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你要做第一個,還是最後一個?:談談創業的那些事#10/程天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在創業領域該做「第一個」領先者?還是「最後一個」收割者?如果要做「第一個」,就必須採取「創新型企業」的定位;如果要做「最後一個」,則要建立「高效型企業」才有可能成功。重點在於,創業者要面對現實,不要過於理想主義。

在我輔導過的近600個新創公司和團隊中,大部分都是與高科技有關、搞技術出身的創業者。
他們的產品領域,由軟硬結合的智慧硬體(smart devices)、物聯網終端,到純數位領域的人工智慧、區塊鏈應用、影像識別、虛擬實境、體徵訊號分析、大數據、雲計算等等都有。
應用場景則包括人體穿戴、智慧家庭、旅途應用(on the go)、智慧車輛、智慧工廠、智慧零售商場、智慧辦公大樓、智慧城市等等。
商業模式不僅包含了傳統的2B、2C、2B2B2C、P2P等,還有很多掛羊頭賣狗肉的;表面上是上述的商業模式,暗地裡卻是2G(拿政府補助的)、2VC(爭取創投基金投資的)、或是2BA(to be acquired,等著被併購的)等等。
規模上來講,有一人公司、數人公司、數十人,甚至上百、上千人的。
我從2014年開始,正式在網路上「擺攤」接受申請輔導新創;初期真的是「有教無類」、沒有任何條件限制,只要申請一概接受,於是排好時間,給予90分鐘的面對面輔導。

起心動念

曾經有幾次,只有一個人來尋求創業輔導,問道:「Terry老師,我目前還在就業,但是我想創業,不知道做什麼好?」
剛開始我還是不厭其煩的,瞭解他的專業能力、工作經驗、創業動機、創業條件,並且交流討論,探索可能的創業方向和領域;然而,最後雙方都還是一頭霧水、霧煞煞。
我只好說:「你需要找的不是我,也不是創業輔導,而是個算命的。」
從此以後,我就訂定了一些創業輔導條件,其中就包括「已經成立公司」、「已經有創業團隊」等等。

架勢十足

或許是受到許多商學院理論與獨角獸故事的影響,許多新創公司都信心滿滿、架勢十足;公司雖然小,職稱可不輸給大企業。
曾經有一次,三個人來接受輔導,一見面就掏出名片遞給我;我仔細一瞧,分別是執行長(CEO)、技術長(CTO)和營運長(COO);令我覺得這個新創企業誠意十足,主要的三巨頭同時來和我見面、接受我的輔導。
於是我忍不住好奇的問:「公司目前有多少位全職員工?」;結果挺讓我儍眼的,CEO回答說:「公司初創,全部就我們三位。」

志氣比天高

曾經輔導過一家人工智慧(AI)新創,就創業者一個人來;公司除了他以外,還僱用了兩三位part-time兼職軟體開發工程師。
他所從事的是AI的計算架構技術,並且堅信公司會是未來AI領域的技術領先者,因為他會開發出「強人工智慧」(Strong AI)技術。
儘管我指出,現今所有的AI 技術與應用,都是Weak AI;即便是這個領域的專家李開復都斷然說,在我們的有生之年,Strong AI不可能實現。
即使Strong AI技術會實現,也會是目前掌握資源、又技術領先的互聯網企業先達陣;因為AI技術及應用比的是「拳頭」,而不是「算法」或「架構」。
強人工智慧是人工智慧研究的主要目標之一,同時也是科幻小說和未來學家所討論的主要議題。相對的,弱人工智慧(weak AI)只處理特定的問題。弱人工智慧不需要具有人類完整的認知能力,甚至是完全不具有人類所擁有的感官認知能力,只要設計得看起來像有智慧就可以了。
── 摘自Wikipedia
像是類神經網路、基因演算法、貝氏定理、強化學習、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生成對抗網路等等,在50年代AI第一波浪潮興起時,都是已經有的概念;只不過當時電腦的運算速度太慢,又沒有足夠的大數據去測試與學習。
換句話說,當今的互聯網大企業擁有數量龐大、速度極快的伺服器,多年累積的大數據,動輒數千人的軟體工程研發團隊;以這個創業者、加上幾位兼職人員,如何與之競爭?
可是這位創業者仍然堅信,技術不是「靠數人頭決勝負」的民主體制;而我也只能搖頭、並且給予祝福。

做第一個,還是最後一個?

碰到以技術為主的創業團隊時,通常我會問他們一個問題:
「創業當然要成功,但是在創業產品的領域,你們希望是做『第一個』?或是『最後一個』?」
也就是說,在這種產品的生命週期中,創業團隊或許可以當「第一個」研發出這種產品、而且從產品「誕生期」就佔有主導的地位。
但也可以當一個跟隨者,讓别人投資資源在研發產品和教育市場上,而自己只要等到產品進入成熟期、大勢底定之後再推出產品,做「最後一個」生存的市場統治者。

產品進出策略

以產品生命週期的4個階段來看,適合新創團隊進入的時機,通常是在「誕生期」或是「成長期」;如果等到「成熟期」再進入,就已經太晚,只能在一些垂直細分的「利基市場」(niche market)小打小鬧罷了。
至於產品退出時機,一般來說都是在「成熟期」或是「衰退期」;退出的原因不外乎失去競爭力、或是退出紅海價格戰,另尋藍海產品和市場。
如上圖所示,
  • A:創新企業──誕生期進入,成熟期退出。
  • B:主導企業──誕生期進入,衰退期退出。
  • C:失敗企業──成長期進入,成熟期退出。
  • D:高效企業──成長期進入,衰退期退出。
如果要做「第一個」,那麼就必須是以「創新型企業」的定位來創業;如果要做「最後一個」,則必須建立一個「高效型企業」,才有可能成功。
由於高科技進步的速度越來越快,致使產品生命週期越來越短,C型企業幾乎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取得理想的投資回報,所以大都以虧損收場,因此稱之為「失敗企業」。
至於能夠主宰整個產品生命週期的「主導企業」,由於必須同時具備「創新」和「高效」兩個彼此矛盾的基因與能力,實務上非常困難;除非是擁有專利技術門檻、或是政府保護的壟斷地位,才比較有可能。

核心能力

創業團隊要做第一個、還是最後一個?這不是個簡單的選擇題,也不是想做就做得成;這與創業者本身的性格與能力有關,更加與創業團隊的「核心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有關(請參閱〈創業團隊的「核心能力」和「核心競爭力」〉一文)。
鴻海郭台銘董事長在「郭語錄」中曾經提到:
策略就是:方向、時機、程度。
除了對產業生態、目標市場、客戶與用戶、需求與痛點等有深入瞭解之外,創業團隊必須具有足夠的技術能力,來滿足需求、或是解決痛點,才能做出成功的產品定義。
然而,到這裡為止,確定的僅僅是策略的「方向」。
產業的生態結構、配套措施、環境條件、市場教育等,是否已經初具雛形?或是已趨成熟?這是「時機」方面的決策。
創業團隊的規模、核心能力的建立、團隊基因的構築、合作夥伴的選擇、內建還是外包、資源的取得/分配/使用等等,則是「程度」的問題。
如果想要做「第一個」,那麼團隊就必須具備有「創新」和「彈性」的核心能力與基因。而且企業的策略、管理、規章制度、決策與行為都必須一致,創造一個鼓勵「創新」與「彈性」的環境與氛圍,以創造價值為目標。
換言之,這樣的企業不應該以過於瑣碎的「細部管理」(micro management)來控制員工的一舉一動,不能以效率來要求量化結果,更不應該懲罰失敗、抹殺創意。
如果想要做「最後一個」,那麼團隊就必須具備「紀律」和「服從」的基因、以及「分工合作」和「執行力」的核心能力;在營運方面,則必須有高效率、標準化、大量生產、嚴格管理、降低成本的概念。
如此一來,才能一個標準化、成熟的產品市場,以價格戰、割喉戰打敗競爭對手、賺管理財,堅守產品市場,直到產品生命週期結束。
產品進出策略、以及團隊必須具備的核心能力如下圖所示:

結語

馬雲說:
「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柳傳志在90年代跟我說過:
「人要有理想,但是不能理想化。」
我的臉書粉絲團小編Simone劉彩玲說過:
「夢想是可觸不可及的,但理想是可實踐的。」
不管是「夢想」還是「理想」,都有實現的可能;重點在於要面對現實,不要理想化。
我鼓勵年輕人勇敢去創業,這也是為什麼我在退休後,秉持著不收費、不投資的原則,花時間去輔導創業團隊;但是,我也並不想看到這麼多優秀的年輕創業者走向失敗、成為炮灰。
雖然最近「鼓勵創業失敗,只要從中學習就好」的理論似乎成為顯學,但是就如同能夠說出「拒絕聯考」的,都是已經考上的人,這回過頭來聽就有點像「風涼話」了。
因為,能夠站在講台上分享創業失敗經驗的,大部分都是最後創業成功的人;從古至今,「成者為王」的道理一直沒變。那些創業失敗、又站不上講台分享的,可是大多數啊。
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告訴創業者們,夢想可以有,但是一直作夢的話,夢想是不會成真的。
不管是想做「第一個」,或是做「最後一個」,如果沒有那個本事或能力,還是不可能成功的。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K會員
2.0K內容數
為您送上頂尖作者的最新管理與科技產業思維。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長期深入追蹤行業動態的人多少都知道,其實迪士尼是隱身在娛樂產業版圖裡的科技公司,而Sony則是自詡用科技產業的方法論,在娛樂行業裡打造生意。本文將Sony與Disney對照,剖析過去十年來前者的策略轉變。
在本文上篇中,作者討論了風險創投在台灣的常見問題,以及新創公司的不同失敗模式與思維。本篇則以「軸轉」為例,說明在遭遇嚴重問題時如何「加速失敗」、以及透過「管理失敗狀態」來收拾殘局、甚至反敗為勝。
根據日前公布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2018」調查,亞洲國家學生對「失敗」的恐懼最大;而台灣學生更是全世界「最害怕失敗」的。然而,創業就是在失敗中不斷修正前進的歷程;面對挑戰重重的創業之路,我們究竟該如何面對失敗?
開發新的作業系統在技術上並沒有什麼困難,麻煩的是還要創造出一整個完整的生態系,來讓這個系統能夠運作;而大多數的開發者,都失敗在這一點上。那麼,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前仆後繼,想創造出新的作業系統?
從1950年代到2000年代,IBM與微軟兩家公司前後成為資訊產業領域的霸主;然而在行動通訊與運算普及之後,這兩家仍然賺錢的公司卻不再擁有過去「喊水會結凍」的力量。是因為反托拉斯指控的關係嗎?或者純粹只是沒有搭上那班快車?
一項產品之所以會「叫好不叫座」,往往是因為企業搞錯重點,認為「自己的產品是主角」;而如果搞錯產品定位,就會找錯客戶,結果只是浪費寶貴的時間與資源。銷售配角產品的企業,在策略上必須先找到主角在哪裡,否則就拍不成一場大戲了。
長期深入追蹤行業動態的人多少都知道,其實迪士尼是隱身在娛樂產業版圖裡的科技公司,而Sony則是自詡用科技產業的方法論,在娛樂行業裡打造生意。本文將Sony與Disney對照,剖析過去十年來前者的策略轉變。
在本文上篇中,作者討論了風險創投在台灣的常見問題,以及新創公司的不同失敗模式與思維。本篇則以「軸轉」為例,說明在遭遇嚴重問題時如何「加速失敗」、以及透過「管理失敗狀態」來收拾殘局、甚至反敗為勝。
根據日前公布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2018」調查,亞洲國家學生對「失敗」的恐懼最大;而台灣學生更是全世界「最害怕失敗」的。然而,創業就是在失敗中不斷修正前進的歷程;面對挑戰重重的創業之路,我們究竟該如何面對失敗?
開發新的作業系統在技術上並沒有什麼困難,麻煩的是還要創造出一整個完整的生態系,來讓這個系統能夠運作;而大多數的開發者,都失敗在這一點上。那麼,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前仆後繼,想創造出新的作業系統?
從1950年代到2000年代,IBM與微軟兩家公司前後成為資訊產業領域的霸主;然而在行動通訊與運算普及之後,這兩家仍然賺錢的公司卻不再擁有過去「喊水會結凍」的力量。是因為反托拉斯指控的關係嗎?或者純粹只是沒有搭上那班快車?
一項產品之所以會「叫好不叫座」,往往是因為企業搞錯重點,認為「自己的產品是主角」;而如果搞錯產品定位,就會找錯客戶,結果只是浪費寶貴的時間與資源。銷售配角產品的企業,在策略上必須先找到主角在哪裡,否則就拍不成一場大戲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創業是一種創建和經營新企業或項目的活動。想知道創業背後的機遇及挑戰,什麼是創業的真相? 有哪些主要挑戰? 這篇文章會為你一一解答。
Thumbnail
未來沒有穩定的工作,只有穩定的人。沒有人能準確預測未來哪些工作會消失、被AI取代。過去十年來最熱門的職業當數「軟體工程師」了,人人都嚮往去到矽谷科技公司,所以過去一年多來矽谷裁員潮令人不勝唏噓。 我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潮流會更迭的更頻繁、快速,與其追隨潮流,再被新的潮流淹沒,不如培養創業家精神。
林健嶧,智唯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專業技術人員出身,鑽研AI技術已長達十年之久,因看好未來AI市場的發展性,適逢自己職涯的轉唳點,毅然 決然創立智唯股份有限公司,在草創初期,盡其所能研究AI技術與市場連結性與解決方案,全力推展AI技術在產業面的實務應用,笑稱自己從『打工仔』成老闆,再創事業第二春。
Thumbnail
行銷人下指令,AI生成自動執行 文/詹致中 圖/GoSky提供   2022年底ChapGPT橫空出世,身處海嘯第一排SaaS企業感受革命襲來。即便進入2024年,技術更迭仍未停歇。各家企業不斷思索,該如何搶上噴發的AI火箭,而不被甩下遭市場淘汰。台灣募資累積近億元、專注Social CRM(
Thumbnail
創業家在籌資過程中會遇到天使投資人、專業創業投資人和企業集團投資人的需求。商業模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籌資並非僅憑商業模式。本文介紹了從性別天使角度對新創的評估標準,並就產品採用、發展狀態、智財權、客戶參與、市場潛力、經驗和財務模式提出建議。
Thumbnail
創投不一定要創業過,但有過創業跟產業經歷,絕對是同理創業者跟提供有效資源的背景之一。創業過也不一定適合做創投,因為在場上跟場邊的技術與心態,其實很不一樣。無論是哪個角色,唯有互相尊重、勇於挑戰自己,才能創造偉大的團隊與成績。
Thumbnail
臺灣的創投制度設計類似金融業與製造業,讓創業者感受到較像員工而非自由、勇氣的老闆。相較美國的創業者,臺灣經理人缺乏資源與回報方式的自由度,無論在創投或企業,經理人與創業者最大的差異不是收入,而是心態。唯有創投本身也具有創業者心態,才有可能跟矽谷真的接軌。
Thumbnail
對於沒有上班經驗的創業者來說,進入企業經理人角色是相當困難的,而這種深度經歷對於創投領域同樣重要。因為成為創投合夥人所需具備的主要條件,除了募資能力跟案源,最關鍵的是協助創業者找到好的員工、顧問與出場途徑。
Thumbnail
新創公司雖然可以沒有顧問,但善用顧問的創業者與投資人,往往會有比較快、比較大的出場機會與下一次創業時機。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創業是一種創建和經營新企業或項目的活動。想知道創業背後的機遇及挑戰,什麼是創業的真相? 有哪些主要挑戰? 這篇文章會為你一一解答。
Thumbnail
未來沒有穩定的工作,只有穩定的人。沒有人能準確預測未來哪些工作會消失、被AI取代。過去十年來最熱門的職業當數「軟體工程師」了,人人都嚮往去到矽谷科技公司,所以過去一年多來矽谷裁員潮令人不勝唏噓。 我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潮流會更迭的更頻繁、快速,與其追隨潮流,再被新的潮流淹沒,不如培養創業家精神。
林健嶧,智唯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專業技術人員出身,鑽研AI技術已長達十年之久,因看好未來AI市場的發展性,適逢自己職涯的轉唳點,毅然 決然創立智唯股份有限公司,在草創初期,盡其所能研究AI技術與市場連結性與解決方案,全力推展AI技術在產業面的實務應用,笑稱自己從『打工仔』成老闆,再創事業第二春。
Thumbnail
行銷人下指令,AI生成自動執行 文/詹致中 圖/GoSky提供   2022年底ChapGPT橫空出世,身處海嘯第一排SaaS企業感受革命襲來。即便進入2024年,技術更迭仍未停歇。各家企業不斷思索,該如何搶上噴發的AI火箭,而不被甩下遭市場淘汰。台灣募資累積近億元、專注Social CRM(
Thumbnail
創業家在籌資過程中會遇到天使投資人、專業創業投資人和企業集團投資人的需求。商業模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籌資並非僅憑商業模式。本文介紹了從性別天使角度對新創的評估標準,並就產品採用、發展狀態、智財權、客戶參與、市場潛力、經驗和財務模式提出建議。
Thumbnail
創投不一定要創業過,但有過創業跟產業經歷,絕對是同理創業者跟提供有效資源的背景之一。創業過也不一定適合做創投,因為在場上跟場邊的技術與心態,其實很不一樣。無論是哪個角色,唯有互相尊重、勇於挑戰自己,才能創造偉大的團隊與成績。
Thumbnail
臺灣的創投制度設計類似金融業與製造業,讓創業者感受到較像員工而非自由、勇氣的老闆。相較美國的創業者,臺灣經理人缺乏資源與回報方式的自由度,無論在創投或企業,經理人與創業者最大的差異不是收入,而是心態。唯有創投本身也具有創業者心態,才有可能跟矽谷真的接軌。
Thumbnail
對於沒有上班經驗的創業者來說,進入企業經理人角色是相當困難的,而這種深度經歷對於創投領域同樣重要。因為成為創投合夥人所需具備的主要條件,除了募資能力跟案源,最關鍵的是協助創業者找到好的員工、顧問與出場途徑。
Thumbnail
新創公司雖然可以沒有顧問,但善用顧問的創業者與投資人,往往會有比較快、比較大的出場機會與下一次創業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