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不只串流平台,各領域的翻譯品質都在走下坡;原因也是類似的,就是錢給得不夠。
愈來愈多人離不開串流平台,因為上頭有十分多元的內容,特別是許多人愛看的美劇、韓劇、日劇與各國的精彩作品。
然而,如果你的外語程度比較好,往往就會發現不少影片的字幕翻譯,品質大有問題。要不是翻得不好,就是根本就翻錯。
翻譯的錯誤,不能全怪譯者
很多人會把翻譯的錯誤,直接怪罪到譯者身上;確實,寫出不對的翻譯,是譯者要負責沒錯。譯者可能程度不佳,或是並不具備翻譯該部作品所需的專業知識,所以才會出錯。
像是下圖的案例,顯然就是譯者不懂美軍作戰術語所致:
這是《搶救雷恩大兵》當中的一個畫面,士官長大喊 “Fire in the hole”,意思是炸彈要爆炸了;但不論是 DVD 版或 Netflix 的字幕,都翻成莫名其妙的「對準沙坑」。
但是,這並不能全怪在譯者身上;我認為業主沒有找到對的譯者來翻,又沒有找對人的來校對,才是這類錯誤層出不窮的真正原因。
至於業主為什麼沒有找到對的譯者?絕大多數不是真的找不到對的人,而是錢的問題。
只願意出香蕉皮預算,那就連猴子也找不到
最近在英國衛報上有篇文章,談的就是串流平台翻譯品質低落的問題,根本原因就是翻譯費用太低,要求的交件時間又太趕。
衛報這篇報導裡,把業主不肯出合理價格請翻譯的現象寫得相當清楚;雖然串流平台上有愈來愈多非英語的內容頗受歡迎(像是韓國的《魷魚遊戲》、西班牙的《紙房子》、法國的《亞森・羅蘋》等),對於字幕翻譯的需求愈來愈大,但譯者能夠拿到的翻譯費卻相當低。
衛報這篇報導的案例指出,譯者每翻譯一分鐘的影片內容,能拿到的翻譯費可以低到僅僅 1 美元;很多喜歡這行的專業譯者,都無法接受這樣的價碼。
願意用這種低價來接案的人,除了少數厲害翻譯因為心中有愛,含淚接案之外,我看到的情形,大多是專業能力有待提升,急著要賺錢,再低的工資都可以的那種譯者在搶這種案子。
大型平台要面對各個市場本地化的需求,工作非常繁雜,不太能全部自己做,因此通常會外包給翻譯社;但這就是問題之所在。翻譯社能從大型平台那邊拿到的預算可能原本就不高,再轉包下去後,能給譯者的工作費用,往往也是杯水車薪。
我自己看到的現象,在一些國際大型接案平台上(例如 Upwork),經常會有一些明顯是翻譯社發出來的翻譯案,有些是影片翻譯,有些是軟體介面或電商商品內容的翻譯,甚至是為機器翻譯的結果進行校對(等於是幫人訓練 AI 以取代人類);開出來的預算都低到不行,但還是有人搶著接。
有一陣子因為比較缺案源,我也接過一兩個這類案子;這種案子真的是做心酸的,除了單位稿費極低,要翻的東西很多很雜,有些東西得花不少時間去查資料才翻得出來之外,往往交件時間也押得很緊。兩三天內要翻完一萬多字,最後只拿到一點點錢,對譯者的財務和身心健康,都是種不折不扣的剝削。
(因此到後來我幾乎不接任何翻譯社發的案子,只接業主自己發的案;除了預算好很多外,最重要的原因,還是有問題時找得到窗口討論。畢竟是自己的案子,業主不會隨便擺爛;是翻譯社的話,通常找不到人問問題,自己有沒有看懂翻對,真的是天知道。)
我不是說我自己翻得多好多專業,但我很認真看待我的翻譯作品;如果像我這樣的譯者,很多人都因為預算太低而拒接這類層層轉包出來的案子的話,那大家看到的翻譯結果,到底是怎麼來的,似乎也就不言可喻了。
羊毛出在羊身上,解鈴仍需多給錢
這問題該怪翻譯社嗎?我想翻譯社也不願意如此。但如果業主給的預算就是香蕉等級,翻譯社就只能給譯者香蕉皮了;這樣當然就連猴子也不願意幫忙。
衛報這篇報導也引用了一位電影製作與翻譯系教授的計算,一般每部影視作品的收入,有 50% 以上來自必須上字幕的海外版本或身障版,但影視公司投入在字幕製作上的預算,卻低到只有 0.01% 到 0.1%。
這麼少的錢,再加上卡在中間的翻譯社也要抽一手,結果不只是有心做好翻譯的工作者無以為繼,非母語觀眾的權益也大大受損。
有人說,這個問題的解決,要靠用戶反應給串流平台(或是軟體公司、網站經營者等業主);但用戶要是有能力反應翻譯問題,他或許根本就不需要翻譯的幫忙了。
對於這種情形,我是很悲觀啦。身為譯者,只能自求多福,一方面努力翻出好作品,累積個人的能力、經驗和專業品牌形象,然後多燒點香,看看能不能提高遇到好業主的機會。至於那種傷身又傷心的爛案子,還是不接的好。
各位讀者或譯者,有什麼好辦法嗎?歡迎分享你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