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預告、給選項、給提醒,那些教養專家建議的招數全部都有做,但小孩還不是照樣崩潰

給預告、給選項、給提醒,那些教養專家建議的招數全部都有做,但小孩還不是照樣崩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都和小女兒妹妹說好再過多久要出門,安排的行程也都是孩子很期待想參與的,不過出門的時間到了,妹妹卻說她不想出門,你很尊重他,和她確定,不出門就和媽媽一起待在家裡,就在你以為通通都說好了,你帶著哥哥出門的那一刻:

妹妹崩潰了!

她說她不要你出去,她說她不要跟媽媽在家,她說她也不要一起出門,但是她大哭大鬧,根本沒有人可以出門。

raw-image

你家有沒有遇過這種狀況?

明明都說好了!

預告有做、選項有給、充分提醒、尊重選擇,你覺得你把所有正向教養、那些專家教養建議的招數全部都好好地做到了,結果,根本一點意義也沒有,因為家裡的小孩還是崩潰了!


讓你心更累的是:你完全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你也完全不知道還可以再做什麼來避免這種事情發生。

於是你想說:妹妹根本不知道「不要」是什麼意思,她就只是想說這個詞,來吸引我的注意力,因為她知道說這個詞我會有反應,所以即使她還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她就是要這樣說。

不然還有什麼可能?!


其實我知道大概就只有一種可能,就是妹妹她『後悔』了。

你和妹妹預告、給予選項、提醒、和尊重選擇後,當她看著你要和哥哥出門的那霎那間,她對於她剛才所做的選擇後悔了。

但因為她知道她和你有討論過,她也好想要一致地做到她當初的決定,但是她就是真的後悔了,於是她對於自己做錯決定感到不安、挫折、懊惱,這些的一切感受,就讓妹妹的情緒爆棚了。

她沒有不知道她說「不要」的意思,她在被情緒淹沒的情況下,的確感覺到自己做的任何決定都不好,所以她一直說著不要。

我知道你覺得很傻眼!我知道你覺得自己已經做這麼多了,竟然還可以出這一招:後悔!

說好就是說好了啊!

你覺得挫折、你覺得疲倦、你覺得無言以對,你感覺孩子的每一個不合作都是針對你。

我了解你當下也很想要躺下來大哭大鬧一場。我想拍拍你,告訴你,妹妹不是在對你崩潰。

妹妹的崩潰點很有可能在於她不能接受自己的不講理!

這是妹妹個人的戰爭。

曾端真老師說:

『要相信孩子比我們預期的講理太多。』

妹妹的後悔和崩潰並不是在告訴你,說那些預告、給予選項、提醒、和尊重選擇都沒有意義,反而更是因為你有做這些,妹妹更有機會學習,好好思考、好好做決定的重要性!

孩子不是我們,我們經過了無數社會化的機會和練習。而妹妹就正在用這次機會,練習體驗後悔,練習未來做比較不會後悔的決定,

如果你能看見這是妹妹的掙扎,如果你能看見這是妹妹的困境,跟你無關,更不是在針對你,你一定可以用一顆溫柔的心,去陪伴他度過那一場屬於他自己的情緒風暴。

因為你看到你的孩子跟你一樣,有時候會對自己做的決定懊惱不已,而那些你自己的懊惱時刻,你也會希望有個人,好好地陪伴著你。

而你陪她面對自己原來這麼脆弱的時光,都會成為她長大成為更好的自己。

面對妹妹崩潰的情況,我會用 RIE 教我的『只說你看到的』的方式,據實陳述你真的很確定的現況:「我看到妳現在心情很差,妳在說不要。」

即使我有一個『後悔』的猜測,即使我的猜測具經驗 99.99%是對的,但這終究是我的猜測,是猜測就可能和當事人所想的不同,妹妹已經情緒爆棚了,她需要的是被接納以及被理解,如果我這時候說出和她感受不同的想法,她或許情緒會多,所以我只說我真正確實看到的,以及只用她說出來的話『積極言語同理』。

另外,我想我們應該都有遇過這種情況:「自己真正的狀態被說中、但是不願意承認」,通常是因為我們還沒準備好面對,這種時刻,別人再怎麼說,我們也只會一直與對方出現拉距戰。

我們現在在做的是在陪伴妹妹的情緒,讓她感覺到 :她是被愛的 、她是被理解的,因此我們記著我們的目的,這是「愛的連結」的時刻,理性不是這個時刻的重點。

就像媽媽失控變成吼媽一樣:

每個失控媽媽底下,都有一個氣餒媽媽的原型;每個失控孩子底下,都有一個氣餒孩子的原型。

當我們自己失控的時候,我們渴望的是被愛的感覺、被肯定的感覺、被包容的感覺。

孩子也是一樣。

在妹妹情緒非常高亢的時候, 我也不會問他:「要我安慰妳嗎?要我抱嗎?」 這些通常我會等她情緒平復下來的時候才問, 因為很激動的時候理性腦 罷工了, 等情緒緩和, 理性腦才有機會出場想想自己的需求, 所以在激動高點, 我只對孩子做事實上的報導同理。 當下就說出我看到狀態, 然後安靜陪她, 有需要、像是她又很激動的時候, 我才會再説一次: 「我看到妳很不開心」 大概就這樣直到她情緒緩和後, 再問她需要我做什麼嗎?


這時候還有另一個支線,就是:當下要不要出門?  

如果哥哥很想出門,或是你很需要出門(例如是有約人、或是要去上課等等的情況)。

那你就好好的,平靜地和妹妹說:「我看到妳很不開心,不過現在我必須帶哥哥出去了,不然就會遲到,媽媽/爸爸/阿公/阿姨 陪你。我們XX(說明時間)會回家。」

你的出門不是對妹妹的懲罰,這只是必須要做的事情,用正常的口氣和妹妹說明,然後你和哥哥的行程,妹妹會理解這就只是一個事實。

這和你決定要讓妹妹學到教訓,就堅持一定要帶著哥哥要出門,傳遞給孩子的非語言訊息 是完全不一樣的!

孩子會接收到你同理他情緒的善意,因為妹妹接收到都是善意、是同理,即使妹妹看著你們就這樣出門了,情緒再更崩潰一點,但這都還是她與她自己的戰爭。

她在有你們的陪伴之下,練習接納自己的選擇,練習接納自己的後悔,以及接納她自己的情緒。

我的經驗是孩子的情緒在被完全接納後,孩子不會無限延長她的情緒,通常是因為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情緒被指責、被討厭 後,因為他們已經在 「我沒有辦法處理現在的狀況所以我情緒爆炸」的情境下了,更是無法再接收更多評價性的回饋,就會堆疊出更高更多的情緒走不下來。  

這不只是一個媽的經驗,也是陪著學生從一年級到三年級的感想。

至於,到底要不要再出門?可以看看妹妹情緒過後,妹妹想做什麼?有一個很大的可能,就是情緒過了,待在家其實也可以了,釋放情緒之後,妹妹就能夠和自己的選擇和好。

如果妹妹還想出門,也要看家庭時間安排是否可以出去走走,或是就只能留在家裡,這就得看情況了啊!

孩子的情緒會過去的,而需要花多久時間練習,每個孩子不同,不過如果在情緒爆炸時,一直經驗周遭友善陪伴的孩子,會愈來愈能夠與自己的情緒共處,也就會愈來愈縮短、甚至降緩情緒爆炸的頻率。

我們一起加油,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做得很好,而孩子的起伏,都是孩子與孩子自己的戰爭

最後,無論你們的家庭是否需要寶寶睡眠顧問的協助,都祝福你們,今晚、一家好睏。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多多分享,也給我拍拍手的鼓勵唷!



avatar-img
寶寶睡眠顧問糖果家好好睡的沙龍
68會員
230內容數
專修安全依附關係的國際認證嬰幼兒睡眠顧問。在嬰幼兒睡眠專業裡,結合Mary Main安全依附關係系統,安全圈教養,與美國RIE嬰幼兒教育理念,以親子間彼此尊重出發,協助家長,建立嬰幼兒良好睡眠習慣、穩定日常作息,讓孩子好好睡,全家一夜好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不論是像磚塊一樣厚的新生兒父母手冊,還是語嫣簡單明瞭的睡眠時數建議(三歲以下嬰幼兒的日夜睡眠時間建議),家長都在看完之後、無奈表示:根本做不到建議的睡眠總時數啊! 長期觀察下來,我發現真正做不到的原因是:晚睡。 不論白天整體睡眠時數和次數顧得多麽完好,如果夜間睡眠時數不夠,
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的最大迷思,就是:「誇獎孩子」會讓孩子增加自信。  但你知道,其實研究證實,『誇獎』並不會幫助孩子增加自信,反而會讓孩子不敢冒險、對自己更沒信心嗎?!  研究指出,在測驗結束後,對著孩子說出:「你好棒,你好厲害,你好聰明。」誇獎後,孩子的確是喜歡而且享受這樣的誇獎的,但是...
當媽媽之後,我很確定自己想要成為一個不打罵、不威脅恐嚇的媽媽, 但這年頭誰不是呢? 沒有一個家長是立志要成為一個打罵小孩,恐嚇威脅小孩的家長,那到底為什麼最後會破功,往一個自己也不希望的方向走了呢?  我覺得是: 媽媽給自己的期許太高, 這個社會給媽媽的期許也太高。  好像當了媽媽,就要成為一個
新生兒都會有的莫羅氏反射,也就是揮手的神經反射。這是一個非常健康的揮手動作,可以避免寶寶自己睡得太沉、錯過用餐時間、造成血糖過低。 不過,因為這是神經反射動作,並不會依照寶寶應該要睡眠的時間長度去規劃,有時候,才剛睡一下下,寶寶手一揮,就把自己嚇醒了! 
今天要來回答大家在臉書上敲碗的新生兒睡眠問題:『朋友家寶寶兩個月就睡過夜,我該怎麼做才能像他一樣?』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請各位先去問一下這些強者朋友,他們的睡過夜,是指寶寶在夜間連續睡幾個小時呢? 仿間有各式不同的睡過夜定義,有的說只要寶寶連續夜間睡眠達到五小時就是睡過,也有的說...
例如:跳跳糖不希望我出門時,他說:「要把我關起來!」跳跳糖不想去上學的路上,他說:「要把學校都砍掉!」 我們的教養不打不罵、也不威脅恐嚇,親子之間從來沒有這樣和他說話過,這些話又是從哪裡學來的,該怎麼導正他呢?
不論是像磚塊一樣厚的新生兒父母手冊,還是語嫣簡單明瞭的睡眠時數建議(三歲以下嬰幼兒的日夜睡眠時間建議),家長都在看完之後、無奈表示:根本做不到建議的睡眠總時數啊! 長期觀察下來,我發現真正做不到的原因是:晚睡。 不論白天整體睡眠時數和次數顧得多麽完好,如果夜間睡眠時數不夠,
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的最大迷思,就是:「誇獎孩子」會讓孩子增加自信。  但你知道,其實研究證實,『誇獎』並不會幫助孩子增加自信,反而會讓孩子不敢冒險、對自己更沒信心嗎?!  研究指出,在測驗結束後,對著孩子說出:「你好棒,你好厲害,你好聰明。」誇獎後,孩子的確是喜歡而且享受這樣的誇獎的,但是...
當媽媽之後,我很確定自己想要成為一個不打罵、不威脅恐嚇的媽媽, 但這年頭誰不是呢? 沒有一個家長是立志要成為一個打罵小孩,恐嚇威脅小孩的家長,那到底為什麼最後會破功,往一個自己也不希望的方向走了呢?  我覺得是: 媽媽給自己的期許太高, 這個社會給媽媽的期許也太高。  好像當了媽媽,就要成為一個
新生兒都會有的莫羅氏反射,也就是揮手的神經反射。這是一個非常健康的揮手動作,可以避免寶寶自己睡得太沉、錯過用餐時間、造成血糖過低。 不過,因為這是神經反射動作,並不會依照寶寶應該要睡眠的時間長度去規劃,有時候,才剛睡一下下,寶寶手一揮,就把自己嚇醒了! 
今天要來回答大家在臉書上敲碗的新生兒睡眠問題:『朋友家寶寶兩個月就睡過夜,我該怎麼做才能像他一樣?』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請各位先去問一下這些強者朋友,他們的睡過夜,是指寶寶在夜間連續睡幾個小時呢? 仿間有各式不同的睡過夜定義,有的說只要寶寶連續夜間睡眠達到五小時就是睡過,也有的說...
例如:跳跳糖不希望我出門時,他說:「要把我關起來!」跳跳糖不想去上學的路上,他說:「要把學校都砍掉!」 我們的教養不打不罵、也不威脅恐嚇,親子之間從來沒有這樣和他說話過,這些話又是從哪裡學來的,該怎麼導正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