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在英國牛津大學的博德利圖書館(Oxford’s Bodleian Library)裡,倫敦瑪麗王后學院的塔瑪拉·阿特金博士(Dr Tamara Atkin)正進行著16世紀時書籍回收在利用的研究,那個時代的牛皮紙和紙張非常珍貴,不需要的手抄搞及書籍常常會重複使用。然而,在一本1528年出版的書籍裡,她發現有個地方怪怪的,書的書背裡有著不完整的詩文,在細讀後阿特金博士訝異的發現這是以古法國英雄讚歌形式書寫的詩歌殘篇,詩裡讚頌著法蘭克王國中土魯斯郡第二任公爵蓋隆的威廉,紀念他征服薩拉森人統治下的奧蘭治城(city of Orange from the Saracens)並描繪了他與皇后歐拉布爾的婚姻。
學者一直認為這首源於系列英雄讚歌的詩是存在的,但始終沒有實際證據能證明這件事。而這部殘文雖然只有47行,但卻證明了這首學界以為已經遺失的詩歌是確實存在的。
整部英雄讚歌包含24首詩,描繪著威廉的一生。詩的背景是九世紀,當時的法蘭克王國正由路易一世(又稱虔誠者路易)統治著,阿特金博士表示這首詩普遍相信是在十二世紀創作的,而這殘篇是十三世紀來自英格蘭的抄寫作。
「當你在十六世紀的書中發現手抄本殘文,他們通常會是以拉丁文呈現,而且通常是有關神學或哲學,以現在的文學觀點來看可能並非是有趣的。」阿特金博士說,「但這些殘文不一樣,以法文寫作,文體是詩歌,而且其中伊索德的名字立刻吸引我的注意。我不是法國學者,這使我意識到必須對外尋求更多協助,從這刻起,事情便開始變得有趣了。」
《崔斯坦和伊索德》(英語:Tristan and Iseult)是12世紀時流傳的一個浪漫、悲劇故事。而阿特金博士在同一本書找到了詩人貝魯爾所寫詩篇《崔斯坦》的羊皮紙殘篇,這首十二世紀的詩歌是迄今所知最早的中世紀騎士故事之一,在此之前,唯一證明這首詩歌存在的是一副13世紀的不完整原稿,現被存放在法國國立圖書館裡,阿特金博士發現的殘篇帶有不同的深遠意義,它證明這詩歌比過往認知中還更廣為流傳。
Tristan and Isolde by Herbert Draper (1901)
傳說裡作為主角的崔斯坦是康瓦爾人,也是圓桌武士之一。當時康瓦爾因為被迫進貢的問題,正與愛爾蘭處於交戰狀態,康瓦爾的統治者馬克國王,其也是崔斯坦的叔父,在一次進攻愛爾蘭的戰役中,命令崔斯坦護送愛爾蘭公主伊索德回康瓦爾下嫁給自己。悲劇就發生在旅途中,伊索德因為屈辱而要求侍女取出毒酒要自殺,然而侍女卻誤取成春藥,讓伊索德與崔斯坦發生了關係,從而演繹出了一段分分合合的生死戀情。在叔父與愛人之間,崔斯坦幾經思量,被迫選擇了離開。
傳說裡有個小插曲,作為圓桌武士崔斯坦身負尋找聖杯的任務,然而在他發現了金碧輝煌、仙樂繚繞的聖杯城堡並伸手去觸摸聖杯時,卻被灼熱的光束反彈了回來,因為只有最聖潔的騎士才能得到聖杯,表示他被聖杯所拒絕。在崔斯坦遠走布列塔尼之後,不幸在一次戰鬥中身受重傷,不得已才再次向伊索德尋求幫助,因為美麗的伊索德是一位神奇的醫療師,她曾經治癒過崔斯坦的矛毒。雙方約定只要伊索德的船隻懸掛上白色的船帆就說明伊索德前來救他了,然而,病榻上的崔斯坦卻得到的是黑色船帆的誤傳。絕望之下,崔斯坦撒手西去。伊索德聞訊趕來,肝腸寸斷,心痛不已,拔劍自盡隨情人而去,而最後馬克國王將崔斯坦與伊索德葬在了一起。
阿特金博士找來布里斯托、愛丁堡以及英屬哥倫比亞的學者們,一同研究這得來不易的古文本,「我知道這是素材很珍貴,」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法國文本專家馬提森是團隊的一員,他負責鑑定《崔斯坦》的羊皮紙殘篇,「這殘篇在全文裡,是伊索德與她丈夫馬克國王談話的重要時刻,它不但擴張了我們對詩歌的認識,也貢獻新的視角,讓我們理解《崔斯坦》詩篇如何傳遍歐洲。」
愛丁堡的專家班奈特則說此前從來沒有實體證據證明,關於蓋隆的威廉詩篇是確實存在的,「從其他英雄讚歌的詩篇裡,我們的確能知道奧蘭治城的吉雍(威廉後來被賜予的名號,意思是竭力保衛奧蘭治城者)的確有段時間在他新征服的城市(奧蘭治城)裡因被包圍而受苦著。新發現的殘篇為這個英雄的傳記詩篇填補了很大的鴻溝。」
這個團隊將持續研究這些殘篇是何時及在何處被抄寫的,又為何會被黏於1528年出版的書籍裡。「原稿的價值取決於所記載的文字,只是一旦原稿遭到破壞或被視為廢棄物,文字就沒有任何意義了。這樣文本的價值就只剩其材質,也就是羊皮紙,如此一來,這些原稿就有可能作為補強其他書籍的材料。這批記載詩文的羊皮紙有可能就是這種下場,因為上面的文字被視為落伍且不合時宜而回收再利用。」阿特金博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