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教學記錄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陪學生拜訪客戶

行前學生表示客戶現在己經有合作的廠商,因為上完顧客管理覺得可以再次例行拜訪,希望老師可以一起去,看到底是不是真的有機會?
剛好原定的課程改期,時間可以就陪同學生一起去,也能驗收學生課堂上學的實際運用的情況。
行前的人事物,學生都做的很好,過程也照銷售流程走。因為是再次拜訪重點和第一次不同,學生對客人的問題有也問必達,回答問題時,原本只安靜聽報告人的其中一人,忽然開口說話,先就稱為A客人。
A客人提出的問題,和前先的B客人,聽起來是同樣的。
  • 學生再次把回答B客人的答案又說了一次,A客人似乎不太高興。
銷售不聽表面話
學生看著我不知道怎麼做才對,此時,我換了學生說話的順序,回答A客人。A客人又再問我B客人問過的問題,同樣的,我再把回答B客人的順序調整後,告訴A客人。A客人似乎聽見他要的答案,後面就不再問任何問題。
最後學生例行性的說明產品價格時,A客人忽然說:「那就方案B吧,其他後的流程請B客人和你處理,我有事就先離開了。」
?!
就這樣,原本只是要找老師壯膽給意見,沒想到簽約成功。
事後和學生討論過程
客人問同樣的問題,不是要聽到同樣的回答。
因為剛才從的答案,客人聽見他的問題,卻又不方便說明,只好再重問一次,希望你可以聽見他想問的問題。
所以原先的答案才是問題本身,要從問題去回答,從答案找問題,再給答案。
  • 把原先的答案順序調整後,觀察客人的反應,再從反應中去延伸更多答案,因為這些答案,有可能是要對大老闆說明的,一定要有畫面和流程。
「銷售果真還是要有實務,才能理解」
學生忽然理解為什麼之前都被拒絶?
因為先前只在乎現場說明,忘了還有不在現場影響決策的人。光是這樣學生的費用就全賺回來了,在疫情下是好事一件。
聽話不聽表面話,銷售時也是一樣
avatar-img
67會員
188內容數
如果你有去百貨公司逛街,一不小心就買了一堆商品,我就是教百貨專櫃的銷售訓練講師。 銷售不是行銷,不是業務,銷售是商人,顧客永遠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 為顧客找到對的商品,不求客人買,讓客人求你賣是銷售商人的技能 在天使美學銷售能學會三種超能力: 知道別人在想什麼?要別人照你說的做、能預知別人的言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事美妝培訓,常遇到老闆要求,不管教銷售員什麼,都要會賣產品。似乎只要能成交,銷售員有沒有專業?會不會有新客?都不是重點。​​ 只要有業績不管怎麼來的不重要?​在百貨界業績數字,決定品牌在百貨的位階。​業績好,品牌怎麼做百貨都不管?​其實完全不是。​ 為什麼?​
「這商品真的不好賣,什麼優點都沒有。」 銷售員最容易遇到的問題之一,找不到商品的優點。 有時候不是商品沒有優點,是你有的優點別人也有,找不到商品差異化,大家都一樣時,客人會看價格決定和誰買。 但,最常見的是新商品找不到優點銷售。 美妝每年都會固定出新產品,常會看見新品多功效,排擠現有產品銷售量。
百貨不同客人預算也不同 你知道嗎? 同樣的客人在A百貨買三千塊,到B百貨卻買三萬塊?如果客人買不同品牌還能理解,萬一是買相同品牌呢? 這類的事每年都會發生在母親節或週年慶,客人會因為百貨經營的方式影響購買的金額。 如果你是講師,面對資深銷售員,明星商品己經賣到客人都會背了,檔期銷售還要教嗎? 例如
「目標比去年高,達成奬金比去年少?」 如果和去年業績比,去年做30萬,今年做120萬,請問銷售員領的奬金會變多還是少? 明年業績目標比120萬多?還是少? 如果今年目標是300萬,銷售員領到的奬金會比120萬多一倍嗎?目標變高,奬金比例沒有提高,銷售員會怎麼想?怎麼做?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去年做一百萬可以領到三萬奬金,今年做三百萬才能領到同樣的奬金,如果你是銷售員,面對奬金制度的變化,會選擇離職?還是挑戰高奬金? 隔年業績目標是去年達成的數字再加上30%,做到業績目標,也只有達成奬金,同樣的數字奬金和去年完全不能比。 舉個例子來說
在日常生活中同樣一句話,只要語調不同,聽到的人反應就不同。這在教銷售員銷售話術時,很常見。 新人報到後,只把商品銷售話術丟給新人,要新人背,沒有說明原因和置入情境,就會造成同一句銷售話術,從新人說出來就會覺得怪怪的。 嚴重點,有時銷售員說這句話沒有惡意,客人覺得不受尊重客訴銷售員。 有沒有可能?
從事美妝培訓,常遇到老闆要求,不管教銷售員什麼,都要會賣產品。似乎只要能成交,銷售員有沒有專業?會不會有新客?都不是重點。​​ 只要有業績不管怎麼來的不重要?​在百貨界業績數字,決定品牌在百貨的位階。​業績好,品牌怎麼做百貨都不管?​其實完全不是。​ 為什麼?​
「這商品真的不好賣,什麼優點都沒有。」 銷售員最容易遇到的問題之一,找不到商品的優點。 有時候不是商品沒有優點,是你有的優點別人也有,找不到商品差異化,大家都一樣時,客人會看價格決定和誰買。 但,最常見的是新商品找不到優點銷售。 美妝每年都會固定出新產品,常會看見新品多功效,排擠現有產品銷售量。
百貨不同客人預算也不同 你知道嗎? 同樣的客人在A百貨買三千塊,到B百貨卻買三萬塊?如果客人買不同品牌還能理解,萬一是買相同品牌呢? 這類的事每年都會發生在母親節或週年慶,客人會因為百貨經營的方式影響購買的金額。 如果你是講師,面對資深銷售員,明星商品己經賣到客人都會背了,檔期銷售還要教嗎? 例如
「目標比去年高,達成奬金比去年少?」 如果和去年業績比,去年做30萬,今年做120萬,請問銷售員領的奬金會變多還是少? 明年業績目標比120萬多?還是少? 如果今年目標是300萬,銷售員領到的奬金會比120萬多一倍嗎?目標變高,奬金比例沒有提高,銷售員會怎麼想?怎麼做?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去年做一百萬可以領到三萬奬金,今年做三百萬才能領到同樣的奬金,如果你是銷售員,面對奬金制度的變化,會選擇離職?還是挑戰高奬金? 隔年業績目標是去年達成的數字再加上30%,做到業績目標,也只有達成奬金,同樣的數字奬金和去年完全不能比。 舉個例子來說
在日常生活中同樣一句話,只要語調不同,聽到的人反應就不同。這在教銷售員銷售話術時,很常見。 新人報到後,只把商品銷售話術丟給新人,要新人背,沒有說明原因和置入情境,就會造成同一句銷售話術,從新人說出來就會覺得怪怪的。 嚴重點,有時銷售員說這句話沒有惡意,客人覺得不受尊重客訴銷售員。 有沒有可能?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以前我在教育公司,底下帶著幾百人的銷售顧問團隊,在對他們做培訓時,他們最常問到的部分是「疑義處理」,意思就是前面跟客戶都談得很好,到了要付款那一刻,絕大部分的客戶都是回答:「我再想想」⋯⋯
Thumbnail
想不到這次的課程內容也要寫這麼多篇,一天兩個課程活動,跟著組員跑來跑去,其實到了課程後段我也覺得有點疲倦了,但看到同學們都還精神奕奕地在談判,真心佩服。在這次的課程設計中,我覺得最有價值的是用「活動體驗」來代替說理,體驗的記憶點比較深刻。
Thumbnail
剛進學校交朋友時,都會想說快點跟同學變熟,就可以馬上交到朋友了。 因為在學校時,很快交到朋友會是一種生存之道,因為學校是團體生活,快點交到朋友代表你擁有更多的資源,所以我們會盡量用任何親和、熱情以及善於跟人打成一片來交朋友。 但是在後來的成人世界中,反而發現,”與人為善”這件事不一定會讓你得到好
Thumbnail
當老師自己也不熟悉所教授的內容時,學生可能因為認為老師知識有限而對他失去信心。
Thumbnail
營隊進入第四天,認識了交易核心、機會成本、風險、貨幣等生活裡的經濟學,今天要帶著學生走進商家,了解身為老闆的考量,認識供需法則的市場實踐。畢竟學生平常多是消費者,很少從老闆與商家的角度來思考事情🧐。 出發前先說明商家沒有接受採訪的必要(津羽老師可是拜託了好多店家才找到的呢!☺️)務必要注意採
Thumbnail
透過改變教育方式,從補習班老師轉變為家教老師的經驗。提供因材施教的方式,讓學生自發學習,並與家長協作,解決問題學生的困境。
Thumbnail
很多人對超級業務的印象是: 1.任何事都能侃侃而談。 2.很會四處周旋。 3.運用話術應對客戶。 然而看完《未來在等待的銷售人才》這本書後,我有了不一樣的想法。 作者丹尼爾.品克提到,過去的銷售人員,就像是上述的超級業務一樣,都很會「講」產品的特點,這種特點能為那時的人帶來不錯的成績,
客戶黏著度非常重要,因為它決定了在商場上個人或公司是否能長久經營。
上週是國中生的月考週,星期五下午放學時,去年畢業的學生突然跑來看過客,詢問這孩子國一沒補習成績如何?他說目前還可應付的° 過客原本是櫃台老師,因緣際會接了這學生,猶記得小二開始接這學生,注意力非常的不集中,寫功課時過客都必須站在這學生的後面盯著他一筆一畫的寫字,過客彎到脖子都出問題了,真是當時
今天第一次做成果的驗收。和新伙伴分享產品,雖然沒有成交。但自己還是收穫滿滿。 之前專注於上「專業課程」,透過分享才知道自己還有許多的不足。對於產品還停留在表面的認識,沒有真正的把它了解透徹。所以在解說的過程還是沒有很準確的為伙伴提供第一手的資訊及滿足她的實際需求。仍得借助上線老師的幫助才有辦法準確
Thumbnail
以前我在教育公司,底下帶著幾百人的銷售顧問團隊,在對他們做培訓時,他們最常問到的部分是「疑義處理」,意思就是前面跟客戶都談得很好,到了要付款那一刻,絕大部分的客戶都是回答:「我再想想」⋯⋯
Thumbnail
想不到這次的課程內容也要寫這麼多篇,一天兩個課程活動,跟著組員跑來跑去,其實到了課程後段我也覺得有點疲倦了,但看到同學們都還精神奕奕地在談判,真心佩服。在這次的課程設計中,我覺得最有價值的是用「活動體驗」來代替說理,體驗的記憶點比較深刻。
Thumbnail
剛進學校交朋友時,都會想說快點跟同學變熟,就可以馬上交到朋友了。 因為在學校時,很快交到朋友會是一種生存之道,因為學校是團體生活,快點交到朋友代表你擁有更多的資源,所以我們會盡量用任何親和、熱情以及善於跟人打成一片來交朋友。 但是在後來的成人世界中,反而發現,”與人為善”這件事不一定會讓你得到好
Thumbnail
當老師自己也不熟悉所教授的內容時,學生可能因為認為老師知識有限而對他失去信心。
Thumbnail
營隊進入第四天,認識了交易核心、機會成本、風險、貨幣等生活裡的經濟學,今天要帶著學生走進商家,了解身為老闆的考量,認識供需法則的市場實踐。畢竟學生平常多是消費者,很少從老闆與商家的角度來思考事情🧐。 出發前先說明商家沒有接受採訪的必要(津羽老師可是拜託了好多店家才找到的呢!☺️)務必要注意採
Thumbnail
透過改變教育方式,從補習班老師轉變為家教老師的經驗。提供因材施教的方式,讓學生自發學習,並與家長協作,解決問題學生的困境。
Thumbnail
很多人對超級業務的印象是: 1.任何事都能侃侃而談。 2.很會四處周旋。 3.運用話術應對客戶。 然而看完《未來在等待的銷售人才》這本書後,我有了不一樣的想法。 作者丹尼爾.品克提到,過去的銷售人員,就像是上述的超級業務一樣,都很會「講」產品的特點,這種特點能為那時的人帶來不錯的成績,
客戶黏著度非常重要,因為它決定了在商場上個人或公司是否能長久經營。
上週是國中生的月考週,星期五下午放學時,去年畢業的學生突然跑來看過客,詢問這孩子國一沒補習成績如何?他說目前還可應付的° 過客原本是櫃台老師,因緣際會接了這學生,猶記得小二開始接這學生,注意力非常的不集中,寫功課時過客都必須站在這學生的後面盯著他一筆一畫的寫字,過客彎到脖子都出問題了,真是當時
今天第一次做成果的驗收。和新伙伴分享產品,雖然沒有成交。但自己還是收穫滿滿。 之前專注於上「專業課程」,透過分享才知道自己還有許多的不足。對於產品還停留在表面的認識,沒有真正的把它了解透徹。所以在解說的過程還是沒有很準確的為伙伴提供第一手的資訊及滿足她的實際需求。仍得借助上線老師的幫助才有辦法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