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直升機到割草機,下一代父母是什麼機?讀:《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

2022/01/2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書名「coddle」意指「寵」、「過度保護」的意涵。作者指出,現代父母採用的偏執教養及崇尚安全至上主義,太過緊迫盯人和過度保護,使得孩子的自由玩樂時間愈來愈少,進而也變得愈來愈脆弱。
早在半個世紀前,美國就創造出一個詞彙「直升機父母」(helicopter parents),意指有些父母成天在孩子頭頂盤旋,一發現孩子遇上問題,便馬上下指令或出手相助。隨著時代的演進,這個詞彙後來也有了進階版,稱之為「割草機父母」(lawnmower parents),指父母乾脆把孩子成長道路上的雜草全都割光,也一腳踢開絆腳的小石子,絲毫不讓孩子受到半點傷害。真不知這個詞彙下次的「升級版」會不會是多工高速的「無人機父母」呢?
其實不只是美國意識到父母過度謹慎小心的教養問題,幾年前,英國有些幼兒園為了對抗迴避風險過了頭的校園文化,甚至提倡「把風險帶回」(bringing in risk),他們將學校遊樂場內的塑膠製溜滑梯與教具移除,刻意擺放著長木板、木箱、輪胎盪鞦韆、放有槌子的木製工作檯等,讓孩子在可容許的安全風險範圍中,擁有自己解決問題、適度冒險的體驗。
有了以上背景知識,再讀這本《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The 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就不會感到太過驚訝了。因為這本書中討論的對象既非幼兒、也非國小學生,而是年齡約20歲上下的青少年大學生。
本書作者之一強納森.海德(Jonathan Haidt),即為心理學經典之作《象與騎象人》的作者。海德寫作這本書的動機在於,他觀察到「當今全美各地的青少年正陷入心靈僵化的危機」,例如學生在推特上發表聲明,要求教師別再逼他們在全班面前報告或舉手發問來交換成績,因為這樣會使他們感到焦慮;有些學生則要求學校刪除課程或演講中的「觸發性」(trigering)內容,因為它們「有害心理健康」、或阻礙「發揮正常功能的能力」(ability to function)。
簡而言之,學生們要求學校能設置一個完全免於情緒困擾或不受任何騷擾的「安全空間」(safe spaces),讓他們能夠擁有安全感。
耐人尋味的是,美國有許多大學老師同意這些學生的觀點,提出替代學習方案來幫學生降低不舒服的感受。這正是本書兩位作者無法認同的,他們認為「出錯的是成人和制度風氣,是成人千方百計地過度保護孩子」,讓一整代的學生養成某些心理習慣,而這種心理習慣正是焦慮症和憂鬱症患者身上常見的。
這也是本書書名會選用「coddle」一詞,意思有「寵」、「過度保護」的意涵。作者特別指出,現代父母(特別是中產階級和較富裕的家庭)採用的偏執教養及崇尚安全至上主義,因太過緊迫盯人和過度保護,使得孩子的自由玩樂時間愈來愈少,進而也變得愈來愈脆弱。
書末,作者特地用一大章提出教養上的建議,例如:家長要調整心態,為孩子做好上路準備,而非準備好路讓孩子走;要教孩子基本的「認知行為療法」(CBT),避免沉溺於種種非黑即白的認知偏誤等。
看完書以後,首先,當然是自我檢討了一番。
的確,回顧我的童年,從小一起我就自己放學走路回家(當時的父母和老師是否心臟比較大顆呢?)但如今,我還無法放手讓我那讀小一的兒子自己走路回家。不過原因,是太寵、太過度保護孩子嗎?也不盡然如此,現實因素往往相當複雜呵。
另外,翻遍全書,似乎沒看到作者對於「coddle」一詞有明確的界定。換句話說:
  • 怎樣的「寵」叫做寵溺?
  • 怎樣的「保護」叫做過度保護?
  • 怎樣的「教養」叫做「偏執教養」?

其實讀完書以後還是有點霧煞煞。也許正因如此,使得讀完全書後,當回到真實的教養情境中,不禁萌生一種無法拿捏好親職分際的空虛感受。不過在「教養風險學」這門課上,我真是得多修點學分呢。:)
275會員
152內容數
可能讀起來有點奇怪,但絕對少不了對書、音樂、電影滿滿的愛。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