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面目」之二(14.15)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不思善,不思惡。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前言

這幾天一直交替著在讀《一個新世界》和《當下的力量》,這兩本書的作者應該是一個覺者-領悟世間真理的人-,他將人類之所以痛苦的根源,用淺顯易懂的文字描述得很清楚。事實上,佛教經典對此方面的探究和成果比該書要豐碩且深入許多許多,再加上歷代覺者的詮釋和描述…可是,我們卻不易親近佛典,因為佛典不僅數量眾多,而且艱澀難懂,晦莫高深,看了或許佩服和感動,但如若問起看懂了什麼,則只能支支吾吾的說不清楚,因為你根本就似懂非懂,再加上許多覺者的解說,在他們看來已經是已經非常清楚明顯了,可是就我而言,還是有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因為他們所舉的例子或者所用的詞彙,好像都不能與我的經驗或理解相符應;或者是我的經驗或理解都達不到能了解他們所言的程度。就像我在《本來面目》一文中所提的,禪宗第一案的「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箇是明上座本來面目?」你可以快速的在網路上搜集許多的解讀和說明(這是網路時代之前根本做不到的),

解讀所見問題

問題是:
1.幾乎沒有兩個解讀是一樣的-當然你可以說百花齊放的結果,更能讓人從各個角度來看待這個公案-,
2.沒有一個解讀是能讓人看得懂的-當然你可以拖以:禪宗不希望人落入文字障或知識障中-。
3.經常是用這個經文來解釋那個經文,然後呢?沒有一處的經文用淺顯的文字解釋清楚過,於是變成只知道解讀者讀了很多的經文,但對學習者一點幫助也沒有。

對問題的看法

針對1.我可以接受不同的說法,但相互矛盾的部份,是否能有個較一致的說法。我的發現是:好像各家都在各解各的,然後各不相通,所以呢?學習者根本就不知所措,莫衷一是,無所適從。是否能夠成一家之言後,接受外界的指教和批評,使得真理更趨明顯?例如我在《本來面目》一文中所提:「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的「哪個」有的解為「什麼」?有的說是「如何」?有的說是「怎麼會是」?
2.3.如果不希望學習者落入文字障,那乾脆就不要解讀了,既然要費心解讀,當然是希望協助他人更為明瞭,藉此吸引或者接納更多人來接近佛法。例如:「不思善,不思惡這個狀態,就不會起『意識心』」;又如聖嚴法師:這個本來面目就是「明心見性」的「心」和「性」。「心」是智慧,「性」是佛性。再如南懷瑾先生:錯認善惡都不思的為本性則本性成為一死物,墮入以"無記空、頑空"為性。中信道佛堂:自性圓覺。
再者:佛家大師似乎很少去接觸別的學門或者別的悟者,事實上,現代的許多學門-例如心理學-就與佛學有相通的地方;別的悟者-例如托勒-他的說法就對了解「本來面目」有很大的幫助。

禪宗第一公案

我們再看一遍《六祖壇經》中針對此一公案所做的描述:
六祖壇經:行由品第一
「惠能辭違祖已,發足南行。兩月中間,至大庾嶺(五祖歸,數日不上堂。眾疑,詣問曰:『和尚少病少惱否?』曰:『病即無。衣法已南矣。』問:『誰人傳授?』曰:『能者得之。』眾乃知焉)。逐後數百人來,欲奪衣鉢。一僧俗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將軍,性行麁慥,極意參尋。為眾人先,趁及惠能。惠能擲下衣鉢於石上,云:『此衣表信,可力爭耶?』能隱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動,乃喚云:『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惠能遂出,坐盤石上。惠明作禮云:『望行者為我說法。』惠能云:『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明良久。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箇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六祖壇經:行由品第一)
請問:這段描述中,最重要的地方在那裡?我認為有三個地方:
1. 惠明至,提掇不動,(註:惠明是四品將軍,怎會提掇不動衣缽?)
2. 惠能云:『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註:必有此屏息止念之舉,乃有後來大悟之可能。)
3. 明良久。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箇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註:「明良久」三字,應有落字、贅字或錯置,因為解釋不來。但「良久」兩字極為重要,屏息止念非一時之功,必得花費一段時間的調息和準備。之所以會「良久」,乃因惠能要確定惠能確實已經屏息止念了,才有禪宗第一案的正式提出。又,此公案的解讀各家不一,已略如前述。)

托勒經歷與公案的比較

我之所以說托勒的說法了解「本來面目」可能有幫助,乃因其悟道經過,與此公案的狀況頗為類似:
艾克哈特、托勒(Eckhart Tolle)是歐美近十年來最重要的心靈導師與作者之一。二十九歲那年經歷一場深切的內在轉變,徹底改變了他的生命軌道。《當下的力量》、《一個新世界》的作者,他的悟道經驗和王陽明極為類似。我們根據他在《當下的力量》一書的前言中所描述的悟道經過簡述如下:
他說自己在三士歲以前一直處在持續性的焦慮狀態,不時萌生尋死念頭;某日深夜無限恐懼的自夢中驚醒,憎惡世界,更憎惡自己,強烈的「活不下去了,我再也受不了自己了!」的念頭不斷湧現…突然間,他意識到這個想法好像不大對勁,「我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如果我受不了自己,那我不是有兩個了嗎?一個是『我』,一個是我受不了的『自己』」,這個領悟讓他極為錯愕,思維戞然而止,意識無此清晰,沒有任何念頭生起。然後感覺自己被吸入虛空中,他聽從內心的矚付「不要抗拒」…醒來後,房間裡的一切變得出奇明亮,每樣東西都如此清新質樸,接下來的五個月,生活在持續的靜謐喜悅中…
什麼地方相類似:
「我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v.s.「不思善,不思惡」;
「思維戞然而止,意識無此清晰,沒有任何念頭生起。」v.s.「屏息諸緣,勿生一念。」
「醒來後,房間裡的一切變得出奇明亮,每樣東西都如此清新質樸,接下來的五個月,生活在持續的靜謐喜悅中…」v.s.「惠明言下大悟 。」(註:最可惜的是佛家似乎將悟之後的狀況都省略不提,包括惠能的悟,惠明的悟以及其他大師的悟…)
至於托勒的說法對了解此公案的可能幫助部分,我們下回再談。
梁永安譯(2015):當下的力量:通往靈性開悟的指引。台北:橡實文化。
張德芬譯(2008):一個新世界:喚醒內在的力量。台北:方智。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的隨思與雜想空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不管面對的是怎麼樣的人生,都需要當事者去把它走完走滿;沒有困難、挫折的人生,可能過於平淡無趣,有波有折是人生常態,每個人的生命都有缺憾不足,不可愛也喜歡不來,但卻是生命的一部分,不比較,不批判,接受它並善待它,也許迎來的就是淡-淡-的-幸福。
在絕望中尋找但願 在抖音中,俞敏洪說:「我曾經跟我老婆說,我最喜歡的歸宿,是到廟裡去,我最崇拜的人物是弘一法師,他一輩子變成了兩輩子,前半輩子,中國話劇創始人,後半輩子,變成了中國律宗最偉大的大師之一……」
微笑是最好的名片。  時常微笑,保持微笑,不止能釋放壓力,讓壓力減輕(心清素),做事也較為積極主動,樂觀以待(多巴胺),而且容易有幸福感(腦內啡)。較不會為小事而憂愁煩惱,人也顯得開朗自在;與人相處也較為和睦融洽,容易看到他人的長處、優點,也較不會吝於欣賞讚美。
不思善,不思惡,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我們會受到外界的影響,乃因外界的人事物會引起我們的想法,引發我們的情緒,你幹嗎"思"?你為何認為"善",這個"思"就是我們的想法,這個"善"就是我們的情緒,你不想去思,你不想有情緒,對不起,只要五官有所察覺,自然而然就會有所思,就會有情緒,所以呢?所以我們就
《當下的力量》將「應無所住」解釋得淺顯易懂,告訴我們如何保持心靈的平靜和安和,佛家則是在《應無所住》的平靜和安和的本來面目之外,還要「生其心」,超越平靜和安和,走向六個得度的法門,而且是從利人的布施入手,只是既然進行了就會費盡全力,但又不在乎其結果如何,不因結果而使心境受到影響。
  小兒赴美工作,開始新的生活,結果剛到美國其遭遇就有點出乎意料之外。因為之前赴美當交換學者時,曾在網上先行租房,結果去了之後才發現不如人意,但已悔之莫及,因此此次再赴美,他先在網上找了出租房,但說好到了當地後,他要先看過房子再簽約。結果竟然歷盡艱辛
不管面對的是怎麼樣的人生,都需要當事者去把它走完走滿;沒有困難、挫折的人生,可能過於平淡無趣,有波有折是人生常態,每個人的生命都有缺憾不足,不可愛也喜歡不來,但卻是生命的一部分,不比較,不批判,接受它並善待它,也許迎來的就是淡-淡-的-幸福。
在絕望中尋找但願 在抖音中,俞敏洪說:「我曾經跟我老婆說,我最喜歡的歸宿,是到廟裡去,我最崇拜的人物是弘一法師,他一輩子變成了兩輩子,前半輩子,中國話劇創始人,後半輩子,變成了中國律宗最偉大的大師之一……」
微笑是最好的名片。  時常微笑,保持微笑,不止能釋放壓力,讓壓力減輕(心清素),做事也較為積極主動,樂觀以待(多巴胺),而且容易有幸福感(腦內啡)。較不會為小事而憂愁煩惱,人也顯得開朗自在;與人相處也較為和睦融洽,容易看到他人的長處、優點,也較不會吝於欣賞讚美。
不思善,不思惡,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我們會受到外界的影響,乃因外界的人事物會引起我們的想法,引發我們的情緒,你幹嗎"思"?你為何認為"善",這個"思"就是我們的想法,這個"善"就是我們的情緒,你不想去思,你不想有情緒,對不起,只要五官有所察覺,自然而然就會有所思,就會有情緒,所以呢?所以我們就
《當下的力量》將「應無所住」解釋得淺顯易懂,告訴我們如何保持心靈的平靜和安和,佛家則是在《應無所住》的平靜和安和的本來面目之外,還要「生其心」,超越平靜和安和,走向六個得度的法門,而且是從利人的布施入手,只是既然進行了就會費盡全力,但又不在乎其結果如何,不因結果而使心境受到影響。
  小兒赴美工作,開始新的生活,結果剛到美國其遭遇就有點出乎意料之外。因為之前赴美當交換學者時,曾在網上先行租房,結果去了之後才發現不如人意,但已悔之莫及,因此此次再赴美,他先在網上找了出租房,但說好到了當地後,他要先看過房子再簽約。結果竟然歷盡艱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一念現前即一念相應。念念現前即念念相應。念佛往生之道。確信而已。淨土三資糧。信願行。確信而願行在其中。 雜著 (徹悟大師所作集錄) 般若淨土 兩門大義 般若。乃即緣起而明性空。雖性空而不壞緣起。淨土。乃即性空而明緣起。雖緣起而不礙性空。此則空有兩門。互不相礙也。不特於此。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一念現前即一念相應。念念現前即念念相應。念佛往生之道。確信而已。淨土三資糧。信願行。確信而願行在其中。 雜著 (徹悟大師所作集錄) 般若淨土 兩門大義 般若。乃即緣起而明性空。雖性空而不壞緣起。淨土。乃即性空而明緣起。雖緣起而不礙性空。此則空有兩門。互不相礙也。不特於此。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