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2017結尾:我在庇護就業的困境

2017/12/09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今年是我在庇護工場服務滿四年的時刻

此時,應該是我要歡欣鼓舞的一刻
可惜的是今年底,是一個讓人失去鬥志的總結
因為我們庇護工場的收案不足額~缺額7位



今年送來的身障個案,能力大多差了一大截
本來信心滿滿,要以轉銜為前提招收需要被服務的身障個案
但可能由於今年的個案特質剛好沒有落在30%-70%的能力區間
即便我們已經下修入場標準降至20%左右,還是無法將個案收滿

事實上,在評估一位身心障礙者有沒有辦法進入庇護工場前
我們除了評估能力以外,就業動機、人格特質、家長配合度等
都是我們相當重視的因素,因為整個大環境資源有限,對於用人我們是分外謹慎

在一個與政府單位開會的重要場合
訪視委員盯著入場員額的落差、提醒著我「助人服務的初衷」
委員建議,這些庇護員工只要可以把生活、工作、自己照顧好
「轉銜」的優先順序需要往後挪動

另一方面,在事業單位的營運壓力下,沒個案就表示產能不足
因此,「個案的產能有多少」的優先順序也被往前挪動了
也或許是,在極為忙碌的就業服務工作現場中,大家都覺得個案只要乖乖地就好
轉銜潛力、態度、家庭支持度等等,並不是那麼的重要...

面臨到的兼顧「營運」和「服務」的兩難

看著政府網站清楚說明,庇護工場的目標之一是協助個案轉銜到競爭性就業環境
每年的評鑑和輔導訪視都聚焦在「轉銜」這項指標上

而如今,這些重要的宗旨和目標,也可以被妥協和改變
那麼,庇護工場又和一般的安置型機構有甚麼不同呢?
一間收滿六位沒有轉銜潛力個案的庇護工場,做不出產能、也無法轉銜
營運勢必漸漸走不下去(因產能不足),後頭許多有潛力的個案也沒有機會進來
因為位子都被占滿了,而這些經評估無轉銜潛力的個案,可能一輩子也出不去
直到這間庇護工場在無法營運下去的情況下關閉為止,真的很不想看到這種結局

我仍然想要表達以及重申:
庇護工場是「提供完整訓練的地方,讓庇護員工在裡面逐步成長,轉至外部就業」
它扮演的是一個重要的職前訓練場域,而安置、適性發展,不會是我所要努力的方向
讓身障就業服務能永續發展,才是我真正想要努力的方向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70會員
131內容數
我是職務再設計專員。職務再設計是政府為了協助身心障礙者、中高齡或特殊的對象能夠更好的融入及適應職場而推動的一項重要的政策。前面提到的這些對象,只要在找工作、或是正在就業的過程中,遇到任何工作適應上的困難而可能透過輔具、改善工作流程、或是改善工作環境...等方式來克服的時候,就是屬於我能服務的範疇。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