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看到台語漢字不會唸這件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前言

這篇文原本是我在 2022 年年初,有感而發隨意寫在臉書上的一篇短文。後於 2023 年 12 月,改寫為台語文文章,並刊登於長老教會大專青年刊物《新使者》雜誌第 193 期的「母語葡萄園」專欄,同時受邀錄製作者朗讀有聲版本。

當時我就已經將原文移植至方格子,是為著對拙文有興趣但不諳台語文書寫的朋友也能閱讀及討論,以求各語言彼此交流共融的行動。但由於我投稿時有再次進行潤飾、修訂及翻譯,建議各位朋友先閱讀台語文版本或直接聆聽有聲版本,再閱讀中文原文。

文字版本|
https://www.newm.app/blog/e-2325f387-24b6-4497-9271-4ad6ed7b5f38

有聲版本|

巴克禮太難?

從實際的角度來看,大家讀台語聖經、啟應文之所以覺得有點卡,不完全是因為百年前的巴克禮版《廈門話聖經》太文言太難,而是只單看漢字卻唸不出發音所導致。

例如,「樹椏」要怎麼唸?「擲落去」呢?目前的現實就是,我們已經習於中文方塊字的聽說讀寫,因此以漢字為本位,這在聖經公會於 1996 年出版《台語漢字本》最為明顯(難詞才加註羅馬拼音)。但台語漢字如果沒有對照羅馬字,就算是最新出爐的《現代台語譯本》(採漢字-白話字並列),也有相當難度。

台灣聖經公會於1996年將《廈門音羅馬字聖經》轉為漢字,出版《台語漢字本》,漢字為主、羅馬拼音為輔(見上圖)。而後續出版的《現代台語譯本》則捨棄這種書寫方法,以羅馬字-漢字並列。

台灣聖經公會於1996年將《廈門音羅馬字聖經》轉為漢字,出版《台語漢字本》,漢字為主、羅馬拼音為輔(見上圖)。而後續出版的《現代台語譯本》則捨棄這種書寫方法,以羅馬字-漢字並列。

教會作為語言巢

所以,我從一位「台語平信徒」的立場出發,思考教會實務可以怎麼調整:一、邀請會眾拿紙本的漢羅對照版聖經、聖詩。二、PPT 或週報呈現的方式同時加上羅馬字版本。當然,還有更需要前置作業的,就是開白話字課程。

其實從《台灣教會公報》的報導中能看到,長老教會界在七零年代開始,就有教會因為各種緣由開辦白話字或母語培育班。教會最重要的任務不是語言補習班,但在四十年後的今日,我認為教會能成為「語言巢」(Te Kohanga Reo) 的基地,這會是個符合時代趨勢及信仰精神的行動。

所謂的語言巢,是紐西蘭毛利人為使母語再次復興,於 1982 年提出並實踐的概念,以最容易學習語言的孩童為目標群體,並將語言推廣至社區各階層,期盼透過家庭、學校、政府的配搭,培育出有流利毛利語能力的人才(吉娃詩.叭萬 2006)。

小結:禮拜改革小提案

本文暫不討論拼音書寫系統的紛雜與矛盾,也不將全面華語化列入考慮選項內,因為長老教會內部以白話字系統為主、台語人口也並未消失。而此處不涉及多語族群聚會時的共同語言問題,我只是針對「台灣閩南語系禮拜」實務有感而發。

最後,那兩個詞分別唸作"chhiū-oe"(樹椏)、"tàn--lo̍h-khì"(擲落去);巴克禮的版本把前者翻成「一叢樹枝」,我反而還要看巴克禮才知道現代台語譯本的「樹椏」指的是什麼,還蠻有趣的。

延伸閱讀

吉娃詩.叭萬,2006,〈從紐西蘭毛利族的語言巢看台灣的原住民母語教學〉。《台灣國際研究季刊》2(1): 163-184。
"Te Kōhanga Reo." In New Zealand History (Date visited: Jan 30, 2022).


原文刊於 2022 年 1 月 30 日 13:57 個人臉書網誌

而後改寫發表
Lîm Su-hông(林書弘),2023.12,〈關係看著台語漢字袂曉唸 ê 這件代誌〉。《新使者》193:66-67。 

 Su-Hong
 2022.01.30 14:38 修改完稿
 2024.05.04 23:16 移植重版
 於台灣.高雄.灣仔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寫得太好了,我也一直希望長老教會好好重視台文復興,尤其從主日學開始。
avatar-img
讀冊弘,寫日常
48會員
83內容數
自我書寫的練習未曾斷過。微研究。御宅談。摘書摘。聞聖樂。論島嶼。還有,寫日常。
讀冊弘,寫日常的其他內容
2024/12/31
就是單純覺得在 2024 的年末,BN 哥的這篇講道篇真的是淡淡的、淺淺的,卻令人不斷回味與思索,也在恰到好處的時間點,提醒眾人,我們正站在關鍵的轉折時刻上。
Thumbnail
2024/12/31
就是單純覺得在 2024 的年末,BN 哥的這篇講道篇真的是淡淡的、淺淺的,卻令人不斷回味與思索,也在恰到好處的時間點,提醒眾人,我們正站在關鍵的轉折時刻上。
Thumbnail
2024/10/11
捉摸不定的山陀兒颱風,打亂了中心辦公室的步伐,表面上放了三天假,但我自己並沒有放假的感覺。反而是各種焦慮與不安。
Thumbnail
2024/10/11
捉摸不定的山陀兒颱風,打亂了中心辦公室的步伐,表面上放了三天假,但我自己並沒有放假的感覺。反而是各種焦慮與不安。
Thumbnail
2024/09/22
如果各位看到這篇短文,表示我還活著,而且還有打字的力氣。
Thumbnail
2024/09/22
如果各位看到這篇短文,表示我還活著,而且還有打字的力氣。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台語文的政治功能,凝聚認同太強烈了,以至於屏蔽了它作為一種語言的——追求聲韻的、詞句的文學美感的追求。筆者期望,當我們談及台語文,可以不要有那麼強烈的政治目的——還語言以本來面貌。
Thumbnail
台語文的政治功能,凝聚認同太強烈了,以至於屏蔽了它作為一種語言的——追求聲韻的、詞句的文學美感的追求。筆者期望,當我們談及台語文,可以不要有那麼強烈的政治目的——還語言以本來面貌。
Thumbnail
目一下nih,2021年已經過三分一--ah,m̄管你是tng-leh學讀寫台語ê讀者,iah是已經leh做母語khang-khuè ê工作者,你對目前ê成果kám有滿意?若beh hōo台語世世代代傳--落-去,上重要ê是斟酌聽〈地球ê條件〉,kā lán ê環境顧hōo在,ài先有厝thang蹛
Thumbnail
目一下nih,2021年已經過三分一--ah,m̄管你是tng-leh學讀寫台語ê讀者,iah是已經leh做母語khang-khuè ê工作者,你對目前ê成果kám有滿意?若beh hōo台語世世代代傳--落-去,上重要ê是斟酌聽〈地球ê條件〉,kā lán ê環境顧hōo在,ài先有厝thang蹛
Thumbnail
台語到底是欲用啥物字來寫?是教會兮羅馬字,抑是漢字較好咧?前一陣子,關於台語書寫的未來,是要走向全羅馬字呢?漢字是否應該從台語消失?
Thumbnail
台語到底是欲用啥物字來寫?是教會兮羅馬字,抑是漢字較好咧?前一陣子,關於台語書寫的未來,是要走向全羅馬字呢?漢字是否應該從台語消失?
Thumbnail
語言權力機制存在於潛意識。比如我們走在路上,經過一群黃種人以流利英語交談,或以流利菲律賓語交談,當下直觀感受的落差——這再簡單粗暴不過,誰「更高級」、「更文明」。因此,極容易理解為什麼市場上英美日翻譯書絡繹不絕,東南亞語系卻極為罕見,絕不是因為東南亞語系作家技不如人。
Thumbnail
語言權力機制存在於潛意識。比如我們走在路上,經過一群黃種人以流利英語交談,或以流利菲律賓語交談,當下直觀感受的落差——這再簡單粗暴不過,誰「更高級」、「更文明」。因此,極容易理解為什麼市場上英美日翻譯書絡繹不絕,東南亞語系卻極為罕見,絕不是因為東南亞語系作家技不如人。
Thumbnail
文化到底是什麼?我想一般人都只能說得模模糊糊。其實無法說全,無法說完整,就是文化。它包含著你吃喝拉撒睡的一切細節,這些細節的源頭來處,我統稱它叫文化。
Thumbnail
文化到底是什麼?我想一般人都只能說得模模糊糊。其實無法說全,無法說完整,就是文化。它包含著你吃喝拉撒睡的一切細節,這些細節的源頭來處,我統稱它叫文化。
Thumbnail
幾年前,我寫歌仔戲劇本,寫𨑨迌耶!毋但韻啊遮的代誌要家己學,台語的每一个詞攏查字典(紙本的),攏總寫兩齣,寫完共𪜶囥佇電腦內面歇睏。 我逐工佇面冊頂懸(頂面)寫一段,同時貼佇「足英台三聲道磅米芳」的迷眾頁(fans page)(註1),希望共人有互動,若有寫毋著的字,歡迎指教。
Thumbnail
幾年前,我寫歌仔戲劇本,寫𨑨迌耶!毋但韻啊遮的代誌要家己學,台語的每一个詞攏查字典(紙本的),攏總寫兩齣,寫完共𪜶囥佇電腦內面歇睏。 我逐工佇面冊頂懸(頂面)寫一段,同時貼佇「足英台三聲道磅米芳」的迷眾頁(fans page)(註1),希望共人有互動,若有寫毋著的字,歡迎指教。
Thumbnail
我認為有本土關懷認同 ê 教會會當成做「語言 siū」ê 基地,這是一 ê 真符合時代方向 kap 信仰精神 ê 行動。
Thumbnail
我認為有本土關懷認同 ê 教會會當成做「語言 siū」ê 基地,這是一 ê 真符合時代方向 kap 信仰精神 ê 行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