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原生"這個詞,你會想到什麼呢?
你覺得原生和創作的關聯是什麼呢?
也許你以為我原生聊的是個體,但其實能帶出一個群體的故事呢?
我在看綜藝節目時,裡面的老師回答原生和創作的關係,他說:「創作的真誠,它肯定是從身邊或者他體驗到的,最直接的反應做出來的。」
:「如果可以,你自己有能力把這些東西變成能量、轉換成作品,是所有藝術家開啟創作大門的第一把鑰匙。一個作者的成長經歷,主導著他的作品風格,你是誰、你從哪裡來,是第一步思考。」
今天聊聊我的原生。
最近確實很多事,上禮拜去探望我爸。他有重組家庭,因此我並不太常去見他。
我有兩個同父異母的弟弟,跟我相差十幾歲,現在都國小。我很喜歡和孩子相處,陪伴他們時,我就會全心全意地不碰手機,陪他們做他們想做的事。我很喜歡孩子們純粹的表達,喜歡你,做什麼事就都會想找你一起,情緒也很直接,和他們相處,會讓我感到療癒和放鬆,因為我可以做最自在的自己。
但我這次發現,他們的笑容已經不見,愁眉苦臉。觀察了一下,發現爸爸對他們說的話都是否定及負面的詞「你那麼笨,怎麼跟我比?」、「你們都口不擇言、無動於衷,很自私。」甚至批判自己的伴侶。我當下並沒有強烈的反應,只是聆聽及觀察孩子們的反應,趁著買晚餐和大弟弟獨處時,我開始詢問他
:你覺得爸爸是怎麼樣的人呢?
不知道
:你覺得媽媽和弟弟呢?
不知道
:你覺得姊姊呢?
不知道
:那我看你的頭像是用鬼滅之刃的水柱,你還有沒有喜歡什麼動畫人物?
不知道
:有沒有什麼禮物你收到會很開心呢?
不知道
:爸爸罵你的時候你有什麼感受嗎?
沒有
:那你會怕被罵嗎?
不會
大概就是這種麻木不仁的一問一答,問了半小時。
聽著我爸指責的每個壞人,他罵遍了所有人。但他罵的每個人,在我眼裡都是無比溫柔的人。他指責無動於衷、口不擇言的小的弟弟,找我一起玩球,球飛到草叢,他看到我遲疑,就會飛奔過來問我「怎麼了?」然後直接把球撿給我。陪他們玩躲避球,我說好,但請溫柔一點,於是當我在內場,他給我的每顆球都是用拋的,只有在兩兄弟互砸的時候會認真打哥哥(?
他讀幼兒園時,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找姊姊,看到我還躺著,他就安安靜靜地躺在我旁邊。聽到他還在打哈欠,我用被子蓋住他,想讓他再睡一下,旁邊沒有一點動靜,我看了一下他是不是有睡著?才發現他從頭到尾都安安靜靜地在看我睡覺。這麼溫柔的孩子,卻被他形容成壞人,甚至直接叫他壞人。
他的每個解讀都是負面的。回家後,我寫了信給阿姨,謝謝她的溫柔、善解人意,也向她道歉,對不起,我爸是不懂愛自己更不懂愛別人的人,無視了她的付出,我先代替我爸說聲「對不起,謝謝您。」
阿姨回我:「沒想到這些話是從他疏於照顧的女兒口中說的...」能感受到被理解,她也向我說了一些心裡話。
我的原生,除了在疏於照顧中成長,語言暴力、情緒勒索種種,都伴隨我。
語言暴力,說出口的人自己會忘記,但被傷害的人卻深深記住。縱使我知道他說的不是真的,但我兒時他拋出一句「妳媽不要妳了」,就算知道不是事實,對我的影響卻深遠。後來他把我送去親戚家,我的內心世界崩塌,不僅我媽不要我了,我爸也不要。那種不被愛、感受不到愛的感覺,讓我也無視了當時我姊對我的愛。
人沒有辦法給予別人自己沒有的東西。
前天和阿姨提起我對弟弟的心理狀況擔憂時,阿姨告訴我,弟弟前幾天才哭訴,他們對於爸爸對待他們的方式的不滿,甚至說想自殺。我以前也是這樣。像<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那樣,我爸給孩子的感覺,像是要滿足他的虛榮一樣。每天的關心問候都是「讀書了沒?」「考試準備得怎樣?」,如果考差了,他就會情緒失控,開車時槌打方向盤。在他的疏於照顧下,早午晚餐只跟他一起吃晚餐一餐,如果他忘了,我就是隔天晚餐才進食。不會餓、沒有太多的情緒,也不想有太多的交流。
這是我第一次正式原生的問題,也是第一次下定決心和我爸談。
知道我弟已經跟我踏上和我過去相似的心境,我沒有想責怪的意思,只是問了我爸一句:「您最近有沒有因為什麼事而感受到被愛或被關懷呢?」
『無』
想到之前看《靈療.奇蹟.光行者》,有個案例是一個女孩從小受到父親家暴,她父親過世後一直在女孩身邊想請求她的諒解。她知道自己必須釋放她被壓抑的怒氣,但她不確定自己是不是想原諒她的父親。女孩的祖父出現,並讓諮詢師傳話:「『我』才是需要妳原諒的人。我毒打妳父親,我把他變成一個像我一樣憤怒的人。他把怒氣全發洩在妳身上是我的錯。」最後女孩原諒祂們,也與自己和解,大家都解脫了。
「您覺得自己和阿公阿嬤的關係如何?」
他一開始想逃避問題,找理由說著改天再回我。
「我要知道你在心裏的傷與苦痛是什麼?為什麼感受不到被愛或被關懷呢?」
『我有這樣講嗎?質疑的口氣很不適當,精神好一點的時候再跟妳談』
「身邊都是愛自己和自己愛的人,為什麼會感覺不到愛呢?女兒回去看您,您也感覺不到愛與關懷,為什麼?如果您覺得同住一家,身邊的人卻都失去笑容沒關係,大家都不快樂也沒關係,那麼我們就不用談了。我不是質疑,是在嘗試同理,應該怎麼問才叫口氣適當呢?」
「後來我很少回去,因為我在讓自己恢復童年創傷,也上過身心靈課程,覺得應該和您聊聊,因為您的兒子有狀況,才覺得不該只是忍讓著,也該讓您正視問題。」
『父母對子女的關懷,是從很多小細節包含了,比如說上次被妳弟氣到睡不著,早上還是到市場買他想吃的東西,但他有感受到嗎?妳的童年創傷是我造成的嗎?妳曾經仔細想過老爸為妳的付出嗎?有些事不想跟妳講太多,弟弟們的問題妳好像也歸咎於我,現在我的狀況也需要關懷,好像全部都是我的錯,冷言冷語的,這是我要這樣的嗎?』
『我自認比大多數人孝順,自從阿公阿嬤走後,回想起來覺得遠遠不夠他們對子女的付出,平常無時無刻的付出,或許沒有很多有深刻體會,為人父母後這些事才點滴於心頭,只是當妳有深刻體會時,已是親不在,那種椎心之痛,或許要等你有兒女後才會有感受』
「所以呢?您要的關懷是什麼?為什麼感受不到愛與關懷?」
「生兒育女,飲食供給不是天經地義嗎?愛是一種能自然流動的狀態,請問那個家誰感受到了呢?」
「我如果沒想過您的付出,現在根本不會跟您有這對話。」
「也請您不要無視別人的付出。」
「他們是您的兒子,我可以說他們未來的好壞與我無關。但不直面問題,問題就一直存在。情緒處理、語言的力量,沒有一個是不需要重視的。」
買食物給孩子,在經濟條件許可的範圍內,不是生兒育女本來就應該做的事嗎?不然算是虐童吧?生了又不給孩子吃。所以買食物給孩子就自我感動了嗎?
我從一開始的問句,當時的心情是充滿愛與關懷的,我願意聆聽。但一個心中沒有愛、冷漠的人,感受到的卻都是不適當的質疑、冷言冷語。童年創傷確實有他的責任啊,到底哪個父母會覺得對自己的孩子說伴侶壞話、告訴孩子「你媽不要你了」是恰當的?
和我聊細節,您的愛究竟在細節裡,還是夕陽裡?將落?
孩子選了自己想看的youtube在看,您在旁邊嫌「又不好看,換別的啦!」「叫你換你聽不懂是不是,換好笑的啦!」
孩子不是傻子,您給予什麼,就會收到什麼回饋。
不溝通、不傾聽,到底誰能感受到愛呢?
細節。自己的孩子內心封閉了,當他想分享喜悅時,是把臉轉向我對著我笑。
他的不安、恐懼、卑微,您一個都沒看見,只急著貼上壞標籤。為什麼叫不動?為什麼不寫作業?為什麼不聽話?為什麼不受控?每一個指令都是希望別人按照你的想法去做,不允許別人有其他建議,這樣教出來的孩子會怎樣?你真的瞭解孩子在想什麼?他喜歡什麼嗎?他未來想成為怎樣的人呢?
每個人都能包容他生病,但我姊也曾經是病人,她就能讓我深刻地知道,她生前生後都是真的愛我的,她也不擅長表達,但她的愛真的在細節裡。她雖然記性不好,但會用盡辦法記得我喜歡的,甚至我隨口一說想要的,她都會放在心上。我追星,她就試著了解我喜歡的東西,跟我一起追星。
父母對子女的愛在細節裡,但孩子要是被重視、被需要、可參與。
他以前常常說「妳老爸會害妳嗎?」會阿,怎麼不會?你認為好的,不是適合我的,就像我對南瓜過敏,你卻拿著南瓜告訴我這很營養叫我多吃點,你認為的好,對我而言帶毒呢?
我敢說自己絕對不會感受到他說的椎心之痛,因為我對他沒有遺憾。再和他相處的期間,我已經盡力做好自己能做到的一切。他否定了我對他的付出,但不代表我沒有付出過。我的生日,他沒有一次是有跟我說生日快樂的。但他的生日我都沒缺席,而且是記兩個,一個他真實生日,一個身分證上的生日。他還曾經說「有點感動,以為只有阿嬤記得我真實的生日」。在阿公告別式,知道站久他會腿可能會沒力,我走到他前面讓他扶。他說「妳怎麼知道妳老爸需要扶一下」。只記得自己對別人付出,卻不記得別人對他的愛與關懷,甚至無視別人的付出,這樣的環境到底能帶給孩子什麼?
比起把自己的期待加諸在孩子身上,我更在乎如何陪孩子走出他想走的路,未來的路有多少是你根本無法想像的?以前那年代能想到現在有職業是youtuber嗎?路是走出來的,不是光想就能開出一條路。不然愚公移山是靠幻想就能移嗎?
關懷很簡單,光是情緒穩定就是恩惠了。再多給孩子笑容與擁抱,動一張嘴溫和的問一句「今天過得如何?有沒有發生什麼有趣的事呀?」孩子就能感受到。
推卸責任、迴避問題,並不能改善關係。
喔對不起,如果有看官看到這裡,說聲謝謝你。
破壞很容易,修復卻要花費更多的精力
請善待身邊的孩子吧
我的原生確實,也是一種悲劇。
我很幸運,能讓悲劇成為我現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