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中的禁忌是否有存在的必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2021/10/24 陳奕恩
有必要嗎,讓我想想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的人大多數都會不自覺說出不文雅的語言,但是,大家都沒有發現到一件很嚴重的事,那就是大家都在不經意間多多少少的觸犯到了語言禁忌。
而哪些東西算是語言禁忌呢?語言禁忌其實包括了很大一部分的溝通方式,他也不知不覺的發展成了很多不同種的形式,以各種形式呈現在人們的日常對話當中。而這些不同的語言禁忌有些成為了人們口中的俗語,有些成為人們不想提到的議題,也有一些成為了人們帶有敬意的話語。
舉個例子大家熟悉的很多種的不文雅的詞彙,而其中大家最常聽到也是最簡單的不文明的詞可能就是“幹”了,當然不只有單單只有髒話是屬於語言禁忌,語言禁忌還包括了人們不願意時常怪在嘴邊的事物,比方說“死亡”等等。然而,這些語言中的禁忌是否是真的必須要存在的嗎?
語言中的禁忌是否是一定要存在的嗎?我個人認為是需要存在的況且原因可能有很多種。而這些語言的禁忌之所以會出現,是因為在一些相較於現代比較不發達的時代,當時的人們可能對於某些事情的不了解以及不熟識而產生忌諱,甚至是因為對於一些迷信的事情而所演變成人們現在口中的“語言禁忌”。而之所以很大一部份的忌諱會演變成現代的語言禁忌,便是因為將這些忌諱放在現代的話,這些禁忌可能包含到傷害他人的語言,也有可能是和現代的社會所熟識的想法不同而產生偏見以及禁忌。
禁忌是否侷限人們的想法以及做法?
在古代,這些禁忌可能是人們在日常當中部會時常放在嘴上的話題,可是由於時代的變遷以及科技的發達,在當時後的一些禁忌已然被證實。於是,有些人們便會認為這些依然存在但是已被證實為不對的禁忌想法只是用來限制人們對事實的了解,並認為是不必要存在的。可是往另一個方向去想,假設沒有這些禁忌的存在,人們可能會因為對於某些不了解的事情做出相對更加不對的事情,於是這些語言禁忌便顯現出了他們有存在的必要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就像我們過去在談論厭女/辱女詞彙時談論過的,那些詞彙本身帶有的意涵乃至於惡意,不會因為脈絡不同而輕易地被消化掉。以最常見的所謂「只是發語詞」的三字或一字髒話來說,就算我們願意相信多數人在使用那些詞彙的時候並不是真的在表達「字面上的意思」,但問題就在於:它就是從字面上能夠讀出那些意思。
如果殺人者人恆殺之、欺人者人恆欺之、辱人者人恆辱之的話,這社會會不會愈來愈文明?我不清楚,但是我相信是可以少點事的! 有人說,我們的法律不應該是一種以牙還牙 以眼還眼、以血還血的心態!這樣太不文明了!那些殺人、辱人、欺人的文明嗎?為什麼不去說服那些人學會文明後,再來跟我們談文明?如果大家都是文明人
原來往往時時刻刻都逼迫、說服自己產出文本時不要陷入老生常談的陳腔濫調中
Thumbnail
「髒話」, 在現代功能好像蠻多元的?! ❦ 可以當"發話詞",有些人甚至一定要有這種發語詞,才能開始講得了話! ❦ 可以當"問候話",有些人就是這樣問候彼此,這是一種關懷的默契。 ❦ 可以當"霸氣"使用,因為表示你"敢"、"能"使用這些詞,所以顯得很有霸氣! ❦ 可以當"強調情緒"用語,畢
Thumbnail
 古人有「一言興邦,一言喪邦」的說法,雖然在現代這個眾聲喧嘩的時代,言語溝通的真誠與意義已被糟蹋得慘不忍睹,但是某些字辭,某些句子,還是不斷影響著人,感動著人。   畢竟人是依著辭彙來建構我們的認知,透過辭彙來探索我們的思想,因此,傳說當倉頡造字時,天下紅雨鬼夜哭,想來也是其來有自的。
Thumbnail
如今,我們日常所使用的大多數語言,中文、英文、日文......,這些稱為自然語,也就是並非任何人有意設計,而是隨著發展自然形成如今的樣貌。 以此來看,我這幾篇在數落一些語詞的用法,無疑是毫無意義的行為,是嗎?
Thumbnail
「離間語」:是用言語挑撥人與人之間的和睦關係。《勸發勝心經》云:「何處有諍及戲論,遠離百由旬為佳,何處若有諸煩惱,頃刻亦莫留住此。」現今大多數的人都是信口雌黃、搬弄是非,為了一己之私,四處搜集八卦,東家長、西家短,在家人之間、鄰里內,甚至是在寺廟等清淨處...
Thumbnail
有些習慣,正因為是習慣,所以也不知道有甚麼問題。 因著理解每個人的家庭背景不同,生活方式與習慣也不同,相處久了,似乎會形成一種默契,一種你不說但對方也能懂得的那種默契,或說心有靈犀,有時正因此而失去一些讓自己練習的機會──道謝與道歉。 在不一致中生存 曾經聽過吳念真導演在訴說他們那個年
Thumbnail
近年來,現代台灣社會隨著科技進步、全球化發展,文化的多元性不斷呈現。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人開始思考,在現代社會,是否還有必要學習古老的文言文?這個問題涉及到文化傳承、語文修養以及個人發展等多個層面,值得深入探討。
我不想訴說太多的廢言腐語、眾所皆知的陳腔濫調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就像我們過去在談論厭女/辱女詞彙時談論過的,那些詞彙本身帶有的意涵乃至於惡意,不會因為脈絡不同而輕易地被消化掉。以最常見的所謂「只是發語詞」的三字或一字髒話來說,就算我們願意相信多數人在使用那些詞彙的時候並不是真的在表達「字面上的意思」,但問題就在於:它就是從字面上能夠讀出那些意思。
如果殺人者人恆殺之、欺人者人恆欺之、辱人者人恆辱之的話,這社會會不會愈來愈文明?我不清楚,但是我相信是可以少點事的! 有人說,我們的法律不應該是一種以牙還牙 以眼還眼、以血還血的心態!這樣太不文明了!那些殺人、辱人、欺人的文明嗎?為什麼不去說服那些人學會文明後,再來跟我們談文明?如果大家都是文明人
原來往往時時刻刻都逼迫、說服自己產出文本時不要陷入老生常談的陳腔濫調中
Thumbnail
「髒話」, 在現代功能好像蠻多元的?! ❦ 可以當"發話詞",有些人甚至一定要有這種發語詞,才能開始講得了話! ❦ 可以當"問候話",有些人就是這樣問候彼此,這是一種關懷的默契。 ❦ 可以當"霸氣"使用,因為表示你"敢"、"能"使用這些詞,所以顯得很有霸氣! ❦ 可以當"強調情緒"用語,畢
Thumbnail
 古人有「一言興邦,一言喪邦」的說法,雖然在現代這個眾聲喧嘩的時代,言語溝通的真誠與意義已被糟蹋得慘不忍睹,但是某些字辭,某些句子,還是不斷影響著人,感動著人。   畢竟人是依著辭彙來建構我們的認知,透過辭彙來探索我們的思想,因此,傳說當倉頡造字時,天下紅雨鬼夜哭,想來也是其來有自的。
Thumbnail
如今,我們日常所使用的大多數語言,中文、英文、日文......,這些稱為自然語,也就是並非任何人有意設計,而是隨著發展自然形成如今的樣貌。 以此來看,我這幾篇在數落一些語詞的用法,無疑是毫無意義的行為,是嗎?
Thumbnail
「離間語」:是用言語挑撥人與人之間的和睦關係。《勸發勝心經》云:「何處有諍及戲論,遠離百由旬為佳,何處若有諸煩惱,頃刻亦莫留住此。」現今大多數的人都是信口雌黃、搬弄是非,為了一己之私,四處搜集八卦,東家長、西家短,在家人之間、鄰里內,甚至是在寺廟等清淨處...
Thumbnail
有些習慣,正因為是習慣,所以也不知道有甚麼問題。 因著理解每個人的家庭背景不同,生活方式與習慣也不同,相處久了,似乎會形成一種默契,一種你不說但對方也能懂得的那種默契,或說心有靈犀,有時正因此而失去一些讓自己練習的機會──道謝與道歉。 在不一致中生存 曾經聽過吳念真導演在訴說他們那個年
Thumbnail
近年來,現代台灣社會隨著科技進步、全球化發展,文化的多元性不斷呈現。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人開始思考,在現代社會,是否還有必要學習古老的文言文?這個問題涉及到文化傳承、語文修養以及個人發展等多個層面,值得深入探討。
我不想訴說太多的廢言腐語、眾所皆知的陳腔濫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