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此身,此城:讀韓麗珠《半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刊登於《幼獅文藝》2021年7月號
我選擇相信,死去的肉身和靈魂,埋在泥土深處,為城市提供著繼續運行的養分。這些年來,城市一直經歷著暴猛而頻繁的大死和小死。(p.433)
讀韓麗珠新作《半蝕》,心中浮現的是一片密林,痛苦與平靜並生。今日香港,H城,天空中散布著各種死亡的碎片,飄蕩如遊魂,最終落地,成林,包覆著整座城市,也有些會以空缺的形式繼續存在著。
小說家韓麗珠過去多以隔離與異化為母題,採取陌生化技法「虛構」H城,表現人們的壓抑,為了生存保持疏離是常態。而近年來自由的崩解,迫使港人更直接地思考城市命運,韓麗珠書寫遂轉向「當下」,那是從她眼中看出去的一塊香港碎片。2020年日記體散文《黑日》近距離凝視抗爭現場,寫黑洞般的恐懼,卻信光亮仍在。2021年新作《半蝕》延續這個體例,紀錄此時,此身,此城。
最初一篇是〈城影〉,威權迫近,照見城市的暗面。〈穴居時期〉寫瘟疫時期的家居日子,以內在能量孕育森林般的平靜。〈心裡有蛇〉、〈吃人的家〉和〈帶罪者〉寫人們的恨、傷痛與罪咎,從根本處受到背棄。一切收束於〈中陰生活〉,「中陰」是人死後到前往下一期生命前的中間存在狀態,貼近此刻香港,欲過渡到自由彼世,卻尚未完成的一種狀態。有什麼死去了,又有什麼將要新生,這是書名《半蝕》由來。
無所不在的執法者,是權威的具象。香港特區政府頒布禁蒙面法,警方卻被允許以黑布蒙臉,揮舞著警棍,對手無寸鐵的人投擲胡椒霧和催淚彈。在新冠病毒流行之前,香港即已處在「非常」狀態:在流血的街道,警方射爆抗爭者的眼球、跨坐在人們脆弱的頸椎上、執法者趁虛強暴與輪姦、製造無辜者自殺假象……,當生命自由受到剝奪,每個人都帶著相似的傷痕與負罪感。離開,或者留下?成為隱隱作痛的問題。
安全感的匱乏,注定了「家」成為核心意象。韓麗珠作品多次談及家族血緣相連的束縛,《半蝕》則自言,自己是很早就決定離家的人,自此「家」一直以空缺的形式存在她體內。這個隱喻是如今的H城。許多人離開了,而沒有離開的人也成了意義上的離家者,要在不斷離開的過程中,想像家的樣子。書中巫言般喃喃追溯祖母與母親的話,彷彿從靈魂深處,承繼她們對此地的執念。曾經想逃離「家」,如今因為想念,以及看清人與人命運相連的本質,決心不離開。詛咒也是愛。
如何不只有「恨」,是為這本傷痛之書的基調。這亦是香港人面對暴力時的自問。或許是為了喚醒、不忘記安全無虞的感受,在秩序遭瘟疫中斷了的穴居時期,韓麗珠在一個安靜空間裡,想念著點點溫暖的日常:母親的烹煮、中藥和瑜珈、白果貓與動物們……,筆調暖而軟,靜好,不受攪擾的呼吸節奏,自成一片原始森林。傷害多巨大,溫柔竟有多麼巨大。世界崩頹時,她以自身為一顆行星固定轉速下思考,書寫,重建生活秩序。
那麼,延續韓麗珠長期以來對H城的探討,《半蝕》所揭示的此刻,如何連繫到未來?
沒有人會相信,這是個可以自主的城市,因為它一直沒有根莖,只是依附在更巨大的權力之上。然而,這個城市真正的主幹,其實是反覆的消逝和變形──在虛無中創造。當它遭遇前所未有的打壓和攻擊,就意味著人們漸漸看到自主的雛形。(p.435)
離開,或者留下。愛,與恨。生,以及死。H城是矛盾的,卻在疼痛之中強烈地感受到存在──正是此時,人們與土地前所未有地緊密。「當下」的意義顯現:《黑日》寫2019年反送中抗爭時,即有意識地組織、穿插2014年雨傘運動,時空交映,威權幽靈從未遠去,且有封存當下,與時間相抗的意味;《半蝕》更進一步揭示此時/此身/此城命運相連,互為因果的狀態。面對所有的大死、小死,以及新生,處理傷痛,即為正視歷史,那是最貼近個人的真實,而非包納在更巨大的群體(國族)聲音之中。《半蝕》給出信念:直面脆弱,凝視發燙的傷口,此時,此身,此城,不在他方。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3會員
43內容數
一點教學觀點和寫作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生於斯長於斯,這裡如何熔爛,再多破損,也是我家,是我的出生地。曾經被稱為福地的香港,如今很多東西都沒有了,但是作為香港人,我仍為這地方感到自豪,不管這地方日後如何,如何變遷,永遠也是我的家,是我最愛的地方之一。
Thumbnail
人類在左岸,妖怪在右岸。 「而我們是橋樑陰影下被遺棄的孩子。」
Thumbnail
一個介乎於前現代及現代的香港、介乎於難民社會與經濟起飛的香港、介乎於人情與制度之間的香港、介乎於手工與科技之中的香港──而這個香港,相對於電影說要呈現的八〇年代,更像是六〇年代末、七〇年代初的香港。這裡的香港,蘊含着主創團隊藉城寨四子於電影結尾時說出的不變價值。
Thumbnail
戴眼鏡的長輩說:「香港是個扭曲的城市,你們年輕的,多出去世界走走,看看世界的人,有着怎樣的生活方式。」 被插滿刺的海膽說:「到某個地方,開啟所有雷達,貪婪地吸收周遭的一切。」 多啦B夢說:「這是一個人人都有隨意門的年代。」
Thumbnail
故事對往日的回想和對「彼處」的期盼,不僅是對過去的追憶,更是對未來可能的展望和探索。在路的盡頭,周未難對「此處」、「那處」與「彼處」的反思和體悟,成為了他尋找自我、理解生命意義的關鍵。
那個新聞我也覺得很可怕,之前香港也試過兩名少女在商場被砍死,好慘,但斬人的人是當下瘋了失去理智,兩邊都是慘的。一想到一些無辜的市民無端端遭遇這些不幸,我就會覺得是前世因果,嘗試去理解事件為何會發生。宗教其實也是思緒的出口。 你有沒有想過突然遇上交通意外,或被人斬死,你剩下的是什麼。 我現在如果死
Thumbnail
人為的地界可以在頃刻之間就敲定,但一方水土就如同生於其中的一方人一樣,人不能一夜之間從嬰兒變成大人,香港社會的建立、權力的衝突、文化的形成、思想的傳承,過程就更漫長,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了解香港人的由來,我們就必須用自己的視角去看香港如何成為香港。
Thumbnail
我一直都喜歡讀胡晴舫的散文,因為她的選題、角度和想法總能引起我這個城市人強烈共鳴和深入反思,而這一本散文集令我尤其感觸。 前半部是作者分享過去在各地生活期間的人與事,思考當地獨特的人文風情。我向來好奇他人對香港的想法,結果不失所望,從她筆下看香港確實奇特有趣。
有個熱愛香港文化的馬來西亞朋友問我:「現在的香港,是否真的有很多人離開?」 我不假思索的應道:「沒錯,大家都感覺到這裡的一切已不是從前的那模樣。即使尚未改變的,也能預見將會在某個未知的時候被摧毀。反正繼續留在這裡也沒有什麼意思了,還不如離開。」 我帶點疑惑地裝作沒看到她聽這話時黯然低頭的
Thumbnail
本文作者通過主觀個人觀察,預測了香港的可能變化情況。文章指出,短期內雖不會有大變化,但洗牌已經開始。作者認為,香港人將會經歷身份認同、生計維持和社會壓力等多重變化,並針對不同類型的香港人做出了一些主觀預測。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生於斯長於斯,這裡如何熔爛,再多破損,也是我家,是我的出生地。曾經被稱為福地的香港,如今很多東西都沒有了,但是作為香港人,我仍為這地方感到自豪,不管這地方日後如何,如何變遷,永遠也是我的家,是我最愛的地方之一。
Thumbnail
人類在左岸,妖怪在右岸。 「而我們是橋樑陰影下被遺棄的孩子。」
Thumbnail
一個介乎於前現代及現代的香港、介乎於難民社會與經濟起飛的香港、介乎於人情與制度之間的香港、介乎於手工與科技之中的香港──而這個香港,相對於電影說要呈現的八〇年代,更像是六〇年代末、七〇年代初的香港。這裡的香港,蘊含着主創團隊藉城寨四子於電影結尾時說出的不變價值。
Thumbnail
戴眼鏡的長輩說:「香港是個扭曲的城市,你們年輕的,多出去世界走走,看看世界的人,有着怎樣的生活方式。」 被插滿刺的海膽說:「到某個地方,開啟所有雷達,貪婪地吸收周遭的一切。」 多啦B夢說:「這是一個人人都有隨意門的年代。」
Thumbnail
故事對往日的回想和對「彼處」的期盼,不僅是對過去的追憶,更是對未來可能的展望和探索。在路的盡頭,周未難對「此處」、「那處」與「彼處」的反思和體悟,成為了他尋找自我、理解生命意義的關鍵。
那個新聞我也覺得很可怕,之前香港也試過兩名少女在商場被砍死,好慘,但斬人的人是當下瘋了失去理智,兩邊都是慘的。一想到一些無辜的市民無端端遭遇這些不幸,我就會覺得是前世因果,嘗試去理解事件為何會發生。宗教其實也是思緒的出口。 你有沒有想過突然遇上交通意外,或被人斬死,你剩下的是什麼。 我現在如果死
Thumbnail
人為的地界可以在頃刻之間就敲定,但一方水土就如同生於其中的一方人一樣,人不能一夜之間從嬰兒變成大人,香港社會的建立、權力的衝突、文化的形成、思想的傳承,過程就更漫長,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了解香港人的由來,我們就必須用自己的視角去看香港如何成為香港。
Thumbnail
我一直都喜歡讀胡晴舫的散文,因為她的選題、角度和想法總能引起我這個城市人強烈共鳴和深入反思,而這一本散文集令我尤其感觸。 前半部是作者分享過去在各地生活期間的人與事,思考當地獨特的人文風情。我向來好奇他人對香港的想法,結果不失所望,從她筆下看香港確實奇特有趣。
有個熱愛香港文化的馬來西亞朋友問我:「現在的香港,是否真的有很多人離開?」 我不假思索的應道:「沒錯,大家都感覺到這裡的一切已不是從前的那模樣。即使尚未改變的,也能預見將會在某個未知的時候被摧毀。反正繼續留在這裡也沒有什麼意思了,還不如離開。」 我帶點疑惑地裝作沒看到她聽這話時黯然低頭的
Thumbnail
本文作者通過主觀個人觀察,預測了香港的可能變化情況。文章指出,短期內雖不會有大變化,但洗牌已經開始。作者認為,香港人將會經歷身份認同、生計維持和社會壓力等多重變化,並針對不同類型的香港人做出了一些主觀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