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酷馬櫻木
這是熊弟正在進行的兒童心理治療所提供的衛教單(←若沒興趣閱讀可以略過)。
自閉症類群障礙症:
兒童期崩解性疾患/自閉症疾患/高功能自閉症/亞斯伯格症/其他未註明廣泛性發展疾患。
程度一:需要協助;程度二:需要大量協助;程度三:需要非常大量協助。
自閉症類群障礙症診斷標準(DSM-5,2013)
A/跨多情境的社團潘及社會互動上的持續缺陷:
▫️社會接觸方式,與無法維持雙向對話,到較少分享興趣、情緒或情感,到無起始法或回應社會互動。
▫️社會互動上有非口語溝通行為的缺損:從結合口語及非口語溝通的困難,與眼神接觸及肢體語言異常,或理解及使用手勢的缺損,到完全缺乏臉部表情及非口語溝通。
▫️有發展、維持及瞭解人際關係的缺損:從為了符合各種社會情境來調整行為的困難,及想像性遊戲的分享或交友方面有困難,到對同儕完全不感興趣。
B/行為、興趣及活動的局限與重複模式,以下至少2項:
▫️刻板或重複的動作、使用物品或言詞刻板的單一動作、排列玩具、翻轉物體、仿說、特異的字詞。
▫️堅持同一性、無法彈性調整日常程序或工作,或儀式化的語言或非語言的行為模式;對小改變感到極度苦惱、轉換困難、思考型態僵化、招呼儀式、每天走固定路線或吃相同的食物。
▫️非常受限及沈迷的興趣,在興趣的強度焦點上異常強烈依附或全神灌注在某種特殊物體、過度限制或固著的興趣。
▫️對感覺刺激的輸入有過度反應或過低反應、或對環境的知覺方面有不尋常的喜好。對痛覺或氣溫明顯較無感覺、討厭某些特殊的聲音或材質、過度聞或觸摸物品、著迷看亮光或動作……。
其他適應上的問題:
▫️同時處理兩件感官、運動神經的困難或感覺統合方面問題→請多請教職能治療師。▫️感官過度負荷、身體不舒服或情緒問題,孩子經常會不知如何表達。
▫️情緒的表達種類比較少、表達常過與不及,時常會焦慮(42~56%焦慮症)▫️完美主義,對自己要求很高,挫折忍受度卻很低。
▫️注意力問題:見樹不見林(對細節注意力較好)、分散式注意力很弱、刺激導向,影響生活自理、時間的規劃與對事情的計畫。
▫️對環境的理解力弱,較難做類似情境有效推理(需累積較多經驗)。
▫️對語詞的抽象概念較無法理解、無法理解慣用語和玩笑話,且常因此對別人有負面的解釋。
▫️額葉的抑制功能不佳,刺激進來就處理,甚至一直停留揮之不去。
▫️經常伴隨過動、衝動的症狀(28~44%有共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其他發展的特徵:
▫️盛行率1%,男比女4:1,約45%的ASD患者有智慧上的問題,在智力分測驗的表現上有較大的差距。
▫️共病的問題:睡眠問題50~80%,腸胃問題9~70%,憂鬱問題12~70%,動作異常≦79%,免疫問題≦38%,強迫症7~24%,抽動性疾患14~38%,癲癇問題8~30%,對立反抗疾患16~28%。
▫️及早協助相當重要:針對亞斯伯格症患者的長期追蹤研究,27%的人適應良好,27%的人過著非常侷限的生活,沒有工作、活動或朋友。
給重要他人的建議:
❤先接納孩子與眾不同的生理特質,也就是他一直會以如此獨特的眼光或方式來看世界。
❤學習用正向及欣賞的角度來看孩子,例如是固執還是有毅力?
❤勇敢面對孩子的困難,瞭解及同理他,積極地一起想辦法因應。越早的介入,越可以協助孩子未來擁有獨立、快樂且適應的生活。
❤解決問題時不要用自己的腦去取代孩子的腦,因為生理特質是如此的不同,協助孩子擁有獨立思考或生活的能力。
❤症狀或特質的調整或改變,需要考慮到將來的生活適應。
❤好的親子關係是最重要的資源,任何發展都需要以此為基礎,建立一個良好的溝通平台,以維持安全的依附品質。當孩子跌倒了,可以用他的方式來找你,安慰夠了就會再出發。
❤你與孩子的互動是他看世界的原型,你想要孩子用甚麼態度來面對世界?
❤不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上帝揀選你及你的孩子,來告訴世人何謂無條件的愛。
⬆️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第四版(2000)到第五版(2013)
by日安心理治療所翁心理師
延伸閱讀:
「星路筆記」小一特兒就學適應親職講座/ADHD/ASD教養策略。by李宏鎰教授
瓶子Mur Mur:
走了四年多的星路,從無頭蒼蠅到漸漸的有了遵循的方向,今天有點時間把這份心理師給我的衛教單內容整理進來,以往類似的單子,可能帶回家不久就忘記它的存在了!
其實最初也最不容易的理解是需要點時間的,就是要接納那些我們覺得他應該或不應該做的事情,是因為生理症狀使然,一般小孩很快學會的,他們需要一般孩子的幾百次、幾千次的機會才學會60分,必需承認並接受這樣的事實,然後學會用欣賞的角度去看待一切。
我非常感謝,在這段漫長的路程,即使有時候走的不好,生活中還是很多透過不同方式帶來的希望,感謝南台南家扶中心,讓我遇到特殊教育專家李宏鎰教授,昨天開始將近半年的正向行為支持家長工作坊,之後再陸續將筆記整理上來;感謝接觸到阿德勒讀書會,讓我遇到JJ老師,打開我對阿德勒正向教養的認識。
⬇️目前慢慢在啃的書;昨天在工作坊和一位媽媽聊到,一開始我們只是為了孩子學,後來我發現這樣很快就疲乏,因為其實是我們大人才最需要調整,現在我是為了自己而學。
JJ老師的每日一句875
不需要給孩子太多在物質上的饋贈,只要我們在言語、行為上傳達了對孩子的信任與認可,對孩子來說就是最珍貴的禮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