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為什麼學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當我們碰上旁人的惡行時,該怎麼辦?
古印度那爛陀佛學體系中,教導了我們該如何隔離此人與此人惡行的差異,應念:「此人同我,都被自心煩惱給緊緊操控著,懂得佛法的我尚且如此,更何況是未知煩惱過咎的他啊~」.....
這樣一來,既能對人心存寬恕及忍辱,又能遠離對方的惡行,不懦弱,也不屈就。
..摘自《為什麼學佛?》 蔣揚仁欽..
avatar-img
8會員
109內容數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Do.度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不曾經歷, 怎會懂得:歷練之後,如同新生。
要對自己誠實, 不要隱藏,不要假裝。
有時, 生活就是一種妥協,一種忍讓,一種遷就。
對於愚癡的心而言,虛榮和妄想永遠為他塑造一個傷害的世界。
任何事,被視為可接受時, 我們也就沒有了恐懼的理由。
感覺有所改變 解脫於是發生
不曾經歷, 怎會懂得:歷練之後,如同新生。
要對自己誠實, 不要隱藏,不要假裝。
有時, 生活就是一種妥協,一種忍讓,一種遷就。
對於愚癡的心而言,虛榮和妄想永遠為他塑造一個傷害的世界。
任何事,被視為可接受時, 我們也就沒有了恐懼的理由。
感覺有所改變 解脫於是發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另外,這故事告訴我們:要知過能改,不要只是憂悔過去所造的惡業,更要積極地改過,而且不要再犯。就像龍樹菩薩在《十住毘婆沙論》裡面有一個很好的譬喻,「已生惡令速斷,猶如除毒蛇」,我們已經知道自己身口意的惡,要趕快斷除,就好像被毒蛇咬了要趕快處置一樣,再慢慢來就沒命了。
Thumbnail
在日常生活的消費與投資的決策中,是否發現自己常掉入非理性的陷阱,被行銷手法影響、被自己莫名的不理性判斷影響決策? 全書囊括行為經濟學領域著重的各項理論,敘述並解釋了真實世界中,人類是如何決策。前半段著重消費行為的非理性陷阱、後半段著重投資行為的非理性陷阱。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Thumbnail
普普藝術家安迪·沃荷有一句名言:「在未來,每個人都有可能出名15分鐘。」拜網際網路、社群媒體發達所賜,大家成名的機會變大了,但不多,沒有把握機會的話,可能就像流星一樣短暫而燦爛消失在天際。 《成功的條件:AI時代的5個大數據必勝法則》的作者巴拉巴西,是美國東北大學達基網路科學講座教授暨大學特聘教授
學習佛法有兩個要點:第一是要常親近善知識,多聽聞正法(這是重在聽聞);第二是安穩如實地理解義理(重在理解)。如果多聞又能夠深刻瞭解真理的話,即使遇到任何困難,也不會再造作邪偽不正的行為了!」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作者閱讀《簡愛》(Jane Eyre)這本英文小說的心得與故事概述。作者提及小說中重要的女性主義主題以及19世紀英國的社會狀況,並解釋為何閱讀經典文學作品對瞭解社會現象至關重要。
Thumbnail
《超速學習》是一本談論如何學得更快更好的書,透過這篇文章跟你分享,為什麼立即行動比聽課更有用?
Thumbnail
原文:我鄙惡行影,明見於法鏡,意極起痛惱,我當趣正法。   解釋:看到有人作惡,我要自反省,努力尋求正法改進。   我們一生當中無時無刻都在造惡業,職場上有很多前輩都會警告我們,要我們不要跟他一樣,有以惡報惡的心態。因為以惡報惡最終傷害的是我們自己。但是作惡之人真的沒有報應了嗎?也許當下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另外,這故事告訴我們:要知過能改,不要只是憂悔過去所造的惡業,更要積極地改過,而且不要再犯。就像龍樹菩薩在《十住毘婆沙論》裡面有一個很好的譬喻,「已生惡令速斷,猶如除毒蛇」,我們已經知道自己身口意的惡,要趕快斷除,就好像被毒蛇咬了要趕快處置一樣,再慢慢來就沒命了。
Thumbnail
在日常生活的消費與投資的決策中,是否發現自己常掉入非理性的陷阱,被行銷手法影響、被自己莫名的不理性判斷影響決策? 全書囊括行為經濟學領域著重的各項理論,敘述並解釋了真實世界中,人類是如何決策。前半段著重消費行為的非理性陷阱、後半段著重投資行為的非理性陷阱。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Thumbnail
普普藝術家安迪·沃荷有一句名言:「在未來,每個人都有可能出名15分鐘。」拜網際網路、社群媒體發達所賜,大家成名的機會變大了,但不多,沒有把握機會的話,可能就像流星一樣短暫而燦爛消失在天際。 《成功的條件:AI時代的5個大數據必勝法則》的作者巴拉巴西,是美國東北大學達基網路科學講座教授暨大學特聘教授
學習佛法有兩個要點:第一是要常親近善知識,多聽聞正法(這是重在聽聞);第二是安穩如實地理解義理(重在理解)。如果多聞又能夠深刻瞭解真理的話,即使遇到任何困難,也不會再造作邪偽不正的行為了!」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作者閱讀《簡愛》(Jane Eyre)這本英文小說的心得與故事概述。作者提及小說中重要的女性主義主題以及19世紀英國的社會狀況,並解釋為何閱讀經典文學作品對瞭解社會現象至關重要。
Thumbnail
《超速學習》是一本談論如何學得更快更好的書,透過這篇文章跟你分享,為什麼立即行動比聽課更有用?
Thumbnail
原文:我鄙惡行影,明見於法鏡,意極起痛惱,我當趣正法。   解釋:看到有人作惡,我要自反省,努力尋求正法改進。   我們一生當中無時無刻都在造惡業,職場上有很多前輩都會警告我們,要我們不要跟他一樣,有以惡報惡的心態。因為以惡報惡最終傷害的是我們自己。但是作惡之人真的沒有報應了嗎?也許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