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失敗日:關注孩子的「心理起跑點」】

2021/11/03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 為甚麼人們會害怕失敗?
  • 愈怕失敗通常愈容易失敗?
  • 自信不足是失敗的主要原因?
  • 如何不怕失敗地突破自己的恐懼?
  • 面對一己恐懼如何成就幸福的人生?
針對「安全感」與「自信心」這兩項影響孩子「心理起跑點」的關鍵,與大埔浸信會公立學校合辦了一個結合「幸福」與「失敗」元素的小一親子日:「幸福失敗日:幸福銀行」。
是次活動目的是讓父母及子女共同學習,把焦點從「贏在起跑點」,轉為關注「心理起跑點」,在「失敗」中學習「幸福」,以「幸福」來面對「失敗」,從小培育學生的「成長思維」及「幸福思維」,增強其「心理韌性」,成為「幸福」與「優秀」並重的未來人才。
===

一、「失敗」與「幸福」有甚麼關係?

生命教育機構Why Not Education總監林秋霞老師為是次活動的主持
致力在本港推動「挫折教育」、「失敗教育」的生命教育機構Why Not Education總監林秋霞老師表示,每年10月其中一天為「國際失敗日」,正好善用此月跟孩子探索「失敗」中的「幸福」意義。
與此同時,校方參考了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OECD) 頒佈的「2030學習羅盤」(OECD Learning Compass 2030),這個指南為未來教育提供了學習框架,提出教育最終目的是培養孩子成為「幸福」的人:
「我們期盼在活動中帶出『失敗中有幸福,幸福能帶來成功』這個信息。」
學生在禮堂作「幸福失敗」的體驗後,在班主任的帶領下,到課室進行「幸福存『摺』」體驗活動

參與的小一班主任及支援老師,這樣解讀「失敗」與「幸福」的關係:

  1. 失敗中有幸福
  2. 不怕失敗的人,較容易獲得幸福
  3. 幸福讓我們更容易接受失敗
  4. 要經過失敗,才會知道甚麼是幸福
  5. 即使失敗,也能感受到幸福
  6. 失敗與幸福是共存的
  7. 失敗後要懂得如何站起來
  8. 幸福是有能力幫助他人
  9. 幸福與否,視乎如何轉化思維
  10. 讓孩子從小發現想要的幸福
===

二、為甚麼要培育孩子的「心理起跑點」?

學校認為從小培養孩子的「成長思維」及「幸福思維」,藉以建立他們的「心理韌性」
當社會在高舉「贏在起跑點」時,大埔浸信會公立學校卻提倡關注「心理起跑點」。著名臨床心理師陳品皓認為,人生像是參與一場馬拉松,追求的是孩子「願意一直跑」,而非單單的一開始就跑贏。
林秋霞老師說,
「對我們而言,教育最重要任務不是要『贏在起跑點』,而是關注學生的『心理起跑點』。
擁有強大『心理韌性』的孩子,將會是有自信、有熱情、有耐挫力、有復原力,並能在逆境中感受幸福的孩子。
要達至這樣的目標,先要讓孩子從父母及師長身上感受到『安全感』,再給予不同機會讓孩子建立『自信心』。」
===

三、失敗中有幸福,幸福能帶來成功?

蔡碧蕊校長致力在校推動生命教育及幸福思維
蔡碧蕊校長認為,擁有「幸福思維」的人,往往較容易達至個人目標:
「我們看到世界各地有很多成功人士,他們背後跌倒過無數次。很多人只看見他們成功,卻沒有看見他們失敗。一個快樂的人,通常是一個容易成功的人,因為當他心中有快樂的因子,做每件事都會充滿幹勁,能夠全情投入,這樣的人每每都能做到自己想做的事。」
幸福的人通常將問題視為挑戰,而非威脅,大大減輕個人壓力,甚至能把壓力轉化成動力;幸福的人通常也較健康,有良好的身心靈狀態面對挑戰;幸福的人通常積極樂觀,在人際交往中通常較受歡迎,較容易獲得一些升遷機會。故此,正正因為幸福的人通常有以上特質,因而較易獲得成功及成就。
吳滿堂副校長說,學校今年其中一個核心發展項目是培養學生的「成長思維」:
「這種思維關係到我們如何看待一些事情。當孩子遇到挫折,感到失意洩氣時,可能會無力前行,久而久之會很怕困難,很怕失敗。若我們從小便教導他們這種思維,鼓勵他們把遇到的挫折和困難當作經歷,可以讓自己進步,可以讓自己學得更多,這樣他們將不會因為挫折和困難而卻步,限制個人的成長。」
===

四、「幸福銀行」與「幸福」有甚麼關係?

學校在「幸福銀行」的支票銀碼欄上,運用了「無限」(Infinity) 這個符號,以帶出「幸福無限」的重點
  1. 「幸福」存摺:現代人多用電子理財工具,但這是銀行最初的理財工具;正如我們要感受幸福,往往需要「還原基本步」,找回最初的幸福由來
  2. 「幸福」利息:銀行利息需要日復一日,點滴累積:積少成多、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正如幸福一樣,需要覺察及收集日常生活中的小美好
  3. 「幸福」年期:銀行儲蓄需要定下年期;而幸福卻沒有限期,幸福是「無限」的,不受時、地、人所限,隨時都可以經歷及感受幸福
孩子高舉自己在課室製作的「幸福存摺」,希望父母看到自己努力及用心的成果
這所銀行的「BANK」正是發現「幸福」的方法:
  • B eginning (源頭:幸福的源頭在哪裡?)
  • A ppreciation (感激:感受幸福時會感激誰?)
  • N ever forget (銘記:如何記著所有幸福的點滴?)
  • K indness (仁愛:怎樣善待自己及他人共享幸福?)
學校度身為家長及小一學生,設計了多項在禮堂和在課室進行的「幸福失敗」體驗,讓參與者在經歷「失敗」時,學習從中尋獲「幸福」點滴;與此同時學習把「幸福」如同銀行儲蓄般點滴累積,成為面對「失敗」時能轉化的養分及力量。
===

五、良好的親子互動,如何帶動彼此的成長?

家長在活動期間被不同的體驗活動及主題信息所觸動,紛紛落淚,場面感人
家長們的成長,讓蔡碧蕊校長感動不已。
「家長一開始時是有點被動的,但隨著活動進行,期間獲得的感動,他們在尾聲環節『幸福全接觸』時變得相當主動。這個環節是家長與孩子一起分享他們的『幸福存摺』。主持請想跟孩子一起互動的家長舉手,現場很多孩子向父母投以鼓勵的目光,父母在子女的鼓勵以及在願意自我挑戰下,紛紛舉手,反應非常熱烈!接著他們一起真情告白,深深擁抱,讓其他家長及老師們也感動得很!」
學生及家長們踴躍參與各項「幸福失敗」體驗活動
讓吳滿堂副校長最難忘的是親子間的互動。
「當家長站出來分享時,孩子們主動走過去牽著他們的手。這種親子關係讓我重新發現,原來一些大家覺得難以啟齒,難以表達的事情,不要害怕,要放膽嘗試,藉由一些互相表白心聲,互相陪伴的活動,親子關係就會從中慢慢建立起來,變得更好。」
===
六、盡了力的「失敗」,為何不可以「幸福」?
小一學生主動勇敢地在同儕及父母面前,分享對「幸福」及「失敗」的看法
「失敗」在人生路上無可避免,即便盡力過後也可能會「失敗」。在反思檢討不足前,已經值得給自己肯定,並且不妨在其中發掘一些「幸福」的點滴,例如發現順境時不曾留意的窩心鼓勵、一個更堅強的自己、仍然有再次挑戰自己的機會等。
成語『百折不撓』其實很動人的,可以剛強,可以柔軟,可以復原。學習『失敗』比學習『成功』重要:願意嘗試、不怕失敗、失敗後站起來,起來後更堅壯;過程中學習接納自己、理解自己、欣賞自己,這才是真正強大的『心理韌性』。
我們不知道這些人會不會贏在起跑線上,但他們在人生轉折點、失意點時,內心定會比一般人強大,能一次又一次地站起來。未來巨變,充滿挑戰的世界,正正需要這樣的人才。
如果能教出這樣的孩子,我們的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
===

結語

活動過後,最深刻的體會是:

要孩子幸福,家長要先幸福。

不怕「失敗」就是「幸福」。

以「幸福」的力量來面對「失敗」。

共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閱讀:活動詳情、學生表現、家長回饋、老師回饋

1. 【親子教育】小學首辦「幸福失敗日」——關注孩子「心理起跑點」|《點解生命研究所》
2. 「幸福失敗日」親子體驗活動:失敗裡的幸福力量——大埔浸信會公立學校生命教育實踐
3. 小學「幸福失敗日」——孩子說:「原來我也能做得很好,我覺得自己很棒!」
===
同步在MeWe也可找到我們:

原文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