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雙重挑戰:亞斯伯格症與憂鬱的相互交織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19歲那年,我第一次去了精神科,得到了亞斯伯格症與焦慮症的診斷,過了幾年,焦慮症的診斷變成了躁鬱症,許多的時候我都處於憂鬱的狀態。

亞斯伯格症是自閉症譜系中的一種疾病,主要症狀為社交障礙。而躁鬱症則是一種情感障礙,患者的情緒會在非常快樂(躁期)與非常憂鬱(鬱期)之間來回擺盪,我自己比較常處在鬱期,此時的症狀會與憂鬱症幾乎相同,情緒極端低落,負面思想,可能有自傷自殺意念等等。

症狀疊加下的獨特影響

亞斯伯格症和憂鬱症狀同時出現並不是1+1=2這麼簡單,許多症狀都會互相影響產生新的效應。

1. 認知能力與專注力下降造成社交困難加劇

在憂鬱時,我的認知能力與專注力都會急遽下降,你也許會好奇,認知能力和專注力會如何影響社交呢?沒有自閉症的人,或者稱NT(註一)也許常常憑藉直覺就可以完成大部分的的社交,我的社交技能仰賴我用大腦蒐集的大量資料庫,經過理智的精密運算後得到社交的最佳解。

我常常形容我學習社交就恰如AI人工智慧在學習人類的語言,透過大量的資料庫還有高速的運算來達成「模仿人類」的效果。然而當憂鬱襲擊我的大腦,我就像失去運算能力的AI,在社交能力上直接大幅跌落,平常可能沒什麼人看得出我有亞斯伯格症,但當我憂鬱時,認知能力下降讓我不知道說什麼才是正確的,而專注力的下降不僅讓我很難專注在對話上,也讓我很容易衝動說出不該說的話語。

2. 社交退縮造成生活失能

社交退縮是憂鬱症常見的症狀之一,意指當事人與社會交往減少,變得孤僻、退縮,與外界接觸的頻率和程度減退,如果加上亞斯伯格症本身的社交困難(或是因為社交挫折而本來就對社交有所恐懼),嚴重程度往往大幅提升。

以我自己為例,我會因為不想/不敢和商店老闆說話,導致不出門用餐,直至血糖過低才勉強到速食店購買高熱量的產品快速補充熱量。而上學或上班更是無法達成,而無法完成義務又讓我陷入更深的自責與憂鬱,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3. 我該求助嗎?該如何求助?

在亞斯伯格症相關社群的討論中,會發現「求助」是很多亞斯伯格症者缺乏的能力,什麼程度該求救、該找誰求救、該如何求救……這些問題都太難回答。當我陷入憂鬱時,常常發現自己已經太過憂鬱,因上述社交退縮症狀而更難尋求協助,有時候也會懷疑自己是否小題大做,這樣的狀態真的需要尋求協助嗎?更尷尬的是,有時候我也不知道別人能夠怎麼幫助自己。

重重難關下如何生存

如同上述所說,憂鬱的發作就像滾雪球,一不小心就會陷入無底深淵,但躁鬱症和亞斯伯格症都是我一輩子的功課,我又該怎麼面對呢?

1. 穩定而持續的醫療協助

我目前有穩定的回診精神科與定期諮商,當然藥物也有按時服用。我剛開始服藥的時候經歷過一段服藥混亂期,因為藥物的副作用以及症狀的干擾,我往往無法穩定進食三餐,而隨餐的藥物也因此常常沒有服用,後來我學會跟醫生溝通自己服藥的困難,包含遇到的副作用,或是早上的藥我就是會忘記……幾經調整終於調整成我現在能穩定服藥的狀態。

而心理諮商,有的人覺得有用,有的人覺得雞肋,對我來說,我很幸運地遇到了適合的心理師,除了處理一些過去的議題之外,固定的諮商時間也讓我能夠在狀態不佳的時候,無論是經由心理師的覺察,或是我自己有所發現,都可以即時求助,而不用擔心求助朋友會造成對方負擔等等的疑慮。

2. 訂立求助的檢查點

前面談到「什麼程度該求救」這個問題會造成我求助上的障礙,於是,訂立準確的求助規則就會十分有幫助。

我主要的檢查點有幾個:

  1. 睡眠狀況 睡眠狀況分成睡眠時間和入睡困難。 睡眠時間的部分,我通常每天的睡眠時間為9~11個小時,當睡眠時間超出這個範圍,或是雖然長度有到,但時間不對,就代表睡眠時間出現問題。 入睡困難指的是從準備睡覺到真正入睡的時間太長,這裡我採用的是「體感時間」,也就是「會不會覺得入睡的時間長到令人焦慮」,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感覺怎麽都睡不著」。
  2. 進食狀況 在我身上常見的異常進食狀況有兩個:暴食和不吃東西。暴食就是明明飽了還要吃東西,吃完會很不舒服,偶爾用催吐解決這個不舒服。至於不吃東西除了前面有說到的因為社交退縮不敢點餐,也可能是作息紊亂沒辦法正常進食,或是作為一種自我懲罰的手段。
  3. 自殺/自傷意念與行動 作為一位曾經有自殺/自傷舉動的人,這些想法出現時當然要尋求協助。自傷(手臂、淺層傷口)一般屬於低度危險,可以等到諮商或看醫生時再討論。自殺想法分成消極性自殺和積極性自殺,消極性自殺指的是有不想活的想法,但並沒有具體的想要「殺害自己」的念頭,可能會「如果今天被車撞死就好了」之類的想法。而積極性自殺則可能有明確的規劃,會翻閱自殺方式,規劃自己的死法、時間和地點等等。

這些點都有不等的加權分數,當分數超過一定界限我就會馬上求助,如果有分數但不高,我可能會視情況觀察看看。

3. 確立可以求助的人選

解決了「什麼時候該求救」這個問題之後,下一個問題是「可以向誰求救」。這個求救的網路是要在平時就編織好的,類似於大家常常說的「社會安全網」。

我主要可以求助的人有三種:

  1. 醫師(約一個月回診一次)
  2. 心理師(一到兩週約談一次)
  3. 事先挑選好的朋友(隨時都找得到)

至於如何選擇該向誰求助,取決於緊急程度和嚴重程度。

如果既緊急又嚴重,例如強烈自殺意念,我就會找在附近的朋友協助我到急診就醫。

如果嚴重但不緊急,例如每到晚上就會自傷,但沒有影響生命安全,我會先和朋友討論這是否真的不緊急,如果確定不緊急,我會選擇等到下一次回診或諮商時和醫師或心理師討論。

剩下兩種排列組合,也就是緊急但不嚴重(我其實想不出來什麼情況會緊急但不嚴重)以及不緊急也不嚴重,我會選擇先和朋友討論,並且等待下次遇到醫生或心理師的時候討論。

綜上所述會發現,無論是哪一個情況,結尾都是要尋求醫療協助,因為我的憂鬱是躁鬱症造成的憂鬱,和一般沒有精神疾病的人的悲傷、憂鬱情緒不同,需要比「朋友」更專業的協助。

另外會發現我的求助人選裡面並沒有「父母」,這是因為與父母求助我需要負擔更大的心理壓力,不想讓他們擔心、有時會獲得意外的說教等等都是我不選擇他們的原因。我的父母真的很努力在學習怎麽和我、和我的疾病共處,只是「父母」這個角色的特殊性讓我不會選擇向他們求助。

4. 建立「口語」以外的求助管道

亞斯伯格症通常被認為是自閉症族群中,較沒有語言障礙的一群,但我在憂鬱時仍會感覺很難說出話,於是我學習使用書寫或打字的方式告訴醫師/心理師或是我的朋友。

至於我的朋友「蝸牛」更曾經在無法說出話的時候使用手語與輔導老師溝通,溝通本就不需要限制在口語,但亞斯的固著讓我們有時候很難自己想到其實有其他方式,這時旁人的建議或許會有幫助。


多樣的亞斯伯格症與憂鬱

亞斯伯格症和躁鬱症/憂鬱症的面貌千變萬化,每個患者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經歷和需求。有些人可能更需要家人的支持,有些人則更信賴醫療體系。不同的診斷、症狀程度和個人特質,都決定了他們面對挑戰的最佳方式。上述是我個人在面臨雙重打擊時的處理方式,但這並不意味著這就是適合每個人的解決之道。

一樣的疾病,不一樣的我

和剛拿到診斷那時相比,雖然疾病並沒有消失,但我已經比當時掌握了更多與疾病相處的技巧。雖然偶爾還是會感到沮喪和無助,但我已經建立了完整的求助機制,不再害怕尋求幫助。醫生、心理師和值得信賴的朋友成為我的支柱,他們不僅提供專業協助,更給予我莫大的情感支持。

亞斯伯格和躁鬱症或許是我的宿命,但絕不是我的全部。我會繼續努力,用自己不一樣的經歷鼓勵更多有類似狀況的家庭。我很喜歡亞斯伯格界的KOL花媽卓惠珠說過的一句話:「自閉症不會好,但會慢慢變好。」雖然有時候看不到隧道的盡頭,但回首會發現已經走過了好多泥濘,站在現在這個位置了。雖然不知道未來如何,但一步一步走過的腳印都是真實的。也許他們說的是真的,活下去就有希望。


avatar-img
28會員
20內容數
讓有亞斯伯格症的我,讓你看見我看見的亞斯樣貌,而不僅僅是由刻板印象認識亞斯。 我是鯨,我是成人亞斯伯格症者,希望自己的文章不論對所謂「一般人」或是亞斯都有所幫助。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亞斯星來的殺人鯨 的其他內容
在這幾年的自我探索以及與其他亞斯朋友相處的過程中,我發現比起一些技巧,情緒的穩定其實是最重要的,亞斯的小孩有的像我一樣,看起來外表很冷靜,但其實只是因為對情緒的不瞭解而導致無意識的壓抑,而有些孩子有明顯的情緒問題。情緒穩定了,其他能力自然能夠好好展現。
工作,是每個人初出社會的大難題,而對於有亞斯伯格症的我們來說,更是一大挑戰。 七月的大亞聚會 (成年亞斯聚會) 中討論的話題是「工作」,其中劉宛青老師是職業重建個案管理員,給我們提供了不少建議,我做了筆記,但是筆記弄丟 (不愧是我),只好就記憶中剩餘的部分趕緊分享給大家
26歲,小時候幻想著已經長大成熟的年紀。 終於從大學畢業,交大三年、成大四年,整整七年,雖說在人生的洪流裡就只如滄海一粟,但卻占了我人生至今1/4的位置。這七年帶給我最多的並不在學識上,說實在,大部分的東西我學完都忘了,畢竟這幾年光是生存就費盡全力。
自己不常看著別人的眼睛講話 是別人告訴我之後我才漸漸發現的 講話的時候我常常看著自己的手、看著地板或是看著天空 而有的時候我就只是別過臉,看著旁邊說話 注意到這點之後,我也曾經強迫自己看著別人眼睛說話 但是我發現只要我強迫自己看著別人的眼睛 腦中就會一片空白 那是某種資訊過多導致過載的感覺 同時還有
有的亞斯很不需要朋友,但是我不是,幾乎可以說我的興趣之一就是研究如何社交了。 幾年前我寫過一篇文章「殺人鯨的社交策略」,介紹我是如何用「思考」去彌補亞斯伯格症帶給我的障礙。 而這次寫的這篇文章我寫的是「實際上我怎麼做」,在常見的社交場合中我如何應對。
關於我如何在有亞斯伯格症的情況下,避免因為說笑而冒犯到他人。
在這幾年的自我探索以及與其他亞斯朋友相處的過程中,我發現比起一些技巧,情緒的穩定其實是最重要的,亞斯的小孩有的像我一樣,看起來外表很冷靜,但其實只是因為對情緒的不瞭解而導致無意識的壓抑,而有些孩子有明顯的情緒問題。情緒穩定了,其他能力自然能夠好好展現。
工作,是每個人初出社會的大難題,而對於有亞斯伯格症的我們來說,更是一大挑戰。 七月的大亞聚會 (成年亞斯聚會) 中討論的話題是「工作」,其中劉宛青老師是職業重建個案管理員,給我們提供了不少建議,我做了筆記,但是筆記弄丟 (不愧是我),只好就記憶中剩餘的部分趕緊分享給大家
26歲,小時候幻想著已經長大成熟的年紀。 終於從大學畢業,交大三年、成大四年,整整七年,雖說在人生的洪流裡就只如滄海一粟,但卻占了我人生至今1/4的位置。這七年帶給我最多的並不在學識上,說實在,大部分的東西我學完都忘了,畢竟這幾年光是生存就費盡全力。
自己不常看著別人的眼睛講話 是別人告訴我之後我才漸漸發現的 講話的時候我常常看著自己的手、看著地板或是看著天空 而有的時候我就只是別過臉,看著旁邊說話 注意到這點之後,我也曾經強迫自己看著別人眼睛說話 但是我發現只要我強迫自己看著別人的眼睛 腦中就會一片空白 那是某種資訊過多導致過載的感覺 同時還有
有的亞斯很不需要朋友,但是我不是,幾乎可以說我的興趣之一就是研究如何社交了。 幾年前我寫過一篇文章「殺人鯨的社交策略」,介紹我是如何用「思考」去彌補亞斯伯格症帶給我的障礙。 而這次寫的這篇文章我寫的是「實際上我怎麼做」,在常見的社交場合中我如何應對。
關於我如何在有亞斯伯格症的情況下,避免因為說笑而冒犯到他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憂鬱症常常被形容為心理感冒了,有時候卻也痛苦到想要傷害自己!所以要怎麼評估自己是不是需要幫忙呢?
※內文許多譬喻,請勿誤會。 最近憂鬱症發作,我不想談發作的原因,因為一談是很長的篇幅,在這篇文章我想跟大家說一些我內心的想法。 我有病識感,所以我知道我怎麼了,但是我脫離不了那個深淵,我只想休息...我的心已經好累好累,無奈我還是得上班工作賺錢,因為我還要還債、生活;在這有限的空間時間裡
Thumbnail
亞斯伯格症特質在職場上可能帶來的優勢。較低的社交需求可能導致高效率和生產力,直言不諱的溝通也有價值。這些特質還可能帶來創新解決方案和強烈的責任感。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作者自己的精神疾病種類,包括憂鬱症、焦慮症、反社會人格、選擇性緘默症、想殺人的人格等疾病。文章描述了作者對這些疾病的看診紀錄和自我察覺症狀的經歷。
Thumbnail
雖然被身心科醫生診斷為憂鬱症,但實際上我的病程裡時常會出現多樣化的症狀和情緒。今天想講的是,焦慮,是與憂鬱的低谷不同,另一種感受和症狀。而我的焦慮最終告訴我,原來他來自「我無法活在框架、我無法符合標準」的恐懼和不安。
Thumbnail
憂鬱症/躁鬱症的情緒起起伏伏,一下子心情好一下子又反常,身為患病之人,實在痛苦。無盡的累、疲乏總讓人不想做事、昏昏欲睡,這段無解的低落期,該怎麼解決呢?
Thumbnail
我常常用的社群軟體Threads上有很多有關憂鬱症、躁鬱症、焦慮症的人發布的文章,在我狀況好時,我真的好想抱抱他們、跟他們說一聲辛苦了。剛剛我在平台上搜尋「憂鬱症」,顯示的其中一個個人資訊名叫「憂鬱症戰勝了我」,多麼令人心碎啊⋯⋯ 精神病的苦誰懂呢 我的醫生都不太跟我說明我的病況,所以有很多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記錄了作者在面對憂鬱症症狀時所做的各種嘗試和調整,並提供建議如何與憂鬱症共存。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他/她自身憂鬱症的經歷和探討憂鬱症症狀的主題。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憂鬱症的個人故事分享,包含了病症起因與症狀的描述、憂鬱與憂鬱症的區別,並提供了網站與社團資源。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憂鬱症常常被形容為心理感冒了,有時候卻也痛苦到想要傷害自己!所以要怎麼評估自己是不是需要幫忙呢?
※內文許多譬喻,請勿誤會。 最近憂鬱症發作,我不想談發作的原因,因為一談是很長的篇幅,在這篇文章我想跟大家說一些我內心的想法。 我有病識感,所以我知道我怎麼了,但是我脫離不了那個深淵,我只想休息...我的心已經好累好累,無奈我還是得上班工作賺錢,因為我還要還債、生活;在這有限的空間時間裡
Thumbnail
亞斯伯格症特質在職場上可能帶來的優勢。較低的社交需求可能導致高效率和生產力,直言不諱的溝通也有價值。這些特質還可能帶來創新解決方案和強烈的責任感。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作者自己的精神疾病種類,包括憂鬱症、焦慮症、反社會人格、選擇性緘默症、想殺人的人格等疾病。文章描述了作者對這些疾病的看診紀錄和自我察覺症狀的經歷。
Thumbnail
雖然被身心科醫生診斷為憂鬱症,但實際上我的病程裡時常會出現多樣化的症狀和情緒。今天想講的是,焦慮,是與憂鬱的低谷不同,另一種感受和症狀。而我的焦慮最終告訴我,原來他來自「我無法活在框架、我無法符合標準」的恐懼和不安。
Thumbnail
憂鬱症/躁鬱症的情緒起起伏伏,一下子心情好一下子又反常,身為患病之人,實在痛苦。無盡的累、疲乏總讓人不想做事、昏昏欲睡,這段無解的低落期,該怎麼解決呢?
Thumbnail
我常常用的社群軟體Threads上有很多有關憂鬱症、躁鬱症、焦慮症的人發布的文章,在我狀況好時,我真的好想抱抱他們、跟他們說一聲辛苦了。剛剛我在平台上搜尋「憂鬱症」,顯示的其中一個個人資訊名叫「憂鬱症戰勝了我」,多麼令人心碎啊⋯⋯ 精神病的苦誰懂呢 我的醫生都不太跟我說明我的病況,所以有很多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記錄了作者在面對憂鬱症症狀時所做的各種嘗試和調整,並提供建議如何與憂鬱症共存。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他/她自身憂鬱症的經歷和探討憂鬱症症狀的主題。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憂鬱症的個人故事分享,包含了病症起因與症狀的描述、憂鬱與憂鬱症的區別,並提供了網站與社團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