術(process technology)開發的能力。晶圓由 3.5吋、6吋、8吋、到12吋,越來越大;而線路的間距也由幾百到幾十奈米,進步到現在只有幾奈米。
摩爾定律和製程技術的演進,除了必須有高精密設備廠商的配合外,還需要有大量的研發投入、建立生產紀律、累積足夠的經驗,才能找到最好的製程參數、訓練出有紀律和經驗的生產團隊。
因此,製程技術的提升是無法「跳蛙」或「彎道超車」的;不能夠由幾十奈米,直接跳到幾奈米的製程,只能循序漸進。
到了這時候,半導體生產設備商業化的故事,又重複發生在製程技術的競爭上;而專業晶圓代工和封裝測試代工的產業,也應運而生。
剛開始時,專業代工的出現,主要是為半導體品牌大廠提供產能調配、分散風險、降低成本的需求;台灣適時的出現了台積電和聯電,為品牌大廠提供晶圓代工。日後,也出現了日月光、矽品等公司,為品牌大廠提供封裝測試代工。
沒想到,這些專業晶圓代工廠在製程技術研發上投入的資源,比起品牌大廠還要多;而且,生產紀律和經驗也加速了他們在製程技術上的領先。
想喝牛奶為什麼自己還要養牛?更何況專業養牛戶所養的牛和牛奶,已經比自己養的更加規模化、更美味可口、速度更快、而且還更便宜。
製程技術的競爭都需要花大錢,而且就像軍備競賽一樣永無止境。於是許多半導體品牌大廠乾脆宣布不再投資製程技術、也不再自己蓋工廠,而是直接外包給代工廠。
這時候,產業競爭點又由「製程技術」轉向「IC設計能力」;也因為有這些代工廠的出現,許多「沒有工廠的IC設計公司」(fabless IC design house)也如雨後春筍般的冒了出來,像台灣的聯發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 產業成熟期
摩爾定律遲早會撞牆,也就是線路和間隙不可能小於一個原子。有人說,3奈米或2奈米就是製程技術的極限;即使可以突破這個極限,在品質、良率、和成本考量上,可能也不適合再繼續縮小下去。
就如同晶圓的大小,70年代的晶圓是3.5吋,現在已經進步到12吋;基於同樣的考量,也沒人有興趣再把晶圓做得更大。
接下來半導體產業的競爭點,會從「IC設計能力」轉移到幾個不同的領域:例如最近很夯的SiC、GaN等「材料」方面;或是轉移到「先進封裝測試」上,例如異質堆疊。也可能是「電腦輔助設計」(EDA),以便縮短設計週期、降低成本。
以半導體產業做例子,以上談的大都是中大型企業、或是產業領導者,都需要注意「核心能力」、「核心競爭力」、「產業競爭點」,三者都必須要匹配;如果這三者有不匹配的地方,企業都會面臨危機。

新創和中小企業經常犯的錯

自從我退休以後,就從服務大企業轉向輔導新創和中小企業,也因此看到一些企業在核心能力、核心競爭力上犯的錯誤;例如創業者把有限的資源,投放在與核心競爭力無關的核心能力上。
每當我試圖要解釋核心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性時,這些創業者都會認為,公司太小了,不能用大企業、或是跨國企業的理論和思維來要求他們。
事實上,如果核心能力和核心競爭力不匹配,對大企業造成的傷害還不是很大,但是對新創或小企業造成的傷害,可能就是公司滅亡。
我希望讀者們在閱讀這篇文章的時候,不要認為我現在說的是「務虛不務實」;核心能力和核心競爭力,不是高深的經營管理理論,而是非常實在的實務。
我常常說「訂單為王」,尤其對新創和中小企業更是如此。沒有訂單,就沒有營業收入;沒有營業收入,就沒有營業利潤,企業就會虧錢。
贏得訂單固然要靠銷售策略和銷售技巧,最重要的是,競爭對手不會坐以待斃,所以產品一定要有差異化和核心競爭力;而想要建立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就要靠團隊的核心能力了。
這麼簡單的道理,為什麼這些創業老闆會不明白,而把寶貴的資源浪費在建立錯誤的核心能力上?我就用以下的真實案例跟大家分享,姑且把它叫做「創業者的三個陷阱」。

創業者的三個陷阱

1. 因為創業者「喜歡做」:
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還是做應該做的事?〉這篇文章中,我舉了一個「網路媒體公關新創」的真實案例;這位創業者就是喜歡寫科技報導文章,然後在微信社群平台和公眾號上發表。
很不幸的是,在創業初期時,因為文章點閱率非常低,吸引不到廣告收入、也沒有其他的商業模式可以創造營收。這位創業者僱幾個寫手來寫文章也就罷了,更進一步建立了自己的網站、並且招聘了一批網站開發的軟體工程師。
這些無關商業模式的、沒有收入的「核心能力」,很快就把這個新創的融資耗掉了一大半;只因為創業者想要做「喜歡做」的事,而不是做「應該做」的事。
有興趣的讀者,歡迎點閱上面的文章連結,瞭解故事的詳情。
2. 增加創業者的「安全感」:
雖然我建議「創業要補短板」,所以在創業夥伴的選擇上,要找能夠在「專業、資源、個性」方面能夠互補的;但前提是目標市場很明確,才能夠決定需要什麼樣的「專業、資源、個性」。
如果目標市場不明確,一般人對自己不懂的領域都會有一種補償心理,尤其是在高科技衝擊傳統產業的今天,內部擁有「技術」或「科技」的能力,都能讓創業者彷彿吃了一顆定心丸。
我不僅在新創、中小企業看到過,甚至於大型企業也有同樣的問題。舉個例子來說,「數位轉型」就是一個熱門的題目,每個企業都爭相投入資源;而企業主多半不太懂,浪費了寶貴的資源,就是為了跟上潮流,增加自己的「安全感」。
3. 滿足創業者的「控制慾」:
許多人創業都是為了想當老闆,當老闆就是要掌控全局。我輔導過許多新創,也特別跟這些新創強調,有限的資源要投在能夠增加「核心競爭力」的「核心能力」上。
例如,有好幾個以「智慧硬體」(smart device)產品創業的團隊,必須建立內部的研發團隊;於是我建議他們,產品必須有特色和差異化,才會有核心競爭力。
資源應該擺在這些能夠創造「核心競爭力」的研發上;如果是與核心競爭力無關的研發,就盡量找方案公司或設計公司外包。
剛開始這些創業團隊,確實採納我的建議,內部研發和外部合作同時進行,最終再做系統整合。
可是沒多久,就各自找到許多理由,認為外包的溝通和整合都不容易,還是自己做比較快;於是研發包含了電子線路設計、系統和應用軟體開發、機械結構設計、外觀設計、系統整合和測試等等,變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團隊。
新創的資源有限,每個研發功能都只能有一兩個人;當新創公司什麼都做的時候,就是什麼都做不好,如何跟大企業的研發團隊競爭?
這種現象非常普遍,究其原因,就是為了滿足創業者「控制」的慾望,無關核心競爭力。

結語

總結一下我這篇文章的重點:
  1. 成功的企業在他們的目標市場裡,一定擁有產品或服務的「核心競爭力」。
  2. 「核心競爭力」需要長時間的研發投資和經驗累積,才能夠拉大與競爭者的距離。
  3. 長時間的研發投資和經驗累積,目標就是建立組織內部的「核心能力」。
  4. 「核心能力」必須和「核心競爭力」互相匹配;凡是不匹配的企業,必定走向衰退和滅亡。
  5. 大企業要關注「產業競爭焦點」的轉變,超前部署建立內部的「核心能力」,才能夠保持長久的產業「核心競爭力」。
  6. 新創和中小企業的資源有限,一定要投在增強產品「核心競爭力」的內部團隊「核心能力」上;因此要避免步入「做喜歡做的事」、「做增加安全感的事」、「做滿足自己控制慾的事」這三個陷阱。
  7. 從產業和企業的生命週期來看,「核心競爭力」和「核心能力」,是會隨著時間、環境、科技、和市場需求而改變,不是永遠不變的。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K會員
2.0K內容數
為您送上頂尖作者的最新管理與科技產業思維。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Scrum是近年軟體開發方法最熱門的關鍵字,說得像是可以返老還童、起死回生的仙丹妙藥。但台灣真正導入的團隊又沒多少,聲稱導入的團隊又充滿著在地文化的台灣式手法。那麼,到底應不應該導入Scrum呢?
前兩天是我的「老朋友」Steve Jobs過世10週年紀念日。雖然認識已久,但說不上私交;在觀察Jobs和Apple超過30年之後,我對於這兩個傳奇因素的組合還是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即使在本職工作範圍內,千里馬也可以用卓越的工作績效脫穎而出,為伯樂所發現。如果大家的能力都相當、擔任同樣的職務,又如何在本職工作內勝出呢?關鍵就在於,對本職工作範圍的認知,千里馬和普通馬會有所不同。
會給伯樂留下壞印象的,通常都是一些小事;千里馬往往不認為這些小事很重要,但是伯樂不這麼想。這些小事、瑣事、雜事發生的時候,才是真正讓伯樂留下深刻印象的「真實的一剎那」。
當台灣製造業面臨按下「Reset」的關鍵時刻,必須要重新思考企業轉型的策略:要挑戰什麼新領域?需要什麼新技能?有足夠的人才及科技嗎?什麼是現在的阻力?如何落實文化、如何執行?
未來的主要價值創造,都會偏向軟體和客製化,而關鍵因素則在於如何量產。無法量產的新創公司會被綁死在客製化專案上;所以,只要找到量產的方法和模式,就會是未來的獨角獸。希望透過本文的對話,可以給正在困惑中的讀者一些靈感。
Scrum是近年軟體開發方法最熱門的關鍵字,說得像是可以返老還童、起死回生的仙丹妙藥。但台灣真正導入的團隊又沒多少,聲稱導入的團隊又充滿著在地文化的台灣式手法。那麼,到底應不應該導入Scrum呢?
前兩天是我的「老朋友」Steve Jobs過世10週年紀念日。雖然認識已久,但說不上私交;在觀察Jobs和Apple超過30年之後,我對於這兩個傳奇因素的組合還是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即使在本職工作範圍內,千里馬也可以用卓越的工作績效脫穎而出,為伯樂所發現。如果大家的能力都相當、擔任同樣的職務,又如何在本職工作內勝出呢?關鍵就在於,對本職工作範圍的認知,千里馬和普通馬會有所不同。
會給伯樂留下壞印象的,通常都是一些小事;千里馬往往不認為這些小事很重要,但是伯樂不這麼想。這些小事、瑣事、雜事發生的時候,才是真正讓伯樂留下深刻印象的「真實的一剎那」。
當台灣製造業面臨按下「Reset」的關鍵時刻,必須要重新思考企業轉型的策略:要挑戰什麼新領域?需要什麼新技能?有足夠的人才及科技嗎?什麼是現在的阻力?如何落實文化、如何執行?
未來的主要價值創造,都會偏向軟體和客製化,而關鍵因素則在於如何量產。無法量產的新創公司會被綁死在客製化專案上;所以,只要找到量產的方法和模式,就會是未來的獨角獸。希望透過本文的對話,可以給正在困惑中的讀者一些靈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了運算速度發展的歷史,從真空管的誕生到積體電路的演進。在軍火工業的需求推動下,晶片技術取得了快速進展。文章也提及日本在1980年代對晶片市場的主導地位,及臺積電的成立過程,最後分析了中國晶片產業的崛起與挑戰,並提到國外對中國技術封鎖的影響。這些發展不僅改變了科技格局,也影響了全球經濟。
Thumbnail
這禮拜一時間好像沒想到甚麼主題,倒是在日常工作以及協助履歷健診的過程之中,不難發現有一種模糊的產業困境,簡單來說目前的科技半導體的發展非常蓬勃,也確實走在很領先的階段,這類產業工作勢必就能夠支撐比較好的薪酬,不過前提也是這些產業自身的毛利率相當具競爭力。 同樣的,這種產業的人力需求也確實會
Thumbnail
本文解析《決勝矽紀元》觀點,探討了黃欽勇討論中國電動車產業的發展,以及半導體產業在中美競爭下的地位。同時,也提到了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特色,以及全球供應鏈的重組和去全球化現象,討論了半導體產業的未來發展趨勢。文章內容涉及中國、韓國、日本等國家的半導體產業佈局和發展戰略。
Thumbnail
黃欽勇《決勝矽紀元》在講什麼?本文介紹了臺灣半導體產業發展的重要性以及未來趨勢。分析了臺灣半導體產業的全球市佔率,設備材料和 ODM 兩大循環、地緣政治影響,以及半導體產業的亮點和競爭策略。此外,還詳細探討了半導體產業的發展趨勢和未來挑戰。以明確的觀點和經濟脈絡,為讀者提供了深入的半導體產業知識。
抓住半導體商機,擁有全球頂尖設備和材料廠,半導體產業是科技發展的核心動力,從智慧手機、電腦、雲端運算,到人工智慧、物聯網、自動駕駛等,都離不開半導體的支持。
Thumbnail
創投不一定要創業過,但有過創業跟產業經歷,絕對是同理創業者跟提供有效資源的背景之一。創業過也不一定適合做創投,因為在場上跟場邊的技術與心態,其實很不一樣。無論是哪個角色,唯有互相尊重、勇於挑戰自己,才能創造偉大的團隊與成績。
Thumbnail
本文重點摘要,你有興趣的事情。 1. 先進製程是否會被追趕過去呢? 2. 成熟製程怎麼因應大陸瘋狂擴產? 3. 2024年業績展望如何? 台積電 TSMC 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晶圓代工廠,全球市占率超越50%,年營收達兩兆新台幣,在台股大盤市值佔比接近3成,對半導體產業以及台灣股市有莫大的影響
Thumbnail
晶片戰爭在各大巨頭競爭把電晶體縮小的戰場上感覺上已經越來越接近極限,目前需要改走透過先進封裝科技的彎道來維持領先。而這個概念的先驅者便是台積電的前研發主管蔣尚義。《日經亞洲》難得對他進行了專訪讓他本人直接陳述想法,並對目前整個先進晶片產業的現況做了全方面的鳥瞰式報導和各方廝殺狀況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了運算速度發展的歷史,從真空管的誕生到積體電路的演進。在軍火工業的需求推動下,晶片技術取得了快速進展。文章也提及日本在1980年代對晶片市場的主導地位,及臺積電的成立過程,最後分析了中國晶片產業的崛起與挑戰,並提到國外對中國技術封鎖的影響。這些發展不僅改變了科技格局,也影響了全球經濟。
Thumbnail
這禮拜一時間好像沒想到甚麼主題,倒是在日常工作以及協助履歷健診的過程之中,不難發現有一種模糊的產業困境,簡單來說目前的科技半導體的發展非常蓬勃,也確實走在很領先的階段,這類產業工作勢必就能夠支撐比較好的薪酬,不過前提也是這些產業自身的毛利率相當具競爭力。 同樣的,這種產業的人力需求也確實會
Thumbnail
本文解析《決勝矽紀元》觀點,探討了黃欽勇討論中國電動車產業的發展,以及半導體產業在中美競爭下的地位。同時,也提到了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特色,以及全球供應鏈的重組和去全球化現象,討論了半導體產業的未來發展趨勢。文章內容涉及中國、韓國、日本等國家的半導體產業佈局和發展戰略。
Thumbnail
黃欽勇《決勝矽紀元》在講什麼?本文介紹了臺灣半導體產業發展的重要性以及未來趨勢。分析了臺灣半導體產業的全球市佔率,設備材料和 ODM 兩大循環、地緣政治影響,以及半導體產業的亮點和競爭策略。此外,還詳細探討了半導體產業的發展趨勢和未來挑戰。以明確的觀點和經濟脈絡,為讀者提供了深入的半導體產業知識。
抓住半導體商機,擁有全球頂尖設備和材料廠,半導體產業是科技發展的核心動力,從智慧手機、電腦、雲端運算,到人工智慧、物聯網、自動駕駛等,都離不開半導體的支持。
Thumbnail
創投不一定要創業過,但有過創業跟產業經歷,絕對是同理創業者跟提供有效資源的背景之一。創業過也不一定適合做創投,因為在場上跟場邊的技術與心態,其實很不一樣。無論是哪個角色,唯有互相尊重、勇於挑戰自己,才能創造偉大的團隊與成績。
Thumbnail
本文重點摘要,你有興趣的事情。 1. 先進製程是否會被追趕過去呢? 2. 成熟製程怎麼因應大陸瘋狂擴產? 3. 2024年業績展望如何? 台積電 TSMC 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晶圓代工廠,全球市占率超越50%,年營收達兩兆新台幣,在台股大盤市值佔比接近3成,對半導體產業以及台灣股市有莫大的影響
Thumbnail
晶片戰爭在各大巨頭競爭把電晶體縮小的戰場上感覺上已經越來越接近極限,目前需要改走透過先進封裝科技的彎道來維持領先。而這個概念的先驅者便是台積電的前研發主管蔣尚義。《日經亞洲》難得對他進行了專訪讓他本人直接陳述想法,並對目前整個先進晶片產業的現況做了全方面的鳥瞰式報導和各方廝殺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