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重返書桌》:我們與他/她們之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坐在書桌前,翻開書本,拿出紙筆或電腦打字,一個人靜靜感受著閱讀與寫作,你可以表達自己,也能藉著「想像」,走入他人生命。散文集《當我們重返書桌》就有這樣的力量,選錄多位作者作品,吸引我們重返書桌,專注閱讀。這本書由作家楊佳嫻主編,她同時也是清大中文系副教授,以這本書作為寫作課的教材,因此每篇都有「筆記」,細談作品精彩之處。

書名靈感改自收錄的其中一篇——李欣倫〈如同她們重返書桌〉,有趣的是,這本散文集正是通過一次次的觀照、探問,帶讀者重新思考「我們」與「他/她們」之間的界線。



布局以感性

輯一是呈現方式偏感性的文本,各有節奏,彷彿有些是慢舞而有的快步,跟隨字句呼吸,換氣,體會不同風格。它們布局精密,閱讀時可以思考作者如何安排結構、文字剪裁與意象調度,帶出深度與力道。

開頭幾篇談性別意識,作為第一印象。〈醜女〉口吻自嘲,以醜女不被看成是女人,敘述社會對女性審美的粗暴,將艱深的理論揉合於反諷之中,舉重若輕,鮮辣活潑。〈上不了的諾亞方舟〉良好地示範如何將典故用得靈巧,使人有感。而後半段懷人戀物與家庭題材,以可愛或幽默的人、事、物為主軸,讀來親切,是生活靈光的剪影。這類型文本往往以一個好故事或譬喻切入,讓讀者不由自主地看下去,帶「我們」走入「他/她們」的各種生命情境。



思辨有層次

輯二以議題討論為主軸,語調偏向理性,選文都相當「接地氣」:通姦除罪化、粉紅色口罩引來的性別形象討論、香港中產階級上街抗爭、南韓變性者遭軍隊除役……這些議題都掀起相當多討論,將之拼湊,隱約也能看出近年台灣社會的關注。

這類型文本的功夫在於,怎樣把一個複雜概念說得清晰易懂?作者先明確地拋出一個「好問題」去刺激、誘發讀者的好奇,然後抽絲剝繭,一層層地引用資訊、展示主張,去釐清爭議,提出自身觀察,讀來有解謎般的樂趣。它們示範了「對話」如何發生——每個議題,都牽涉到各種複雜面向,因此不是一面倒地自說自話,而是冷靜地理解不同立場、主張和難處,逐一辨析,提出自己的觀點,這是良好討論所不可或缺的。



這些作品,自信從容地,在紙頁間悠悠吐出自己的聲音。當我們重返書桌,是與自己對話。讀與寫,讓一個人成為「我」,更清晰地看見「我們」怎樣被凝塑,與「他/她們」之間的界線如何成形,差異在哪裡?又有哪些共通?看見他者的處境,距離便不那麼遙遠。閱讀寫作,有柔軟內核,讓我們回到自己的書桌,找自己的解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我的沙龍
49會員
43內容數
一點教學觀點和寫作
我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2/06
習以為常的都可能被中斷,卻不會慢,喧嘩也是。這一年的疫情中斷了我們的日常,卻也讓人更體會到活在「資訊時代」的實感──在家不出門,能知天下事,遠距教學、遠距工作,國際書展決定停辦馬上代之以線上書展,人們對資訊前所未有強烈地渴望,在這種時候,很適合重讀胡晴舫《群島》。
Thumbnail
2022/02/06
習以為常的都可能被中斷,卻不會慢,喧嘩也是。這一年的疫情中斷了我們的日常,卻也讓人更體會到活在「資訊時代」的實感──在家不出門,能知天下事,遠距教學、遠距工作,國際書展決定停辦馬上代之以線上書展,人們對資訊前所未有強烈地渴望,在這種時候,很適合重讀胡晴舫《群島》。
Thumbnail
2022/02/05
炮火隆隆焦土還冒著熱氣,遍地是受傷流血的身軀,如果有希望,寄託在領軍終結戰事的英雄身上。然而,在《安妮日記》這樣的「個人」回憶裡,戰爭的「轟炸」或許只是從微小地方開始,感受到生活出現裂痕,日常的秩序好像再也無法回復,然後意識到,翻天覆地的破壞。個人的生命歷程被中斷,先於國家,先於時代。
Thumbnail
2022/02/05
炮火隆隆焦土還冒著熱氣,遍地是受傷流血的身軀,如果有希望,寄託在領軍終結戰事的英雄身上。然而,在《安妮日記》這樣的「個人」回憶裡,戰爭的「轟炸」或許只是從微小地方開始,感受到生活出現裂痕,日常的秩序好像再也無法回復,然後意識到,翻天覆地的破壞。個人的生命歷程被中斷,先於國家,先於時代。
Thumbnail
2021/11/28
2016年伊恩‧麥克尤恩《堅果殼》被譽為英國近20年來最重要的作品,故事述說胚胎在母體內耳聞父親即將被毒殺的陰謀,那尚未睜開眼睛的胚胎、溫暖的子宮,可能是我們不願走出的民主同溫層。
Thumbnail
2021/11/28
2016年伊恩‧麥克尤恩《堅果殼》被譽為英國近20年來最重要的作品,故事述說胚胎在母體內耳聞父親即將被毒殺的陰謀,那尚未睜開眼睛的胚胎、溫暖的子宮,可能是我們不願走出的民主同溫層。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創作載體改變的時候,創作者會經歷什麼?這是高雄文學館第一次嘗試文學改編,選擇了高雄作家沈信宏老師的作品,並且先由在地青年劇團 Ben&Judy表演實驗坊負責讀劇演出演員甄選。抵達這個系列最後的一場讀劇演出之前,讓我們從文學改編的契機說起......
Thumbnail
創作載體改變的時候,創作者會經歷什麼?這是高雄文學館第一次嘗試文學改編,選擇了高雄作家沈信宏老師的作品,並且先由在地青年劇團 Ben&Judy表演實驗坊負責讀劇演出演員甄選。抵達這個系列最後的一場讀劇演出之前,讓我們從文學改編的契機說起......
Thumbnail
《長篇小說的技藝》中提及六種尋找靈感的方式:進退兩難、不合常理、尋找關聯、搜索記憶、移植、報復。我豁然開朗為何自己總是無法把眼光與思考從他身上移開。
Thumbnail
《長篇小說的技藝》中提及六種尋找靈感的方式:進退兩難、不合常理、尋找關聯、搜索記憶、移植、報復。我豁然開朗為何自己總是無法把眼光與思考從他身上移開。
Thumbnail
反覆將自己浸泡於過熱又失溫的書寫,來來回回,沒有華麗的用詞。 平實地寫著自己在成為文字工作者前後所有的心境歷程,誰說寫字的不食人間煙火, 彥菁說:「就算公開觀點,公開文章可能會招來謾罵,但比起如此,她想陪更多人,喜歡上自己的人生。」
Thumbnail
反覆將自己浸泡於過熱又失溫的書寫,來來回回,沒有華麗的用詞。 平實地寫著自己在成為文字工作者前後所有的心境歷程,誰說寫字的不食人間煙火, 彥菁說:「就算公開觀點,公開文章可能會招來謾罵,但比起如此,她想陪更多人,喜歡上自己的人生。」
Thumbnail
散文集《當我們重返書桌》選錄多位作者作品,吸引我們重返書桌,專注閱讀。書名靈感改自收錄的其中一篇——李欣倫〈如同她們重返書桌〉,有趣的是,這本散文集正是通過一次次的觀照、探問,帶讀者重新思考「我們」與「他/她們」之間的界線。
Thumbnail
散文集《當我們重返書桌》選錄多位作者作品,吸引我們重返書桌,專注閱讀。書名靈感改自收錄的其中一篇——李欣倫〈如同她們重返書桌〉,有趣的是,這本散文集正是通過一次次的觀照、探問,帶讀者重新思考「我們」與「他/她們」之間的界線。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以前國文課都怎麼度過的呢?我高中時多是拿來惡補,往往國文課本後會藏著數學習題或理化講義。老師也多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畢竟國文能「幹嘛」呢?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以前國文課都怎麼度過的呢?我高中時多是拿來惡補,往往國文課本後會藏著數學習題或理化講義。老師也多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畢竟國文能「幹嘛」呢?
Thumbnail
2021 回到初衷.好書座談會 》張佳詩 X 學以致愛 看故事,學寫作2:技巧篇 這本書就是文字版的千樹成林,寫作的模式走向就是: 1. 故事 2. 討論 3. 引導 你先喜歡故事,就會願意看看這樣的故事是怎麼寫出來的,進入引導部分。 ■讓自己回到青少年的狀態,這本書的定位在青少年跟中學生。 定位
Thumbnail
2021 回到初衷.好書座談會 》張佳詩 X 學以致愛 看故事,學寫作2:技巧篇 這本書就是文字版的千樹成林,寫作的模式走向就是: 1. 故事 2. 討論 3. 引導 你先喜歡故事,就會願意看看這樣的故事是怎麼寫出來的,進入引導部分。 ■讓自己回到青少年的狀態,這本書的定位在青少年跟中學生。 定位
Thumbnail
驚覺開學將至,提醒著老師必須做好準備,因為從第一節課開始,就馬上要帶學生進入下一個階段的學習。 寒假時仔細研究接下來要上的課程內容,並試著規劃主題,及選擇這學期預備給學生讀的書及文章。此外,最重要的是,還要思索一下類似選修的第八輔導課《糸侖的閱讀寫作教室(二)》究竟要上些什麼,並把講義編好,趕在開學
Thumbnail
驚覺開學將至,提醒著老師必須做好準備,因為從第一節課開始,就馬上要帶學生進入下一個階段的學習。 寒假時仔細研究接下來要上的課程內容,並試著規劃主題,及選擇這學期預備給學生讀的書及文章。此外,最重要的是,還要思索一下類似選修的第八輔導課《糸侖的閱讀寫作教室(二)》究竟要上些什麼,並把講義編好,趕在開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