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是)獻給鰥寡孤獨者的11月11日
菲比第一次聽到11月11日,是在2015年兼課學校的教務處,當時趕著上課的我把飄在耳邊的訊息解讀為類似喜憨兒基金會推廣的慈善活動,(想像)捐助對象(可能)是街友或獨居老人。但因一心趕往教室,這個日期聽過後就直接現場飄散。
當我再一次聽進11月11日,大約又過了兩年,偶然聽見學生下課討論這個日期,並提及光棍一詞。當下,我就覺得自己此前誤會了,這個日期贊助的對象不是街友,而是年長的鰥寡孤獨者,是因應現時「孤獨死」議題,催生的大型慈善活動。
2017年,聽到學生熱情響應時,我感到非常羞愧,16歲的他們如此熱衷社會議題,年紀虛長兩倍有餘的我,卻毫無作為。頓時想起學生時期背過的《禮記.禮運大同篇》「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備受撼動的我回家晚餐後,立刻進入書房搜尋關鍵字「孤獨死」,看了幾篇報導以及日本紀錄片。
(無法確定當年看的,但內容類似以下影片)
為自己選一幅臨終的風景
從聽聞學生討論11月11日,啟發菲比開始關注「孤獨死」、「安養機構」、「安樂死」、「臨終照護」等議題,發現這些非常重要但卻被忽略的、刻意被隱匿的,實則彼此連動,並且是每個人終將面對的人生課題。人若不提前為退休後的自己做規劃,那麼將來就會成為一個麻煩別人的人。
為何使用「麻煩別人」一詞,是因為從小到大,阿公和我說過好多次他的人生志願。阿公說:「我這輩子最大的心願就是『不麻煩別人』,人一輩子只要做好他該負的責任,不麻煩別人就好。」做學生的,負起做學生的責任,自己的課業自己負責,不麻煩別人為你擔心;在工作的,做好自己的工作,認真努力不出錯,不麻煩別人為你善後;每個人顧好自己的身體,保持好健康,不麻煩別人照顧。假如每個人都能做到『不麻煩別人』,世界就會很不一樣。小時候無法理解聽阿公的箇中真諦,只能聽進我懂的那部分。但隨著年紀增長,越能理解這個論點的重要。並且,一年前的我,和現在的我對於『不麻煩別人』的理解也是完全不同層次的。
好好死
《好好死》討論人是否有權利決定生死。但在此之前,可能得先思考你是否已經想好面對自身疾病時,心理上與身理可接受的醫療究竟到何為止?你或你的家人期望透過多積極的醫療行為延續生命?在菲比身邊就曾聽聞有人到死都不知道自己得了什麼病,以及究竟是誰決定了那趟對他身心都難以承受的激烈醫療,以至親人都共負其果,如今一切已不可考(為了家庭和睦,可能也不方便細究),但無論如何凡走過必在每位家人心中留下些什麼,至少可以思考該如何面對下一次的死亡。
我很喜歡《時光髮廊》這部影片,以蘿米的視角來看她的處境──蘿米的父母離異,下課後得先到外婆的髮廊等媽媽下班,但片中一開始的照顧者,外婆,逐漸變成一名被照顧者,並且蘿米認為自己有能力成為外婆的照顧者,隨後帶著住進安養機構的外婆一路轉車回到了外婆位於北歐的故鄉(縱使這是一間美麗並且尊嚴對待安養者的所在,但人們還是期望行動自主)。外婆無法記住剛發生的事,卻對往事記憶深刻,但也因為這趟旅行,蘿米明白現在的自己無法成為外婆的照顧者。畢竟當一個人失去行為能力後,照顧者一個絕對不夠。
解放11月11日
回到這個讓我開始認真了解老、死議題的日期,11月11日。終於,2020年一次與其他人討論相關議題時,說出了這個啟發我的日期,然後被告知我徹底誤會了這個日期對更多人所代表的,更通俗的商業意義。但,就這四個1的組成,(以象形造字的邏輯看來)確實有可能發展成另一種不同層次的活動。
此外,我覺得1非常好,可惜不被華人文化喜愛,從紅包金額是雙數,白包是單數這點就可看見這種根深柢固的觀念,已無形地藏在我們的潛意識與慣行行為中。可是我們都忘了,每個生命的起點是一個人,離世時也大多是自己一個人離開(除非因天災或重大人為禍事身故)。過程中可能有朋友、伴侶相伴,但那些都只是途中同路人,「單身」才是人生常態,所以,千萬不要被沒有知識基礎的閒言閒語打擊自信,1很好,2也好,重點是要找到與自己相處的方法,那就是最好的人生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