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不語的阿偉

2018/05/0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緣起

本篇文章,我將以心理重建專業人員的角度,分享我曾經服務過的個案,而這次要介紹的個案,叫做「阿偉」(化名)。


記得第一次到阿偉家時,環境優美的小社區、打掃得幾乎一塵不染的家裡,阿偉的媽媽熱情的端出水果,爸爸則是不疾不徐的手沖咖啡招呼著我,這是讓我記憶猶新的、對這個家的第一印象。


由於進到家裡都沒見到阿偉,讓我感到有些疑惑

「阿偉人呢?」
「阿偉在樓上休息,我們先來聊聊好了」

於是,媽媽和氣的先開了場並接著開始描述阿偉的狀況

「阿偉他是一個很乖的孩子,就不知道為什麼,在念國中時的某一天下課回來,就迷路了,然後,接下來開始,每天的作息就變得很混亂」
「阿偉就是被媽媽太寵了,才會搞得現在這樣什麼都不會」
「哪有!阿偉從生病開始,你對他的照顧是什麼?」

就這樣,我從阿偉爸媽的你一言我一語爭論中,慢慢較深入的了解阿偉的家庭狀況和氣氛

幾年前,阿偉被診斷為極重度情感性精神疾病。從晤談過程中我發現到,媽媽不停地闡述阿偉在還沒發病之前的狀況,以及發病後尚未惡化前的狀況,像是:美術科繪畫、打工、騎單車、騎機車等等,然而,現在已經退化到幾乎什麼都不會了...。

阿偉的家庭

【媽媽】
外表總是看起來很緊張的樣子,每次到阿偉家,媽媽總是緊抓著我不放,不停地訴說她這些年來照顧阿偉的辛苦。非常希望心理重建人員願意、可以跟阿偉當朋友,讓阿偉有個朋友可以聊聊天。

【爸爸】
一直覺得阿偉的症狀,都是因為媽媽太過溺愛而導致。即便阿偉的症狀已經十分明顯,仍然無法接受他「生病了」的事實。

整體而言,爸媽都覺得阿偉只是「暫時」在生氣,而這表露在外「生氣」症狀就是,不尿尿、不說話、生活完全無法自理等精神症狀。

幾次與阿偉的互動

阿偉從來沒有講過一句話,總是以點頭、搖頭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並且時常有定格不動的狀況發生。此外,其實在與互動的過程中,大多時候阿偉沒有任何回應,即便我使盡力氣的手舞足蹈、講話講得口沫橫飛,常常他表現出來的是茫然,或是無任何表情。舉凡我從阿偉喜歡的籃球、喜歡的畫畫、喜歡的麥當勞公仔玩偶等題材切入,都沒辦法引起他的興趣。
我所提供的服務

其實一、二次下來,我就發現自己能提供的協助真的很有限,阿偉的狀況非常很嚴重,因此我將服務的方向由以下兩個角度切入:

1.給予主要照顧者(媽媽)心理支持
2.建立案家及案主按時服藥的必要性及觀念
結果

由於發現阿偉並未按時服藥,導致精神症狀愈來愈明顯,心理重建人員真的無法提供有效的服務,於是我主動申請結案,並建議應回歸醫療體系的介入。

其實,當家庭成員中,若有人罹患了罕見疾病或重大傷病,對整個家庭來說都是很大的打擊與挑戰。當家人得知疾病的診斷後,隨之而來的是一連串的壓力與調適的歷程:庫伯勒‧羅絲(E.Kübler-Ross)的「悲傷五階段」理論:「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

在阿偉的故事中,雖然阿偉已經生病將近五年的時間,但父母卻還是停留在討價還價的階段,為了讓阿偉趕快好起來,不停靠著中藥、神明等外力期待阿偉能發生改變,但卻忘了持續配合用藥的重要性。精神疾病其實就像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一樣,是需要長期服藥來控制的,貿然中斷停藥不但容易造成復發,而且每次復發後都會加重症狀,使得治療的難度越來越大。

以上,是我在2016年曾服務過的個案,雖然後來結案,已無從得知阿偉後續的狀況,但希望在這幾次的互動下來,能為阿偉及爸媽在障礙接受及用藥觀念上,建立正確的觀念,也衷心的祝福他們一家人一切都好。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70會員
    127內容數
    我是職務再設計專員。職務再設計是政府為了協助身心障礙者、中高齡或特殊的對象能夠更好的融入及適應職場而推動的一項重要的政策。前面提到的這些對象,只要在找工作、或是正在就業的過程中,遇到任何工作適應上的困難而可能透過輔具、改善工作流程、或是改善工作環境...等方式來克服的時候,就是屬於我能服務的範疇。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