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教養(12.8)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2017年11月23日<大紀元>刊出一篇名為《美國交換生到中國人家裡住了7天 讓這家人震驚了6次》的文章,內容是作者的女兒就讀的學校與美國的一所中學互相交換學生, 結果有一名美國學生住到他家,這名美國學生的表現讓作者感到震驚。這些震驚包括:她會道謝,並稱讚作者做菜好吃;會主動想幫忙做家事;已經去過三十幾個國家;有地球永續觀念,不吃魚翅;曾經和幾個年齡相近的孩子被父母送到荒郊野外七天,在沒水,沒食物,沒床,沒帳篷,自己設法生存;遊戲時先找利益最大者,再玩想玩且好玩的;作者之所以震驚乃因自己的女兒沒有做過家事,沒有幫過家裡,作者本身還在上班,但卻必須操勞所有家務,兒女除了讀書之外,就是等吃等喝…比較之下,讓她震驚之餘也反省自己的教養方式。
從文中可以看出美國女生的家境不錯,家裡有直升機,游泳池等,應算是菁英階級吧?然而,並未雇請他人協助家務,而是由家中諸人分工,各司其職。在教養上重視人際互動(道謝,稱讚),及為人設想的能力(協助家務),父母為了增廣其見聞,才中學就已去過多個國家,與時務不脫節(知道魚翅的慘慰),培養獨立生活能力(放逐荒郊),綜觀全局等等。作者本身的家境應該也不差,否則不會承攬接待外賓任務,但其教養則顯然有問題,與諸多中國家長類似(台灣也不例外),除了讀書外,不讓孩子做家事,孩子只需把書讀好,其他一切自有家長處理…這樣子教出來的孩子似乎沒有自我生活的能力,不會為人設想,基本的應對進退可能都有問題;再者也怕兒女吃苦受苦,很少鼓勵兒女出外旅行…而且很少鼓勵兒女接觸書本之外的知識或訊息…
這幾天一直在看<虎媽>,美國女孩展現的是西方菁英的教養;虎媽則是移民菁英為不墜門風所要求的教養,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堅持做到最好,面對失敗的勇氣,不接受碰到失敗就放棄,就氣餒,結果一樣非常成功。
魏永康則是另一個故事,母親幫她做了一切,只要求他把書讀好,結果他除了讀書外,其他的都不會,有母親照料時還好,母親一離開,連生活自理的能力都沒有。只是值得注意的是他母親在他幼年時的教育方式,卡爾。威特的教育方式極為類似。及早教孩子認字,背詩,因此其認知能力獲得長足的發展與進步,兩歲已認得千字以上;可惜的是,除讀書外,其他的能力都顯不足。而卡爾。威特則成為天才教育的典範。
我們把它合起來,也許可做為兒童教育的參考,首先,應該及早教子女認字背詩,以發展其認知能力;引發兒童對各方面學科的興趣(請看卡爾。威特的相關資料);培養孩童應對進退能力;設法增廣其見聞;要求其承擔家務;培養一項運動及音樂的技能;培養堅持的毅力;訓練面對困難和失敗的勇氣。細節呢?有了這些大的方針,細節部份則可視狀況彈性處理。
社會變化快速且複雜,資訊快速且豐富的時代,教養孩童比起以往更讓人無所適從,學校所提供的知識已遠遠不足以應付未來所需,家庭如何透過自己獨特的功能,協助子弟取得未來社會所需的技能和觀念,似是今日父母所面對的重大課題。從菁英育子方式,以及顯有奇效的及早培養認知能力中,或許我們可以從其中獲得一些啟發。
曾經看過一篇報導,現代父母相信美式的尊重和同理,結果呢?幼童就讓孩子自己挑選想吃的食物,例如不想吃飯沒關係,那就選你所喜歡的炸雞吧?不想喝開水,沒關係,那就選想喝的可樂吧,以為這就是所謂的尊重;在孩子還沒有長大到能知曉是非對錯之時,讓孩子自選其實是在殘害孩童,是在放棄或逃避家長應有的責任。什麼東西較營養,幼童有能力分辨嗎?良好習慣的養成,良好觀念的塑造,家長完全不需費心盡力嗎?教養沒有絕對的最好的方法,要適才適性,這話不錯,但該管的還是要管,該教的還是要教,而不是用一個藉口,然後一切諉之於斯。看看東西方的菁英是如何教養的吧?
Dr.Phoebe(2020) :《虎媽的戰歌》出版 9 年再掀論戰:「教育到底怎麼做才對?」一個「虎寶」的告白。2021.12.8摘取自 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3724?rec=i2i&from_id=14200&index=1
大紀元(2017) :美國交換生到中國人家裡住了7天 讓這家人震驚了6次。2021.12.8摘取自https://www.epochtimes.com/b5/17/11/22/n9883209.htm。
鄭思楠(2021):13歲跳級上頂尖大學!「東方神童」38歲驟逝…曾天才崩壞淪笑柄。 2021.12.8.摘取自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11118/2126325.htm#ixzz7ER0eSgM3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的隨思與雜想空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乃翁依舊管些兒,管山管水管竹   早上六點多載小兒去機場,準備赴異鄉工作,重新開始全新的人生。小兒取得博士學位後,博後研究了好幾年,期間亦曾多次尋找國內的大學教職,然而,據他說,投了履歷就聽到內定的消息,讓他很不服氣,認為那些內定者的引用次數根本沒他多,有一個甚至只有5個引用次數也能上;
能夠第一,為何滿足於第二? 簡短比較當然不能成為定論,可是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應該是父母的職責之一,這兒的獨立自主首先當然是生活的獨立自主,甚次是觀念上的獨立自主,再來是經濟上的獨立自主。從孫永康的例子,可以看到生活的獨立自主是多麼的重要
可以第一,為何第二? 已經過了九年多了,可是人們似乎仍未忘記虎媽和她那兩個似乎受盡虐待的混血女兒,因而隔段時間就有人想了解一下她女兒的近況,有沒有像多數人所預期的:出現嚴重的心理疾病,與母親的關係疏離,甚至怨恨母親。 這一切都源自2011年
我是虎媽養大的,她的方法是成功的。lulu 兒女幼小,還不懂好壞優缺時,我們應該給予一定的要求和指導,培養其心志和觀念;但在他有能力做出選擇時,我們也應調整自己做法,給予適當的尊重和支持。太早給予孩子選擇的權利和機會,有時反而害了孩子;然而當孩子有了選擇的能力時,則應適度放權,讓孩子為自己負責。
不管是在家自學或者學校教育其實都是為了自己的小孩,觀看過多個視頻,感覺上,「在家自學」的家長對學校教育的優缺大概都很了解,之所以毅然採行在家自學,乃是相信如此做法對孩子更為有利,更為有效。而學校教育的家長則:要嗎對在家自學不很了解;又或者雖然了解但認為自己無能做到;又或者是從眾心態:大家都這樣,我最
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 看邵建的《二十世紀的兩個知識份子-胡適與魯迅》,心情沈重。 網路上有許多有關於這兩個知識份子的文章,或比較,或論述,或批判,或沈思,可說各抒己見,各有說法,只是都無法讓我心服。基本上,我個人認為:魯迅,破壞的能手,建設的侏儒,胡適反是。
乃翁依舊管些兒,管山管水管竹   早上六點多載小兒去機場,準備赴異鄉工作,重新開始全新的人生。小兒取得博士學位後,博後研究了好幾年,期間亦曾多次尋找國內的大學教職,然而,據他說,投了履歷就聽到內定的消息,讓他很不服氣,認為那些內定者的引用次數根本沒他多,有一個甚至只有5個引用次數也能上;
能夠第一,為何滿足於第二? 簡短比較當然不能成為定論,可是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應該是父母的職責之一,這兒的獨立自主首先當然是生活的獨立自主,甚次是觀念上的獨立自主,再來是經濟上的獨立自主。從孫永康的例子,可以看到生活的獨立自主是多麼的重要
可以第一,為何第二? 已經過了九年多了,可是人們似乎仍未忘記虎媽和她那兩個似乎受盡虐待的混血女兒,因而隔段時間就有人想了解一下她女兒的近況,有沒有像多數人所預期的:出現嚴重的心理疾病,與母親的關係疏離,甚至怨恨母親。 這一切都源自2011年
我是虎媽養大的,她的方法是成功的。lulu 兒女幼小,還不懂好壞優缺時,我們應該給予一定的要求和指導,培養其心志和觀念;但在他有能力做出選擇時,我們也應調整自己做法,給予適當的尊重和支持。太早給予孩子選擇的權利和機會,有時反而害了孩子;然而當孩子有了選擇的能力時,則應適度放權,讓孩子為自己負責。
不管是在家自學或者學校教育其實都是為了自己的小孩,觀看過多個視頻,感覺上,「在家自學」的家長對學校教育的優缺大概都很了解,之所以毅然採行在家自學,乃是相信如此做法對孩子更為有利,更為有效。而學校教育的家長則:要嗎對在家自學不很了解;又或者雖然了解但認為自己無能做到;又或者是從眾心態:大家都這樣,我最
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 看邵建的《二十世紀的兩個知識份子-胡適與魯迅》,心情沈重。 網路上有許多有關於這兩個知識份子的文章,或比較,或論述,或批判,或沈思,可說各抒己見,各有說法,只是都無法讓我心服。基本上,我個人認為:魯迅,破壞的能手,建設的侏儒,胡適反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慧根與「會跟」一樣重要﹗這裡的會跟,以跟到「實力者/非指權力者」解釋。 《孟母三遷》(希望是耳熟能詳的故事)裡,孟子的母親為了他,到處搬家—或許就是今日「文教區」是熱門的房地產熱點的起源?﹗目的就是希望他有優質健康的成長環境。剛開始這個故事只是讓我心存懷疑,真是如此嗎?畢竟我是個從小就和「問題
公子最近一個族人小孩出國去念書 她跟我說,她教育小孩 很重要一點就是要教他會感恩 我覺得這媽媽很棒   特別是現在的年輕人,太多人以自我我中心 完全忘了社會的運作 就是人跟人之間的互利互惠 或是我之前說的曾國藩的處世重點,利他   利他,你才會有所得 這就是中國人的智慧  
Thumbnail
一個傳記的故事,記錄了作者在豪門家庭中當家教的經歷。書中描述了在富人圈中,家長們注重孩子的教育,並為他們提供各種教育資源以為其爭取入讀常春藤聯盟。這種教育模式雖能提高孩子的學業成績,但也對其帶來巨大壓力。文章提出了關於教育與成功的思考,讓人深思。
Thumbnail
在美國社會學扛鼎著作《不平等的童年》後。針對台灣進行在地調整的研究《拚教養》在2019年問世,兩書與兩地有許多可以對照玩味之處。而父母的教養會決定孩子的未來嗎?無疑是肯定的。
Thumbnail
兄妹兩人周一到周日滿滿的學習行程,晚餐和學校功課都在車上完成,「日睡6小時」換能力超前是否值得引起各界看法不一。在丁宣智老師的觀點中,虎爸虎媽式教育被視為一種對孩子過度要求的教育方式,可能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Thumbnail
這本書敘寫簡媜、她老公及孩子三人出國的遊學誌,書中生動的描寫美國的自然景觀及鄉土民情,透過教育模式、生活風格、生命感觸來比較臺灣與美國之間的差異。也探討了老師給予孩子們的十二樣見面禮,以及作者回國時送給兒子的九個禮物,代表的道理與醒悟。最後描述了美國學校的教育方針、理念、態度和讀書風氣等。
Thumbnail
最近,「姨媽內力」美語補習班分享一位虎媽為子女設計的每日行程,遭到炎上。當然,如果孩子是超人,承受得起這種高壓訓練,我也無話可說。但身為教育工作者,不應該推崇並公開讚揚這種極端「可望而不可及」的學習方式,應該為學生和家長樹立一個「可望而可及」的目標。
Thumbnail
前幾天搭乘計程車的時候,司機跟我抱怨以前總是打罵孩子希望他們要好好讀書,否則以後長大就只能去當工人,結果現在小孩學有所成,全部都在美國定居生活,無法陪伴在自己身邊。我感受到一位母親既驕傲但又後悔的矛盾心情,也安慰她說小孩能有好的發展及安穩的家庭應該值得寬慰。 其實,很多父母總是沒有認知到養育小
Thumbnail
有些朋友跟我敲碗這個主題,想知道我家兩寶在美國的日常作息是怎麼樣,其實關於這題我總是覺得有點不知道該說什麼,因為對比起台灣的小一生或幼兒園生,兩寶真的平常沒有在幹嘛哈哈哈哈~ 不過我接下來還是會大略描述一下,供有在考慮讓孩子到美國上學的父母朋友們一點參考,看看這是不是有符合想像。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慧根與「會跟」一樣重要﹗這裡的會跟,以跟到「實力者/非指權力者」解釋。 《孟母三遷》(希望是耳熟能詳的故事)裡,孟子的母親為了他,到處搬家—或許就是今日「文教區」是熱門的房地產熱點的起源?﹗目的就是希望他有優質健康的成長環境。剛開始這個故事只是讓我心存懷疑,真是如此嗎?畢竟我是個從小就和「問題
公子最近一個族人小孩出國去念書 她跟我說,她教育小孩 很重要一點就是要教他會感恩 我覺得這媽媽很棒   特別是現在的年輕人,太多人以自我我中心 完全忘了社會的運作 就是人跟人之間的互利互惠 或是我之前說的曾國藩的處世重點,利他   利他,你才會有所得 這就是中國人的智慧  
Thumbnail
一個傳記的故事,記錄了作者在豪門家庭中當家教的經歷。書中描述了在富人圈中,家長們注重孩子的教育,並為他們提供各種教育資源以為其爭取入讀常春藤聯盟。這種教育模式雖能提高孩子的學業成績,但也對其帶來巨大壓力。文章提出了關於教育與成功的思考,讓人深思。
Thumbnail
在美國社會學扛鼎著作《不平等的童年》後。針對台灣進行在地調整的研究《拚教養》在2019年問世,兩書與兩地有許多可以對照玩味之處。而父母的教養會決定孩子的未來嗎?無疑是肯定的。
Thumbnail
兄妹兩人周一到周日滿滿的學習行程,晚餐和學校功課都在車上完成,「日睡6小時」換能力超前是否值得引起各界看法不一。在丁宣智老師的觀點中,虎爸虎媽式教育被視為一種對孩子過度要求的教育方式,可能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Thumbnail
這本書敘寫簡媜、她老公及孩子三人出國的遊學誌,書中生動的描寫美國的自然景觀及鄉土民情,透過教育模式、生活風格、生命感觸來比較臺灣與美國之間的差異。也探討了老師給予孩子們的十二樣見面禮,以及作者回國時送給兒子的九個禮物,代表的道理與醒悟。最後描述了美國學校的教育方針、理念、態度和讀書風氣等。
Thumbnail
最近,「姨媽內力」美語補習班分享一位虎媽為子女設計的每日行程,遭到炎上。當然,如果孩子是超人,承受得起這種高壓訓練,我也無話可說。但身為教育工作者,不應該推崇並公開讚揚這種極端「可望而不可及」的學習方式,應該為學生和家長樹立一個「可望而可及」的目標。
Thumbnail
前幾天搭乘計程車的時候,司機跟我抱怨以前總是打罵孩子希望他們要好好讀書,否則以後長大就只能去當工人,結果現在小孩學有所成,全部都在美國定居生活,無法陪伴在自己身邊。我感受到一位母親既驕傲但又後悔的矛盾心情,也安慰她說小孩能有好的發展及安穩的家庭應該值得寬慰。 其實,很多父母總是沒有認知到養育小
Thumbnail
有些朋友跟我敲碗這個主題,想知道我家兩寶在美國的日常作息是怎麼樣,其實關於這題我總是覺得有點不知道該說什麼,因為對比起台灣的小一生或幼兒園生,兩寶真的平常沒有在幹嘛哈哈哈哈~ 不過我接下來還是會大略描述一下,供有在考慮讓孩子到美國上學的父母朋友們一點參考,看看這是不是有符合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