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名人走下自己創建的舞台後,是怎麼面對人生的?
魔幻寫實主義的代表作家,文學大師馬奎斯,若要寫出歷史上真正存在過且領導拉丁美洲各國獨立的名人,感覺就像是早已創造出自我風格與燒腦世界的大導演諾蘭,改編歷史上著名的撤退《敦克爾克大行動》般,在既定的歷史上,用自己獨特說故事的方式,挑戰既定時間軸,形塑出一位又一位鮮活的人物。
書中主角玻利瓦爾,是拉美歷史上推翻西班牙殖民政府的「解放者」,建立大哥倫比亞共和國,獨立的領土坐擁兩測海洋。然而小說並不是要講那些網路查得到的歷史,馬奎斯以「將軍」一詞取代他的全名,用這個威權的名稱來看他失去權力、人民不挺後,心灰意冷走向他人生最後14天的旅程。
書中敘事有兩條交錯:記憶中的輝煌與現實的殘敗。
透過這位「將軍」,肉體在生命中最後14天不斷失去機能,記憶卻能如一位勇猛戰將,統一起他腦內曾有的帝國夢,將一筆又一筆輝煌戰功,一位又一位戰友、流轉於女人間的香豔故事如數家珍。然而隨著解放後的拉美各地,勢力再起的特權階級依然有自己對獨立的嚮往,他曾建立起的帝國摔成碎片,也沒有預料不到一個世紀內,各國將經歷49場內戰。
「荷西.帕拉西歐斯看見他瞪大眼睛,赤條條地漂浮在浴缸地淨身水裡,即使是他這個服侍再久的僕人也以為他淹死了。」與
《百年孤寂》類似,開頭就充滿死亡意象,我在想,
馬奎斯是否想透過一個已知結局的限制,讓人看透這些掙扎與徒勞,反思生命中自我存在的意義?拉遠來看,馬奎斯的書寫始終不脫拉丁美洲的興衰,這也是一位作家經歷過殖民、內戰後的國家長大,所尋求自我認同的方式。
而在「將軍」上位之前呢?
小說中僅以一小段畫面,由玻利瓦爾自行回憶那早已埋藏的過往,卻比書中任何一段記憶讓我感到更像個「人」。讓我們看見在一堆勳章背後(用我們現代話說,是在一堆# 背後),再次鮮活的人物,回到那飄散著糖漿風味,懷舊情感的中心,曾經的夢想只有在製糖廠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一個紈褲子弟卻在喪妻後,永遠轉變成現在的模樣。
記憶與失憶的拉扯
先前學習判讀各式文學類別時,馬奎斯是屬於「後殖民」文學。二戰後地球上大概有超過80%的國家都被殖民過,而在戰後急欲獨立與找尋自我價值的人們,非常在意歷史的重建。
「你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
台灣不也曾是這樣嗎?即便語言背景大相徑庭,但卻能從作品中感受到類似的情感發酵。
而最後將軍終究還是走不出自己的迷障,身體與野心悖離,人生行將就木之際依然緊抓的虛幻大夢,在人民眼前如同一縷幽魂。走下舞台不難,而是要面對自己真正的命運,看清自己最後所待的樸素房間才多麼困難。
「美洲是發了瘋的半個地球。」
將軍玻利瓦爾的衰敗也是拉美眾多國家的歷史,即便在我們的生活中較少接觸到南美新聞或歷史事件,但透過這些能夠反思,我們的土地也有我們自己的故事,是什麼樣的歷史背景,造就我們現在喜歡的風格、有共鳴的作品與印象呢?
小說有著揭穿歷史上不能說出的秘密的力量,也有著慢慢尋得自我認同、重新面對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