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其中一項年度目標就是深度閱讀12本書,怎麼樣算是深度呢?寫個閱讀心得算是不錯的交代吧。今年的第一本書,就交給了書名非常勵志,也是各大企業的經典讀本-與成功有約。
為什麼推薦這本書?
探討成功的書籍很多,不外乎滿滿的雞湯文,或者整理了成功人士的一些共同的習慣。在看“與成功有約”之前,我也覺得這應該也是雞湯類書籍海中其中一本與其他作品相似的書籍而已。在閱讀完該書後,我總算比較理解為什麼“與成功有約”一直以來都是這類型書籍的經典,也是各大企業常見的指定閱讀書籍。
這種個人成長類的書籍,大約有兩種常見的型態。第一是比較偏向工具書型態的,像是“原子習慣”,“一流的人如何保持顛峰”等。這一類的書籍整理了許多好用的工具或思考方式,適當的運用的確會提升個人的學習,思考效率。另一類的書籍是比較偏向找尋自我,思考自我價值觀的類型,像是“僧人心態”,“活出意義來”都是這類型中我認為的經典之作。
以武俠小說的世界觀來比喻,工具書類型就像是外功,像是降龍十八掌或獨孤九劍以招式的精妙為主。自我價值類型就像是內功,像是九陽神功或易筋經那樣。當然,內外兼修相輔相成還是最重要的,令狐沖也是(半被迫)學會了易筋經之後才真正成為一流的高手。
“與成功有約”作者以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為主軸,看似是一本修煉外功的書籍。不過在閱讀完後,我發現其實這七個習慣有些是偏向個人價值,有些是習慣則是偏向工具應用,也就是說這是一本內外兼修,稍微偏重內功的作品。
原則,是一切行動的基礎
開始談論本書主題-七個習慣之前,作者先強調了“原則”的重要性。這個原則不像達利歐的原則一書那樣,滿滿幾百頁的條列原則。在這本書中,“原則”就是行動的基準點。畢竟大部分的人都還沒有找到生命的終極人生意義(也抱括我在內)。當前進的路上不知道終極目標在哪,在碰到選擇或挫折的時候總是會徬徨無助。這個時候,這些原則就像是個終極指南,讓我們不致於走上偏差太多的道路。
書中提到的原則很簡單,公平,誠實,積極,善良等普世認同的正面價值觀就是行動的原則。當然,就算是那1%已經找到人生意義的人,還是要依據這最基本的原則來行事。
調整觀點:找到當下,行動的意義
我們常常覺得當下“困住了”,在一個困局裡掙扎著不知道該如何是好。明明已經很努力工作,升遷的卻不是我。想做更多的事情,但眼前的工作,家庭讓我沒有時間去做想做的事情等等之類得困局。通常面對到這種困局,很自然的做法是想辦法提升效率,學習番茄鐘工作法或者是高效率工作術之類的提升自我能力,期待晉身更高的職位與賺取更多的薪水來脫離困局。但往往努力過了頭,不是心累了就是方向不正確,到頭來還是陷在困局中。
本書作者提到了“活出意義來”的作者,弗蘭克的故事。弗蘭克是在二戰納粹集中營少數的倖存者,也是名醫生。即使在最絕望,連一絲人性似乎都不存在的地方,弗蘭克還是找到了活下去的意義。聽起來挺狗血的,對吧。我也很推薦閱讀“活出意義來”這本書,跟著弗蘭克深刻地走過一輪納粹集中營的歷程後,就會對以下摘自與成功有約一書的片段產生一些共鳴:
要改變現狀,就得改變自己。要改變自己,先得改變我們看待外界的方式
回到剛剛提到的困局,如果困局其實不存在,只是自己認為存在而已呢?你一定會想說瘋了嗎?困局就在那邊,我的人生就被困在那,你卻說困局不存在?但困局真的是“客觀”的存在嗎?如果換其他的角度來看,這真的是個困局嗎?還是突破自己的最佳試煉機會?
就算真的是公認的困局(要比納粹集中營還糟糕的狀況也不多見了),弗蘭克還是找到了黑暗中那一絲些微搖曳的光亮,堅持的生存了下來。困局的來源(自己選擇,或被迫選擇)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改變自己看待外界的方式。
七個習慣
主動積極,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統合縱效,知己知彼,不斷更新
想樣一下成功人士所具有的特質就是一道光,而本書作者的洞察就像是三稜鏡,把這道光色散出七種顏色,也就是不同面向的七個習慣。每個人的生活經歷不同,對這七個習慣的感受度也不同,我這裡特別提及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為這三個對我比較有深刻感覺的點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以終為始
要找尋人生終極意義是極其不容易的,“僧人心態”提出以冥想為始,不斷深入心靈深處探索出自身最重要的價值。“轉職思考法”一書則比較淺白,從自己做起來覺得舒服不排斥的事情開始。而與成功有約提出了一個另一個觀點,那就是以終點來回顧自己的一生,想像著在自己的喪禮上朋友子孫來弔唁時,是怎麼評價自己。當然,人本來就是為了自己而活,不是為了別人的觀點而活。但從這個角度出發,或許還是可以讓自己發現,歐~原來我想要成為怎麼樣的人,或者我真正想要做哪方面的事。
感覺有點沈重,但或許可以增加一些找到人生意義的機率,試著思考看看也是好的。
要事第一
這個習慣可能是我覺得最實用,但又最難實用的一個成功習慣。作者提到人人都覺得時間不夠用,但要管理的其實不是“時間”而是“事實”。在以重要性和急迫性所畫出的四維象限中,最應該處理的是不急迫且重要的事情,儘量減低緊急又重要的事情發生。
也就是說,會覺得時間不夠用,是因為將大部分時間都在處理急迫且不重要的事情。上班工作如此,下班後回到家也是如此。因此,每天習慣性列出代辦事項,並對重要性(要對自己誠實,客觀來說追劇的重要性和自我學習充實的重要性絕對不一樣)與急迫性做分類,儘量預留足夠且完整的時間處理“不急迫且重要”的事項。
當理解了這個觀點,突然發現工作上盡是“急迫且不重要的事”,就可以先用以終為始來想想自己真的想要什麼,如果該工作是真的內心想做的,學習向上管理這件事就是“不急迫且重要”的事情,務必預留相當的時間好好學習。如果這工作做起來總覺得不舒坦,內心一直有一個聲音在說這不是自己想做的工作,那麼找到真正想做的事,或者準備轉換跑道就是不急迫且重要的事情。如果轉換跑道是急迫的事情,代表可能在公司黑到不行甚至已經被預告要被炒魷魚了,因此儘量減少“急迫”事件的發生是非常重要的。把時間花在不急迫且重要的事情上,來減少急迫的事件發生率,才能有效的控制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像提線木偶般的受別人擺佈。
有很多教導如何有效管理事情的書籍,像原子習慣或子彈筆記等等,把代辦事情列下來並仔細推敲一番,擬好策略並適時調整,或許眼前的困局好像也沒原先認為的這麼糟。
雙贏思維
雙贏思維這點就相對有趣了,從小我們聽了很多互助,分享的寓言故事。成長過程中,大多數都是以個人勝利為條件(考試)努力,少部分是以團隊勝利為條件而努力。在我們的潛意識中,當個體或團隊確定,目標訂出來後我們的反射動作就是:我們來贏過別人吧。
而真實世界的情況常常類似於賽局理論,大家都退一點可以一起拿到更多的好處,大家一心只想搞死對手往往也傷害自己原本垂手可得的利益。“無限賽局”這本書很有意思,如果把思維從有限賽局(運動競賽)擴大成無限賽局(大多數商業行為),用更高的視角來俯瞰原本的賽局,往往“共榮”的模式會比“競爭”的模式達成更多的利益。
這七個習慣,只是一個開始
作者用原則,觀點與七個習慣架構了一個高效能人士所具備的“特質”。就像是一份行程規劃一樣,往成功的路上大約要走哪些路,做哪些事。至於有些細節不夠明白,可以在查閱相關的書籍做更深入的學習。
在最後,我截錄一段出自與成功有約一書中的序,也就是作者的子女為父親寫的序言中,提到關於領導的看法。
領導的藝術,就是幫助他人體認到自己的價值和潛能
不一定要領導很多的人才,做出一番豐功偉業才能算是成功人士,如果可以妥善領導自己的特長,思維,興趣等諸多內在面向,基本上就是走在通往成功的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