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到極限的父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Photo by Nsey Benajah on Unsplash
小時候面對長輩的訓斥,我必然沉默以對,就算心生不忿也從不辯駁。這習慣一直延續到現在,不喜歡跟人爭拗,就算被誤會,也不願抗辯,所以當我面對能言善辯的孩子,有時候會無所適從,甚至啞口無言。
現在的孩子都不會忍氣吞聲,不管家長說甚麼,總是先反駁再說。
譬如媽媽叫孩子專心吃飯,他想也不想便回說,爸爸也是一邊看電視一邊吃飯啊。對,孩子一直在尋找模仿對象,所以當家長其身不正,難免跌入進退維谷的狀況。
又譬如孩子的測驗成績不好,媽媽還沒開口,孩子便強調某些同學的成績更差。
當媽媽說:“要比較就找成績好的來比較,怎麼找成績差的來比較?”
孩子就會再辯駁,“為甚麼只能向上比較,不能向下比較,這樣公平嗎?”
現在的孩子追求公平對待,但這顯然與公平無關,於是媽媽會說:“你先做好自己本份吧,別人怎樣是別人的事。”
小孩要是再反駁“所以我考多少分也與別人無關啊”,媽媽肯定被氣壞。
當孩子沒日沒夜都在頂撞家長,家長的忍耐力每分每秒都備受嚴重考驗。上一代的家長習慣體罰,孩子不敢肆無忌憚對抗父母,但這一代的父母主張愛的教育,於是孩子有時候會有恃無恐,父母說一句他頂回十句,不停挑戰父母的極限。要是在街上看見一個母親抓狂,我一邊替孩子感到難受,一邊對這母親寄予無限同情,真想抱抱這個被迫到極限的母親。
我必須鄭重聲明,我絕對不贊成任何性質的體罰,能夠不打不罵管教孩子當然最好,只是這真的沒有想像那麼容易。
管教孩子時如果可以優雅,誰願意抓狂?如果孩子都言聽計從,又何需動怒?
外人永遠不明白當事人的真正感受,所以如果不打算伸出援手,請別火上加油。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04會員
767內容數
每次看到好書、精彩電影和劇集都想向別人推介,實在不能只有我看到啊,如果我的文字能讓你對某本書、某齣電影或劇集感興趣,繼而找來看,真是功德無量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梁淑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Photo by Brett Jordan on Unsplash 之前提過我是強迫症患者,所以對於自己制訂好的計劃,總希望可以按計劃完成。 其實,誰不想率性過日子? 想做甚麼就做甚麼,多寫意啊。 想追劇就追劇,想看書就看書,想睡覺就睡覺。 當然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總是得先完成自己的責任,所以我還
  孩子剛出生時,家長珍而重之地捧在懷中,盯著孩子一直看一直看,捨不得移開視線,只為捕捉孩子的一顰一笑,就算哭鬧也是珍貴的存在。 孩子漸漸長大,我們早已視孩子的存在為日常,看見孩子的笑靨雖然會湧起欣悅之情,卻難以再感受到最初的悸動。 迷失於日常的細碎之中,讓我們因為習慣而無視日常的美好。因為美好恆常
「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而婚姻制度企圖透過法律將兩個人綑綁在一起,完全不合理。兩個人要是兩情相悅決定一起生活,那很好,因為那是基於他們的自由意志,但如果有人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勉強自己走進婚姻制度,那不是荒天下之大謬嗎?」
《鶯逝》改編自真人真事,因為是真人真事,我就不怕爆雷了,以下內容涉及案情: 話說在2010年一個女子在長島失蹤,母親知道後用盡一切辦法尋找女兒。警方雖然在女子失蹤前收到求助電話,卻很遲才抵達現場,結果抵達時已經找不到人。 警方原本對女子失蹤不上心,但在女子的母親不斷進迫下,才展開搜查,並且在該區找
主題閱讀 一月的閱讀主題是脅持事件,所以看了《白兔》和《不能贏的辯護》。 二月的閱讀主題是怪談,所以看了《筷:怪談競演奇物語》和《山羊獰笑的剎那》。 三月的閱讀主題是圖書館,所以看了《千年圖書館》和《午夜圖書館》。 四月的閱讀主題是反烏托幫,所以看了《薩哈公寓》和《1984》。 五月的閱讀主題是改變
如果手機螢幕保護貼有裂痕 因為換了手機幕保護套,所以昨天在Liker Social寫下這一段:“看到別人的手機螢幕保護貼出現裂痕仍繼續使用,我總是覺得不可思議,因為我的保護貼有兩處起泡,我也忍不住要去換新的。” 我一直以為手機螢幕有裂痕,或保護貼有破損(甚至只是無法修復的氣泡),立即換新是正常的做
Photo by Brett Jordan on Unsplash 之前提過我是強迫症患者,所以對於自己制訂好的計劃,總希望可以按計劃完成。 其實,誰不想率性過日子? 想做甚麼就做甚麼,多寫意啊。 想追劇就追劇,想看書就看書,想睡覺就睡覺。 當然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總是得先完成自己的責任,所以我還
  孩子剛出生時,家長珍而重之地捧在懷中,盯著孩子一直看一直看,捨不得移開視線,只為捕捉孩子的一顰一笑,就算哭鬧也是珍貴的存在。 孩子漸漸長大,我們早已視孩子的存在為日常,看見孩子的笑靨雖然會湧起欣悅之情,卻難以再感受到最初的悸動。 迷失於日常的細碎之中,讓我們因為習慣而無視日常的美好。因為美好恆常
「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而婚姻制度企圖透過法律將兩個人綑綁在一起,完全不合理。兩個人要是兩情相悅決定一起生活,那很好,因為那是基於他們的自由意志,但如果有人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勉強自己走進婚姻制度,那不是荒天下之大謬嗎?」
《鶯逝》改編自真人真事,因為是真人真事,我就不怕爆雷了,以下內容涉及案情: 話說在2010年一個女子在長島失蹤,母親知道後用盡一切辦法尋找女兒。警方雖然在女子失蹤前收到求助電話,卻很遲才抵達現場,結果抵達時已經找不到人。 警方原本對女子失蹤不上心,但在女子的母親不斷進迫下,才展開搜查,並且在該區找
主題閱讀 一月的閱讀主題是脅持事件,所以看了《白兔》和《不能贏的辯護》。 二月的閱讀主題是怪談,所以看了《筷:怪談競演奇物語》和《山羊獰笑的剎那》。 三月的閱讀主題是圖書館,所以看了《千年圖書館》和《午夜圖書館》。 四月的閱讀主題是反烏托幫,所以看了《薩哈公寓》和《1984》。 五月的閱讀主題是改變
如果手機螢幕保護貼有裂痕 因為換了手機幕保護套,所以昨天在Liker Social寫下這一段:“看到別人的手機螢幕保護貼出現裂痕仍繼續使用,我總是覺得不可思議,因為我的保護貼有兩處起泡,我也忍不住要去換新的。” 我一直以為手機螢幕有裂痕,或保護貼有破損(甚至只是無法修復的氣泡),立即換新是正常的做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剛才逛到一篇文章,是孩子抱怨,因為家長説小孩沒有隱私,而且任意查看手機。 個人認為小孩仍然有基本權利,我們淺談就好,如果父母沒有尊重溝通,如何期望孩子同理相待?父母出於關心跟管教,出發點沒錯,不過有些父母倒是吃起自助餐,甚至升級國王王后,然後抱怨孩子抵抗。
Thumbnail
父母就是不論你幾歲,都還是會把你當小孩管。 以前跟父母相處,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要出去哪裡?總是要被問詳細的出遊地點、回家時間,覺得不喜歡被管。 後來才知道,這個感覺是源自於一種覺得自己還沒長大的屈辱感,當時會因為這種不喜歡的感覺,去跟父母對抗,父母也會因此惱怒,衝突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 後來因為
現在的小孩才會變得脆弱,不堪一擊,因為從小到大,他們就是想什麼得什麼,一得不到就鬧情緒,然後有情緒病。 雖然我也反對我媽那種虐待式教養,但兩者比較,我覺得還是像我這樣教養出來的孩子,比較好些些。 話說我的下屬,1995年生,也都快30歲了,一事無成,日日渾渾噩噩,寫一封信仍然寫2023年,因為是
Thumbnail
但越是不逼小孩,反而對自己的要求會更嚴苛。我自己很有感觸。 家裡人對自己沒什麼要求,反倒是自己快把自己期望放得很高,好像不做點什麼就會對不起他們一樣,這樣其實給自己壓力很大。 別人是父母給孩子壓力,我們這樣子是自己為難自己。 明明父母也是希望孩子開心,卻不停的想往上爬,因為他們對自己的寬恕,而感到愧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小時候心大認知也不多,等到上了國中後才漸漸發現,原來我的家長不是合格的家長,他的對於自己的情緒掌控極度不穩定,本來我想試著跟他好好溝通,但試了好幾次之後發現根本做不到,我毫無辦法...... 嘗試了那麼多次,真的不是我不想溝通,是他根本就無法溝通,他沒辦法心平氣和地坐下來好好聊,每
Thumbnail
時常聽到許多家長都會抱怨小孩講一次兩次都無法改進缺點,甚至設定第三次講不聽就會直接打下去的規定,每次聽在我耳裡都為孩子感到心疼,忍不住告訴這些家長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不願意做,可能是沒有「能力」做到,或是還沒有找到有效的方法去持續執行,而身為家長的我們應該做的並不是打罵,而是去找出孩子做不到的原因
Thumbnail
多久沒有好好跟孩子說說話了?你與孩子的關係融洽嗎? 你真得懂你的孩子嗎?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剛才逛到一篇文章,是孩子抱怨,因為家長説小孩沒有隱私,而且任意查看手機。 個人認為小孩仍然有基本權利,我們淺談就好,如果父母沒有尊重溝通,如何期望孩子同理相待?父母出於關心跟管教,出發點沒錯,不過有些父母倒是吃起自助餐,甚至升級國王王后,然後抱怨孩子抵抗。
Thumbnail
父母就是不論你幾歲,都還是會把你當小孩管。 以前跟父母相處,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要出去哪裡?總是要被問詳細的出遊地點、回家時間,覺得不喜歡被管。 後來才知道,這個感覺是源自於一種覺得自己還沒長大的屈辱感,當時會因為這種不喜歡的感覺,去跟父母對抗,父母也會因此惱怒,衝突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 後來因為
現在的小孩才會變得脆弱,不堪一擊,因為從小到大,他們就是想什麼得什麼,一得不到就鬧情緒,然後有情緒病。 雖然我也反對我媽那種虐待式教養,但兩者比較,我覺得還是像我這樣教養出來的孩子,比較好些些。 話說我的下屬,1995年生,也都快30歲了,一事無成,日日渾渾噩噩,寫一封信仍然寫2023年,因為是
Thumbnail
但越是不逼小孩,反而對自己的要求會更嚴苛。我自己很有感觸。 家裡人對自己沒什麼要求,反倒是自己快把自己期望放得很高,好像不做點什麼就會對不起他們一樣,這樣其實給自己壓力很大。 別人是父母給孩子壓力,我們這樣子是自己為難自己。 明明父母也是希望孩子開心,卻不停的想往上爬,因為他們對自己的寬恕,而感到愧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小時候心大認知也不多,等到上了國中後才漸漸發現,原來我的家長不是合格的家長,他的對於自己的情緒掌控極度不穩定,本來我想試著跟他好好溝通,但試了好幾次之後發現根本做不到,我毫無辦法...... 嘗試了那麼多次,真的不是我不想溝通,是他根本就無法溝通,他沒辦法心平氣和地坐下來好好聊,每
Thumbnail
時常聽到許多家長都會抱怨小孩講一次兩次都無法改進缺點,甚至設定第三次講不聽就會直接打下去的規定,每次聽在我耳裡都為孩子感到心疼,忍不住告訴這些家長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不願意做,可能是沒有「能力」做到,或是還沒有找到有效的方法去持續執行,而身為家長的我們應該做的並不是打罵,而是去找出孩子做不到的原因
Thumbnail
多久沒有好好跟孩子說說話了?你與孩子的關係融洽嗎? 你真得懂你的孩子嗎?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