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歲的創業經歷:PerspectiveUX從萌芽到休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W是我大一認識剛從印度搬過來在Visa上班的軟體工程師,在教會敬拜團他彈Bass我彈Keyboard。2017年大概有幾年沒見之後某一天他突然打電話給我想談他跟同事S著手在辦的新創,因為他們偏產品研發而需要找一個business development manager想到我就約喝咖啡。
在聊的過程中認知確實有很多大方向還需要縝密的思考,而他們似乎跳過了一些步驟直接進到軟體的開發。我相信一個好的Business Model其實可以在不寫任何一行code的前提下就清楚連結解決方案與需求,彼此花了兩週反覆討論。
第一個月我抱持著一種管理顧問的心態去抽絲剝繭,我們回到了白板一步步審視著每一個環節。願景、策略、大方向設定好後,逐漸堆砌出一個公司的雛形,最後在相信我們夠了解用戶需求與產品走向後,我們達成了共識。W當上了CEO、S成了CTO、而我則擔任起CFO。事實上,第一個切身的體驗就是在新創裡公司除了股份分法,裡面的職權責任是非常流動的;只有S有著明確的目標也就是完成軟體產品研發,剩下的所有大小雜物一併由我跟W完成。
因為新創一開始沒有利潤與現金流,其實比較像是COO。每天處理的事情包括Business Plan Presentation、 Market research、Competitive analysis、Web dev graphic design、Pitch deck creation、Startup incubation applications、Incorporation research/registration、 Bank account setup、Spending tracker、Tax research、Recruiting、Sales & Marketing、…每週寫著數十封信爭取經費、新創競賽等。有一個一般人較少提到的事情是我一天可以花幾個小時只是上網學全部要會的資訊。
經過半年多產品成型了,可以上路卻發現在尋找beta partners和customers這一塊著實踢到了鐵板。由於走向是B2B,其他的小公司始終缺乏對應的人手來結合我們的產品;即便一開始是免費提供也無法克服發揮產品的最大功效。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除了持續改善產品,W和我放掉了手上的職務,戴上Sales的帽子不停的現身在各種meet up裡爭取著每一個機會。也就是差不多在這個時間看見大家對於公司走向認同不一的問題。
我的走向一向是MVP(Minimal Viable Product)模式,輕裝上陣用最少的資源完成一個個階段的prototype,有了1.0就快速往2.0前進而不是試著一步登天。S認為我們應該花錢請業務幫我們推廣,利用現金流支撐研發也同時快速打入市場,跟我的方向接近。而W的想法則是慢慢來,先爭取業界的Incubation找資金贊助、再推動客戶。其實新創本來就沒有對錯,但根據我的市場分析,主要競爭者就是大而慢,如果我們一股作氣補足他們缺乏的弱點就可以佔據特定的市場。
W堅持他的走向是對的,S跟我認為即使我們的理念不合也可以嘗試。於是我們擴大了團隊,爭取各大新創的培訓,也正式成立了公司…。這段時期其他更大的問題逐漸浮現,促成了最後的休眠狀態。S跟我看到了最不樂見的情況,所有之前的競爭者持續的改善著他們的產品、縮小之前的距離、也不斷的彌補用戶不滿的地方。此外,人生的優先次序贏了,我把重心轉移到正職去、S緊接著結婚了、W有了小孩。每週的聚集漸行漸遠…。
總結一些問題的話,我認為團隊的遠距離是一個momentum killer、無法儘早鎖定客戶是個挑戰、產品與需求的連結性可以更緊密、團隊對於未來的走向無法達成共識、以及最後各忙各的。但是,就我個人而言是一個非常成功的經驗,也是我很珍惜的過程。
從新創的成果,我們達到了以下的目標:
  • 成功進入Y Combinator的Start up School
  • 在Product Hunt上推出產品
  • 前後一共有9個客戶攜手合作
  • 六個成員從UT Austin、UC Berkeley、University of Oregon、Iowa State University等投入,橫跨行銷、財務、資訊分析、軟體開發、以及學術研究
  • 即便公司的下一步不確定,從頭到尾我們依然是關係友好的朋友,並沒有因為決策方面意見分歧而連朋友多做不成
個人的學習真的是不勝枚舉
  • 以前的創業經驗幾乎全部都在缺乏技術層面的這關被擋下,這是第一次跟軟體工程師聯手,所以對於以後Business & Technology的結合有相當大的信心
  • 對Co-Founder的要求有著非常明確的認知,能夠對事不對人的討論
  • Ownership Mindset — 讓我週六、週日熬夜沒有人要求下拚命做事情的動力來自於我對這個新創的熱忱。因此,我可以帶著這個思維在平常上班時也追求現任公司的成功,而不是在公司裡為了領錢而不得不的心態。
  • 持續對通才的追求 — 技術面缺乏專業知識的我無法在關鍵的時刻點出問題,因此在這個過程中,我不斷的充實自己而不是停留在反正這不在我領域內因此我不需要懂的想法。
  • 臉皮無敵厚 — 間接被迫成為Sales的我,常常隻身前往一個meet up只準備了名片就出發了。即便六成時間被拒絕也越來越有自信傳遞自己想要表達的想法。
  • 最後,即使我們沒有走下去,我認為團隊後來訂定的目標依然是正確而且有著商業價值的;可能這項任務不是由我們來完成,但我不會單單用結果否定這個過程。
如果時光倒轉,以下幾件事情事我希望能改的。
  • 重新調整Co-founder的組成,加入當時另一個工程師並且調整投票權可以讓事情推動更快,避免僵持不下。
  • 有一個全職的成員專心只做新創,由募資和剩下的co-founder資助。
  • 訂定明確的milestone,無法完成就解散;確保目標能在時間內徹底執行。
感謝一路上幫助我們走過來的每一個人也感謝細心讀完這篇文字的你/妳。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完美的工作、完美的老闆、與完美的團隊三選一,你最不能缺乏的是? Forbes 文章常提到類似這樣的標題 “Don’t chase money, chase great bosses” 或 “People leave managers, not companies” 多數的人最在乎的其實是一個好的老闆
隨著最近疫情不斷上升,我們進入一個前所未見的世紀轉捩點。即便在疫情結束之後,這個世界的運作模式將會有重大的改變。國家將審慎考慮自己國家對全球化的緊密程度的依賴性、公司重新開始思考是否真的有必要花費鉅額固定成本讓員工塞車上班,還是持續遠距上班,或輪班、我們也會重新判斷所有非「必要」之行業存在的定位為何
為上班族打造的理財規劃! 近年來財富自由、提前退休(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縮寫“F.I.R.E”的主題推陳出新。在網路論壇似乎人人都是股神或是網紅,每個成功的企業家在多早的時間就完成多大的目標。看完不少評論總覺得少了一些什麼。現在就從財務切入探討!
在美國上班不要當一個站在sideline員工,要學會聽懂並能像一般美國人說。記得一開始當新進員工很痛苦的一件事情是常常大家說一些corporate jargons & buzzwords,可能每一個字都聽得懂,但連在一起就聽不懂了。不管你是在美國上班還是要跟美商接觸的人,都建議你看看這裡整理的例句。
完美的工作、完美的老闆、與完美的團隊三選一,你最不能缺乏的是? Forbes 文章常提到類似這樣的標題 “Don’t chase money, chase great bosses” 或 “People leave managers, not companies” 多數的人最在乎的其實是一個好的老闆
隨著最近疫情不斷上升,我們進入一個前所未見的世紀轉捩點。即便在疫情結束之後,這個世界的運作模式將會有重大的改變。國家將審慎考慮自己國家對全球化的緊密程度的依賴性、公司重新開始思考是否真的有必要花費鉅額固定成本讓員工塞車上班,還是持續遠距上班,或輪班、我們也會重新判斷所有非「必要」之行業存在的定位為何
為上班族打造的理財規劃! 近年來財富自由、提前退休(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縮寫“F.I.R.E”的主題推陳出新。在網路論壇似乎人人都是股神或是網紅,每個成功的企業家在多早的時間就完成多大的目標。看完不少評論總覺得少了一些什麼。現在就從財務切入探討!
在美國上班不要當一個站在sideline員工,要學會聽懂並能像一般美國人說。記得一開始當新進員工很痛苦的一件事情是常常大家說一些corporate jargons & buzzwords,可能每一個字都聽得懂,但連在一起就聽不懂了。不管你是在美國上班還是要跟美商接觸的人,都建議你看看這裡整理的例句。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追風科技執行長蘇彥彰 William 在本週的創創早餐會中,分享了追風科技的創業起源,以及自己過往參與創業比賽的經驗。創創早餐會由 EiMBA 校友會發起,每週一次的線上聚會,藉由創業家們交流經驗,開啟更多的機會。
Thumbnail
在上一篇討論中,我們從心態的四個方向出發,探討了科技對我們人生的影響。接下來,我們進入實戰篇,請矽谷新創工程師職涯與創業教練 Yi 姐分享她從新創到成為自由工作者的經歷,以及在產品開發的各種經驗是如何影響了她的生活,以及我們可以從中學習的策略。 技術與非技術、團隊內外部的有效溝通 「策略」在科技
Thumbnail
先來幫大家複習一下我的轉職歷程,簡短來說,我是先到了一間軟體公司負責軟體的中英翻譯、行銷,讓我對打造軟體產品起了濃厚的興趣。 轉職前端後,我在台灣北部知名的接案公司待了一年半,後續開啟我的自有產品開發之路,以撰寫文章當下的現狀來說,我在一間台灣知名老牌的財經平台寫了八個月的軟體產品後,投入到⋯⋯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科技背景的創業者在不同階段應該做的事情,Idea 階段要迅速做出原型並讓使用者試用,MVP階段的目標是建構來發布並在一週內完成,發布階段要找到product-market fit等等。還有講述選擇技術棧、持續迭代、以及如何招募等。要以完成產品為優先,而非做到完美的架構,且能夠快速的迭代。
Thumbnail
作為原本是軟體工程師的創業者,通過蝦皮副業逐漸開啟了創業之路。隨著經驗的累積,他們不斷嘗試和學習,目前已經進入到創業的重大轉折點。
Thumbnail
創投不一定要創業過,但有過創業跟產業經歷,絕對是同理創業者跟提供有效資源的背景之一。創業過也不一定適合做創投,因為在場上跟場邊的技術與心態,其實很不一樣。無論是哪個角色,唯有互相尊重、勇於挑戰自己,才能創造偉大的團隊與成績。
Thumbnail
臺灣的創投制度設計類似金融業與製造業,讓創業者感受到較像員工而非自由、勇氣的老闆。相較美國的創業者,臺灣經理人缺乏資源與回報方式的自由度,無論在創投或企業,經理人與創業者最大的差異不是收入,而是心態。唯有創投本身也具有創業者心態,才有可能跟矽谷真的接軌。
Thumbnail
對於沒有上班經驗的創業者來說,進入企業經理人角色是相當困難的,而這種深度經歷對於創投領域同樣重要。因為成為創投合夥人所需具備的主要條件,除了募資能力跟案源,最關鍵的是協助創業者找到好的員工、顧問與出場途徑。
Thumbnail
新創公司雖然可以沒有顧問,但善用顧問的創業者與投資人,往往會有比較快、比較大的出場機會與下一次創業時機。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追風科技執行長蘇彥彰 William 在本週的創創早餐會中,分享了追風科技的創業起源,以及自己過往參與創業比賽的經驗。創創早餐會由 EiMBA 校友會發起,每週一次的線上聚會,藉由創業家們交流經驗,開啟更多的機會。
Thumbnail
在上一篇討論中,我們從心態的四個方向出發,探討了科技對我們人生的影響。接下來,我們進入實戰篇,請矽谷新創工程師職涯與創業教練 Yi 姐分享她從新創到成為自由工作者的經歷,以及在產品開發的各種經驗是如何影響了她的生活,以及我們可以從中學習的策略。 技術與非技術、團隊內外部的有效溝通 「策略」在科技
Thumbnail
先來幫大家複習一下我的轉職歷程,簡短來說,我是先到了一間軟體公司負責軟體的中英翻譯、行銷,讓我對打造軟體產品起了濃厚的興趣。 轉職前端後,我在台灣北部知名的接案公司待了一年半,後續開啟我的自有產品開發之路,以撰寫文章當下的現狀來說,我在一間台灣知名老牌的財經平台寫了八個月的軟體產品後,投入到⋯⋯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科技背景的創業者在不同階段應該做的事情,Idea 階段要迅速做出原型並讓使用者試用,MVP階段的目標是建構來發布並在一週內完成,發布階段要找到product-market fit等等。還有講述選擇技術棧、持續迭代、以及如何招募等。要以完成產品為優先,而非做到完美的架構,且能夠快速的迭代。
Thumbnail
作為原本是軟體工程師的創業者,通過蝦皮副業逐漸開啟了創業之路。隨著經驗的累積,他們不斷嘗試和學習,目前已經進入到創業的重大轉折點。
Thumbnail
創投不一定要創業過,但有過創業跟產業經歷,絕對是同理創業者跟提供有效資源的背景之一。創業過也不一定適合做創投,因為在場上跟場邊的技術與心態,其實很不一樣。無論是哪個角色,唯有互相尊重、勇於挑戰自己,才能創造偉大的團隊與成績。
Thumbnail
臺灣的創投制度設計類似金融業與製造業,讓創業者感受到較像員工而非自由、勇氣的老闆。相較美國的創業者,臺灣經理人缺乏資源與回報方式的自由度,無論在創投或企業,經理人與創業者最大的差異不是收入,而是心態。唯有創投本身也具有創業者心態,才有可能跟矽谷真的接軌。
Thumbnail
對於沒有上班經驗的創業者來說,進入企業經理人角色是相當困難的,而這種深度經歷對於創投領域同樣重要。因為成為創投合夥人所需具備的主要條件,除了募資能力跟案源,最關鍵的是協助創業者找到好的員工、顧問與出場途徑。
Thumbnail
新創公司雖然可以沒有顧問,但善用顧問的創業者與投資人,往往會有比較快、比較大的出場機會與下一次創業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