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20220129線上諮詢(全)-保障年薪的平均工資計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平均工資的定義

在勞動基準法第2條第4項規定:「平均工資:指計算事由發生之當日前六個月內所得工資總額除以該期間之總日數所得之金額。工作未滿六個月者,指工作期間所得工資總額除以工作期間之總日數所得之金額。工資按工作日數、時數或論件計算者,其依上述方式計算之平均工資,如少於該期內工資總額除以實際工作日數所得金額百分之六十者,以百分之六十計。」

一般來說,在資遣費以及舊制退休金計算方面都會使用到平均工資,大多數人都會對於平均工資採行六個月的平均薪資有基本概念,有關部分工時和工作年資未滿六個月的平均工資之後再另外討論說明。

保障年薪的給付約定方式

傳統的月薪、日薪、時薪的薪資約定方式外,也有許多企業開始採行年薪的方式來與員工約定薪資,相信已經不少人聽過或看過保障年薪多少萬或者多少月的招募條件。

在薪資結構設計方面:

許多公司會採用月薪加上年終獎金,或者年中與年終獎金,也有分散在季與季之間。

原則上,只要是跟薪資有關的約定,我們都可以回歸到勞動基準法第2條第3項規定:「工資:指勞工因工作而獲得之報酬;包括工資、薪金及按計時、計日、計月、計件以現金或實物等方式給付之獎金、津貼及其他任何名義之經常性給與均屬之。」用此定義來判斷薪資的範圍,簡單來說,有關薪資的內容還是要去看是否因工作而獲得的報酬,至於什麼名義則是次要的。

在薪資管理方面:

在年薪的相關判決其實不少,已經有法院認定應該將年薪的總額平均打散在每個月之間,以此做為平均工資的基礎。

但也有人主張應以平均工資的六個月作為薪資計算的範圍,因此,六個月發生的支付內容就是被計入的範圍。如果有人剛好是年終才會取得年薪約定的最後兩個月薪資,但他在取得前被資遣,是否計入就會成為爭議點;反之,資遣前取得最後兩個月的薪資,就會變成八個月的薪資作為平均工資計算的基礎。

有部分公司會採行約定年薪但有但書的狀態作為薪資約定的細節,例如,當年度12月1日仍在職,且無工作上重大過失者、或者全年度績效達標。這會受到工資的定義影響:究竟是不是因工作而獲得的報酬?

一旦跳出了「因工作而獲得的報酬」的框架,就容易被計入獎金,被認定為純粹的年終獎金時,則將不計入工資之中。

保障年薪的平均工資計算

回歸題旨,有關保障年薪的平均工資計算,目前我在相關資料並沒有看到勞動部公開針對此議題的函釋(之後會考慮向勞動部詢問,看是不是只是剛好沒找到)。

儘管目前有司法院的判決可以做為參考,但是司法院的判決都是有個案性的,會有個案的背景和事件狀況,部分判決可以看到沒有過多設計的保障年薪是有被提出將年薪打散在每個月的薪資中作為平均工資計算基礎,換句話說,有設計過的保障年薪是需要回頭檢視約定時的勞動契約和管理規範的。

綜合上述,年薪的施行和運作已經是一種常見的薪資約定的方式,畢竟是年薪,沒有其他約定的狀態下,應該是一個人一整年度的工作勞務換取的薪資,用攤提計算是相對合理的(希望日後會有司法院的判例(具一致性的標準,可作為法官的審理標準或依據)或勞動部的公開函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林沛瑩(青雲姐姐)的沙龍
40會員
270內容數
講述有關職場的法令議題以及處理方式
2023/08/01
今年三到四月有做線上小教室,直接在線上小型解說,日前還在思考要怎麼呈現資料,先把彙整資料弄好,後面再看怎麼用文字說明。
Thumbnail
2023/08/01
今年三到四月有做線上小教室,直接在線上小型解說,日前還在思考要怎麼呈現資料,先把彙整資料弄好,後面再看怎麼用文字說明。
Thumbnail
2023/07/21
大約在2010年左右,那時小編跟同學們正要出社會,都會希望去大公司,也會期望能夠待個3-5年,主要是當時的流行是:累積年資跟經驗,期望後續升職或跳槽漲身價。 後來,到現在2023年,其實對『工作年資累積與否』的想法有了很大的變化,問題出在兩個地方:年資跟實力成正比嗎?管理職到底值不值得?
2023/07/21
大約在2010年左右,那時小編跟同學們正要出社會,都會希望去大公司,也會期望能夠待個3-5年,主要是當時的流行是:累積年資跟經驗,期望後續升職或跳槽漲身價。 後來,到現在2023年,其實對『工作年資累積與否』的想法有了很大的變化,問題出在兩個地方:年資跟實力成正比嗎?管理職到底值不值得?
2023/07/03
相信在職場上工作的大家或多或少有聽過「被離職」的案例,而這樣的案例事主年紀範圍從剛進職場到逼近離職的都有。
Thumbnail
2023/07/03
相信在職場上工作的大家或多或少有聽過「被離職」的案例,而這樣的案例事主年紀範圍從剛進職場到逼近離職的都有。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前言 勞基法第2條第4款『平均工資』定義,係屬『日平均工資』之意。 勞基法施行細則對於『一個月平均工資』並無定義。 勞基法施行之初,前主管機關內政部曾於74年函釋:『一個月平均工資,係指日平均工資乘以30所得之數額』。 惟該函執行以來,迭有反映有欠合理,因計算事由發生之當日前6個月之總日數,
Thumbnail
前言 勞基法第2條第4款『平均工資』定義,係屬『日平均工資』之意。 勞基法施行細則對於『一個月平均工資』並無定義。 勞基法施行之初,前主管機關內政部曾於74年函釋:『一個月平均工資,係指日平均工資乘以30所得之數額』。 惟該函執行以來,迭有反映有欠合理,因計算事由發生之當日前6個月之總日數,
Thumbnail
#月投保金額 勞健保級距的薪資是指「每月月薪總額」,應包含工作的勞務報酬,如本薪、全勤獎、加班費、伙食津貼、房屋津貼、職務津貼、業績獎金、不固定的績效獎金等等。 若有異動,雇主應於每年2月及 8月底前做調整。 非屬勞務對價性質之工資,不應計入月薪資總額申報勞工保險投保薪資,例如年終獎金、考核獎金
Thumbnail
#月投保金額 勞健保級距的薪資是指「每月月薪總額」,應包含工作的勞務報酬,如本薪、全勤獎、加班費、伙食津貼、房屋津貼、職務津貼、業績獎金、不固定的績效獎金等等。 若有異動,雇主應於每年2月及 8月底前做調整。 非屬勞務對價性質之工資,不應計入月薪資總額申報勞工保險投保薪資,例如年終獎金、考核獎金
Thumbnail
原領工資是薪水嗎 ? 要如何計算呢? 是原來的薪水嗎 ?
Thumbnail
原領工資是薪水嗎 ? 要如何計算呢? 是原來的薪水嗎 ?
Thumbnail
依相關統計,近3年雇主將員工薪水以多報少或以少報多的情況, 2019年勞保及就保共裁處3104件、8518萬元罰鍰。 2020年則裁處2954件、8609萬元罰鍰。 2021年則有2563件、7563萬元罰鍰。 3年來總計裁罰8621件,罰鍰達2.4億多元。 依勞保局編列預算指出,明(2023)年勞
Thumbnail
依相關統計,近3年雇主將員工薪水以多報少或以少報多的情況, 2019年勞保及就保共裁處3104件、8518萬元罰鍰。 2020年則裁處2954件、8609萬元罰鍰。 2021年則有2563件、7563萬元罰鍰。 3年來總計裁罰8621件,罰鍰達2.4億多元。 依勞保局編列預算指出,明(2023)年勞
Thumbnail
自上一篇,我們討論到「工資」,人資夥伴們,如能清楚判斷「工資」的標準後,接著我們來談談「平均工資」。那麼,我們要先了解「平均工資」的重要性。為什麼要了解「平均工資」?會在什麼狀況下使用到「平均工資」呢?
Thumbnail
自上一篇,我們討論到「工資」,人資夥伴們,如能清楚判斷「工資」的標準後,接著我們來談談「平均工資」。那麼,我們要先了解「平均工資」的重要性。為什麼要了解「平均工資」?會在什麼狀況下使用到「平均工資」呢?
Thumbnail
本文我們要跟您分享: 工資就是先要以有無"勞務對價"做判斷,真的分辨不出來再以"經常性給與"做認定。 先把工資弄清楚了,再來談非工資-恩惠(勉勵)式給與,不要糊在一起。 "薪資結構有工資跟非工資",不是領到錢就是工資啦,也不是說獎金就不是工資。 勞保/勞退/災保的投保(提撥)級距都是以勞基法的工資定
Thumbnail
本文我們要跟您分享: 工資就是先要以有無"勞務對價"做判斷,真的分辨不出來再以"經常性給與"做認定。 先把工資弄清楚了,再來談非工資-恩惠(勉勵)式給與,不要糊在一起。 "薪資結構有工資跟非工資",不是領到錢就是工資啦,也不是說獎金就不是工資。 勞保/勞退/災保的投保(提撥)級距都是以勞基法的工資定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