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高中職生的建議】青年就業儲蓄帳戶三大癥結,蔡英文真讓青年儲蓄了嗎?

2021/11/14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圖/陳韻如攝
整理/王昱翔
「我們提供七千個工作機會,各個經過檢查、不是單純勞力付出……。」2017年一場青年論壇,總統蔡英文端出「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青儲),鼓勵高中職畢業生先工作再就學,盼改善青年未來迷惘問題。然三年過去,不僅各界罵聲不斷,去年蔡英文參選也撤下政見。究竟,為何立意良好的青儲,如今人人喊打?

高中職畢業後,你想做什麼呢?據2018年教育部統計,八成二的高中職生,畢業後選擇繼續讀大學。然而,近年行政院主計處調查卻發現,竟有高達18.83%的大專院校畢業生,認為大學所學非所用、讀錯系。且大專以上畢業生的失業率,還超過高中職畢業生。

為改善青年未來迷惘、讀錯系窘境,2017年蔡英文推出青儲,結合教育部與勞動部資源,期望打破高中職生過往「畢業即升學」路徑,讓青年提早探索人生走向。參加計畫的青年,畢業後會先由政府協助媒合職缺或出國機會,兩、三年計畫結束後,還可領取數十萬元津貼。

當時,政府為此政策,編列高達72億元預算、預計每年招攬5000位青年參加。然而,前兩年人數都不及800人、達成率不到兩成,第三年才稍有起色,成長至1521人。對此,臺灣青年民主協會創辦人林彥廷相當不滿,「這是蔡英文第一屆最重要的青年政策之一,但執行上沒有扣回政策目的、貿然上路。」

從數字看,青儲有多慘?2018年,教育部發現政策成效與預期落差甚大,默默將招攬人數下修至1500人。同年,青儲預算也從72億元,硬生生被砍到剩22.06億元,當時民進黨甚至在立法院握有過半席次,顯見自家立委都不挺。以下根據專家看法,歸納三大癥結:

癥結一、推廣差、誘因弱,教育現場未落地
整理/王昱翔
常跑校園的林彥廷指出,青儲前兩年缺乏宣傳,不少高中根本見不到海報文宣、說明會,政府和家長溝通也「零進度」。他還記得,當時在各高中演講上談青儲,台下幾乎無人知道;即便聽聞過,也常因家長反對而不願參加。

「其實這個政策還違反利害群體關係。」技職3.0創辦人黃偉翔不諱言,不少高中職考量升學榜單,也不支持青儲帳戶。好比一位高中生原先能升學至名校,校方自然不希望他參與青儲。同時,青儲也牴觸家長期盼孩子趕緊畢業、讀好學校的觀念。林彥廷直言,「目前這種價值基本上沒法改變。」

儘管青儲祭出每月一萬元、三年36萬元津貼,讓參與青年的薪資遠高於業界平均,仍舊難讓學生埋單。黃偉翔觀察,少子化浪潮下,不少私立大專院校也積極灑幣搶人、推出上百萬獎學金。相形下,青儲的36萬元津貼誘因並不足。

對此,教育部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專辦聯絡人張小姐回應,前兩年確實因舊有升學觀念而推行不彰。但2018年起,教育部已增開種子教師培訓和說明會、加大宣傳力道,同時也強化學校輔導機制,持續調整政策。且該年,青儲媒合人數目標下修為1500人後,人數也順利達標。

癥結二、企業職缺不符預期,青年仍舊迷茫
整理/王昱翔
攤開2017至2018年數據,青儲分別開出上千個職缺,且強調皆符合「技術性、發展性、安全性、優於勞基法薪資、優良勞動條件」等五大要素。然而,政府未善盡的美意,卻也成為青儲最受詬病的闕漏。

首先,產業別過度集中。以2018年來說,光旅宿及餐飲業、製造業、批發及零售業等三類,就佔總職缺數近八成(6263/8030),其他卻有十類產業開缺不到百人。黃偉翔解釋,職缺分布正是就業市場縮影,然政策制定者不解實情,才造成期待落差。但他也強調,從事服務/製造業,其實有助學生社會化、培養職能,不應以刻板印象評優劣。

其次,大量勞力密集職缺。參與青儲的超商人資部主管黃文彰(化名)不諱言,「因學生產能較低,到門市不是做知識工作,而是基礎勞力。」林彥廷也無奈表示,高中生多半只有考試能力,企業自然沒意願開技術缺,「最後變成讓餐飲、旅遊學生,出來做多一萬津貼的工作。」

且在職缺未必理想的前提下,青儲生簽約還得綁兩、三年。林彥廷批評,「同樣工作做兩年,他能達成什麼興趣探索嗎?這完全與政策目標背離!」他建議,政府若想移植國外Gap Year概念,應參考國外青年由下而上、自主找機會的模式,而非政府由上而下開職缺、反限縮青年興趣和職涯。

癥結三、社會價值未跟上,青年面臨返校困境
今年九月,2017年度的青儲生正要重返大學。全職工作三年的他們,踏進校園已21歲,一面得捱受落後同儕的恐慌,一面擔憂久未讀書的自己。23歲、同為青年的林彥廷尤其有感,「我們從小被教育不要輸在起跑點,這種競爭心態一直存在台灣社會。」

然而,青儲只是為期5年的短效藥,無法治癒長期根植台灣的文化和升學體制,青儲生們終究得返回體制。黃偉翔也說,「青儲等於是在常規生態中,用外力把一些人的行為變形,但經費用完後,一切又會趨近常態。」

但,若放眼國外,年齡並非就業、就學的第一考量,尤其職業教育發達的德國,就業價值一點也不輸就學。「台灣很多人卻被綁死,18歲要讀大學、22歲要畢業,我覺得很可惜。」黃偉翔無奈說,台灣人對學校、生涯的想像太狹隘,但其實學校不過是人生多種選擇之一,這種文化成了青儲生的返校困境。

捨棄青儲,青年迷惘問題如何治?
目前,青儲預計執行至2022年、會在蔡英文任內告終,但未來是否可能續辦?黃偉翔表明「應該不會」。其一是,一旦政黨輪替,短期政策即可能腰斬;再者,短期、非制度性政策,難以撼動結構,延續也難見成效。若兩年後青儲真的告終,青年的迷惘、學非所用還有解藥嗎?

答案是有的。若從國內看,林彥廷建議可分高中、大學兩端改善迷惘。高中端,由於108課綱、考招制度改變,高中生需累積學習歷程檔案。他認為,若順利落實,學生會因為主動累積作品經歷、提早探索未來。大學端,目前少數學校開始推行不分系,亦有助學生入學後先探索再抉擇。「這些制度改變都比強迫你去工作有效果」林彥廷說。

若放眼國際,黃偉翔則提出德國「國家資歷架構」。以德國來說,不論工作、考證照、就學,只要政府認可的管道,學習成果皆可等價換算、作為同等資歷。好比,高職畢業生在工程領域任師傅數年、考取證照,即可具備大學文憑同等資歷。黃偉翔認為,正視學歷以外的資歷價值,有助打破台灣升學主義現況。

儘管台灣現行文化和制度如此,但專家卻一致認為職場、教育都在改變。104人力銀行人資長鍾文雄即指出,現在企業主反看好先就業後讀書的青年,因為他們比一般生更成熟、有經驗、熟諳人際。黃偉翔則表示,未來就業就學的界線將日益模糊,尤其學校教育難滿足新興職業需求,將促使更多學生在兩者間來回探索。

黃偉翔再次強調,「未來想學習,真的未必在學校。」若制度、法規及政策誘因建置好,將能帶動更多青年、企業、環境改變,不再是幾千人的限量短效藥。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58會員
91內容數
嗨,我是羊羽,一名財經文字工作者,主要關注投資、產業研究、自我成長。過去在財經雜誌任傳產記者三年,有許多拜訪產業的經驗與故事,後來轉入金融業工作,考取高業證照。擅長將複雜議題化繁為簡,期許成為投資與大眾間,說故事的人。工作之餘,寫下觀察研究備忘錄。連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