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上):品味是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先講:這篇不會討論什麼才叫有品味。品味的高低、好壞、有無,下一篇品味(中)會聚焦研議。這裡也沒打算告訴你如何養成品味,但是品味(下)會提供品味養成環節。你若有興趣,就訂閱麟左馬以收取通知。本篇如題所述,真的就只回答一個問題:品味是尛?
  通常講品味,涉及的只是喜不喜歡、好不好,還有討不討厭。所以跟品味最常同時出現的字眼就是:主觀。品味是很主觀的。但是主觀是尛?主觀的意思是否定有個客觀的品味判準存在?還是品味專屬個人,每個人的都跟其他人不同?「品味是很主觀的」這個表達情境,通常都在圓場,讓品味判斷不相容的兩個人或很多人,能在維持自尊的情況下繼續對話。於是這兩個人或多個人就足以腹誹彼此:此人品味真差。
  就算我們對同一部電影的評價南轅北轍,但這些評價也不見得是品味判斷。可一旦出現「此人品味真差」,那就是十足的品味判斷,就算毫無內容,只有個結果,也是一個品味判斷。因為你終究得出自己給一個對象的結論:好,還是不好?對電影跟對人都一樣,品味之所以主觀,因為對象是客體

功能型定義

  文人雅士談品味,幾乎都停留在用境界、用感受、用評價、用舉例來圍繞著某些自己心中的好品味、好作品、好感受,仗著自己文筆遠勝過讀者觀眾,來博得讀者同感,就此了事。為免隔靴搔癢,在此用功能來定義品味:
品味是最快速有效的概括評價能力,缺點是非常暴力。
  試想你對同性戀的感受。或者想想跟你立場相反的人對同性戀的感受。
  如果不多,就想想跨性別。如果不清楚,就想想公廁全面不分性別出入。
  如果你對性向和性別都沒什麼感受,就想想皮蛋珍珠奶茶吧。
  再不行,就想想臘腸起司披薩煮進酸菜白肉鍋,或者養樂多口味的臭豆腐。
  想好了嗎?
  就算你想好了,也難免覺得這個思考提案爛透了,根本是道德和傳統議題,跟品味沒啥屁關係。然後怪異食物組合也爛透了,毫無品味可言。你這樣想真是沒錯,因為這些案例本來就不是品味問題。但是這些案例能激發的大腦反應,跟品味問題能激發的區域,高度重疊。
  我們賴以判斷的經驗框架,遇到超出邊界的新刺激,無法拿既有處理方式應對的時候,會壓力陡增。當迎面而來的人事物不合你的品味的時候,就會跟違逆你的價值、衝擊你的認知、超出你的飲食限制一樣,容易因為壓力導致痛苦,因為痛苦而想逃避。
  違反傳統,甚至涉及信仰(例如猶太教的奶與肉不得同食)與道德感(例如茹素)的事件,會挑戰大腦裡的規則、框架、邊界,也就是威脅一個人形成自我認同的體系。在穆斯林的食物裡摻豬肉,比臘腸起司披薩煮進酸菜白肉鍋還令人反感。但是薑絲炒大腸是安全牌,因為食物的準備方式是非常深遠的傳統,經過無數臨床實驗證明安全。違反傳統的下場可能是食物中毒甚至死亡,例如新採集的蕈類,或者雞肉裡的沙門氏菌。這就能解釋為什麼味覺是最深的鄉愁,從一個移民家庭的廚房裡就能辨識他們的來源。
  《品味這件事》也自首至尾用味覺來說明品味的發展。而味覺裡的品味發展,顯然一路從安全慢慢接受刺激才擴張。品味(taste)的發展軌跡,與味覺若有雷同,可能不是虛構。
  多數義大利人都同意鳳梨罐頭與披薩不能在同一道菜裡,台灣人也普遍支持紅豆是甜食。如果有人想打破這些傳統搭配,無論去到多遠,感覺都很近似皮蛋珍珠奶茶:噁。噁心的反應能讓你把微量的裸蓋菇素嘔出來,所以暈車會想吐,因為身體以為你吃到毒菇出現幻覺。
  噁心是最最基礎的情緒類別,跟快樂、悲傷、憤怒、恐懼一樣基礎。噁心帶給人類的行動是:避開它。趨避,正是品味真正的目的,幾乎也是唯一的功能。
  所以我們討論品味的範圍才會繞著喜不喜歡跟好不好,只顧著得出評價。品味很主觀,但我們通常不在意客觀品味到底存不存在,我們只關心誰吻合我們的主觀品味。因為我們要用這個評價來決定趨避,簡單來說,就是要或不要接受。
  問題在於,噁心是一種情緒,能繞過前額葉皮質,直接觸發行動。非常高效,但也非常暴力,沒有轉圜餘地。噁心毫不理性,而且錯誤百出。外族、異鄉口音、性少數、長相醜陋,都能觸發腦內警鈴,導致噁心趨避。只要你的心智彈性夠低,事物一旦超過認知框架,就可能被你討厭。即使你只是因為生活在單一民族、單一語言、產業稀薄的小鎮,經驗導致認知框架窄小,你還是容易排斥陌生事物,例如生魚或乳酪,以及氣質陰柔的男性跟腔調濃重的外地人。但這對你和對世界都不好。
  幸好品味的功能除了避害,還有趨利。

發展型定義

  青少年時期,你跟我喜歡同一個樂團,就是天命。長大一點,你能懂我最喜歡的那部電影,約會有什麼問題?後來,盛裝出席或輕裝上陣,是跟不同一群朋友做的事。這些事件極其表面,又極其深遠。但我們用不到一秒,就評估完畢。
  你有辦法因為看了其他的影評、書評、藝評或賣家評價,而重新認識一個作品並喜歡上它嗎?非常難,非常非常難,不像喜歡的作品在長大後餿掉那麼簡單。我這輩子只有對 La La Land 這部片做到,因為影評點出了一個我完全不知道的線索,讓我有機會重新體會這部片處理手法的意義。但我們很少給其他人二次評價的機會,因為品味的判斷效率太高,無須動用前額葉皮質,不消耗能量思考,格外義無反顧。
  一旦動用了品味,我們對人事物的判斷幾乎無法扭轉,幾乎。幸好人會長大,我們有機會重新評價自己青少年時期的品味,再被自己的中二尷尬到無地自容。十年間的自己,跟另一個人一樣,值得一次品味重估。
品味是生存策略的現況,可以進化。
  如果一直使用跟品味近似而且本身也非常難講清楚的東西來定義品味,像是美感、像是氣質、像是底蘊,那就只是略有品味的廢話而已。
  生存策略倒是容易舉例講清楚的概念。窮人傾向取得短期利益,以免朝不保夕;富人偏好取得長期利益,以求鞏固優勢。取得短期利益的周邊選擇,特別容易招致駁雜的用品美感和意圖粗糙的表達方式,因為沒時間跟你耗。富人之間常用的工具是結盟與取得信任,對能展現實力的耐久財也會更願意投資。沒有比應付生活更能養成品味基礎的事了。
  正因養成是一段過程,所以品味能進化,但也有機會退化。除了味覺會在年老時衰退,我們的音樂品味往往在聽力衰退前就停止進化了,大約三十歲。但除了音樂品味,三十歲之後大腦的發育幾乎完全成熟,雖然還是能生成新的神經元跟神經連結,但大腦的可塑性不如過往,除非刻意訓練。
  除了知識跟技能,品味也可以刻意訓練。以音樂品味為例,在編曲相對簡單的流行歌曲以外,持續輸入結構性很強的古典樂或電子樂,又或者大量接收即興程度高、表現彈性大的爵士樂或藍調,都是拓展品味範圍的好方法。
  因為品味與大腦既有的認知邊界直接相關,是你能處理的刺激範圍。只增加刺激量,完全無法拓展品味的邊界,必須添入既有框架以外的內容才行。就像只知道內燃機汽車的人需要得知純電動車來拓展他對車的定義,只聽抒情歌的人也能用音樂劇來打開自己能欣賞並納入品味判斷範圍的音樂。品味是質的辨識力,拼總量的意義微薄。
  品味範圍跨度大,跟幽默感好一樣,是所有性別、年齡、社會都一律偏好的人類特質。在基本生活條件滿足的情況下,只有品味跨度和幽默感能無限增加一個人的魅力。金錢或權力這種傳統條件的邊際效益下降極快,跟品味沒得比。

品味必要性

  雖然縹緲,品味依然非常重要,甚至益發重要,因為 AI 時代開始了。跟網路時代、工業時代一樣,是人類社會不可避免,而且愈趨快速的變遷。歌手不出歌喉,卻選擇AI唱歌的千百萬種可能性裡,最能表現作品的那種,還算是歌手嗎?創作歌手陳珊妮揭露的 AI 訓練過程,非常清晰地表明:與AI協作,人類產出的價值降低,選擇的能力成為主要價值
  選擇的能力,就基於知識和品味。每個人的工作都會愈來愈像電影導演,而非電影演員。電影導演通常不需要出現在作品裡,但作品的一切呈現都是導演的品味選擇。導演的工作就是不斷做有效決定,而這一整套決定來自於對作品成果的想像與理解,比其他任何人都深入、都完整。否則成果會很差,品味不佳。
  但正因為AI時代未就跟未來一樣,一直來一直來,所有工作的中階階段和品質都會被大量取代。無法靠AI協作就取代的工作,除了操作性極強的技藝型工作,就是決定成果目標的決策者。但少掉中間的職業訓練過程,成為合格的決策者就益發困難。所以我們現在談品味、下次談品味分辨、再下次談品味養成。
  思考愉快。
avatar-img
278會員
237內容數
麟左馬,旅美台灣小說家,主要寫科幻跟推理。 常以探戈DJ和製鞋業者的身份出現,總之是舞棍。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麟左馬騳驫 的其他內容
誰平時講農曆新年?都講過年,官方名稱是春節。要不是為了翻譯,誰需要農曆新年?
缺乏同理能力、專注於自己的興趣、不懂撒謊,都只是症狀的表象,內裡是因為不容易清楚認知他人和自己有完全獨立的內在心理狀態。
即使你對科幻沒特別感興趣,光是讀讀怎麼定義一個內容類型的範圍、特徵、策略,也能度過有益身心的時光。
第一次看到「內卷」的中文使用者,應該都沒辦法猜到這個中文詞的意思,因為無據無根。 在意詞彙來源地,是一種政治區分或者文化歧視;但在意詞彙品質和適用性,只是一種文明。
「愈在地愈國際」佔用了一個絕佳的句型:做到 A 就能擁有 B。這豈不是人人夢想的成功方程式?所有商管書籍賣的都是這個夢,絕大的市場。有夢,就有人買單。但是從實例裡我們都知道,在地這項條件,對外銷沒什麼幫助。那麼,「愈在地愈國際」這個觀點對誰有利?
你有沒有過「我以為自己很外向,但很多時候又完全不是這樣,覺得自己很矛盾」這情況?矛盾的不是你,是內向型和外向型人格這個錯誤的分法。「你是外向型還是內向型?」這個問題,是一個錯誤格式。格式錯誤的問題會引導你回應錯誤的答案,甚至得到錯誤的思考方式。
誰平時講農曆新年?都講過年,官方名稱是春節。要不是為了翻譯,誰需要農曆新年?
缺乏同理能力、專注於自己的興趣、不懂撒謊,都只是症狀的表象,內裡是因為不容易清楚認知他人和自己有完全獨立的內在心理狀態。
即使你對科幻沒特別感興趣,光是讀讀怎麼定義一個內容類型的範圍、特徵、策略,也能度過有益身心的時光。
第一次看到「內卷」的中文使用者,應該都沒辦法猜到這個中文詞的意思,因為無據無根。 在意詞彙來源地,是一種政治區分或者文化歧視;但在意詞彙品質和適用性,只是一種文明。
「愈在地愈國際」佔用了一個絕佳的句型:做到 A 就能擁有 B。這豈不是人人夢想的成功方程式?所有商管書籍賣的都是這個夢,絕大的市場。有夢,就有人買單。但是從實例裡我們都知道,在地這項條件,對外銷沒什麼幫助。那麼,「愈在地愈國際」這個觀點對誰有利?
你有沒有過「我以為自己很外向,但很多時候又完全不是這樣,覺得自己很矛盾」這情況?矛盾的不是你,是內向型和外向型人格這個錯誤的分法。「你是外向型還是內向型?」這個問題,是一個錯誤格式。格式錯誤的問題會引導你回應錯誤的答案,甚至得到錯誤的思考方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品味是什麼? 水野學在《品味,從知識開始》把品味定義為「將事物以最佳樣貌呈現」的能力。 就像喝水,品味好的人會思考如何根據情況,以最佳的方式呈現水。例如夏天時在冰水中加入檸檬汁,冬天時則提供熱茶;小小的心思帶來大大的改變。 而品味不好的人則不會在意這些細節,可能連杯子都不洗。
可以說,種田山頭火是個怪人,他熱衷自我放逐把四處流浪和乞食當生命中的修行,用抒情之手埋入俳句的小徑中。此外,他對於醃漬醬菜的味道,有強烈的偏執,毫不掩飾自己追求醬菜的高境界。他在《山頭火随筆集》(講談社文芸文庫、講談社)中,這樣寫道: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都不知道醃菜的味道。直到最近,我才
這支酒甜度肯定是dry,酸度中等,單寧重,果味強烈而且酒體厚重”,在品酒會上聽到講師如此敘述葡萄酒時,或是在閱讀推薦酒款介紹時,是否偶爾會一頭霧水?其實這一句話中敘述了品飲葡萄酒時最重要的五個術語。 1. 甜度(Sweetiness) 甜度是人類的舌頭尖端最先感受到的味覺,所以這往往是人們將酒飲
上班時總是會有同事說便當這麼難吃,為何還有人吃?可是在那些吃的津津有味的同事眼中這個便當真的難吃嗎? 每個人的口味跟喜好應該是不同的,但大多數的人也都覺得自己選擇才是王道。 相同的食物每個人看法一定不同,總會有些人覺得有好吃或有些人覺得不好吃⋯所以覺得難吃的人也沒必要去評斷那些覺得好吃的人,覺得
Thumbnail
  常常會聽到有人分享對茶滋味的形容會有:「苦、澀(澀不是味覺喔!)、甘、甜、酸、花香、果香、奶香、蜜香......等」各種表現。我們今天先撇除泡茶的水質、水溫、器具、時間、手法的差異影響,就單純從如何「品」茶先來聊聊吧~畢竟喝茶重點是「入口」後的感受最重要!
許多人主觀的認為,吃辣的人脾氣暴躁、不吃辣的相對溫和。我也不吃辣,但是我不覺得我的脾氣好到那裡去!在餐桌上,喜歡辣的人,看到菜色清淡,自己會跟櫃台或廚房要一碟辣醬或辣椒,不吃辣的只要看到一點紅色,那表情就強烈到好像有人把他怎麼樣一般。那是誰的脾氣好呢?主要是個人涵養吧!跟飲食習慣真的沒有太多牽扯!
Thumbnail
吃了一碗甜度不一的溫室番茄,有點憤怒的發表感想。溫室番茄現在應該很生氣,因為我居然說一般番茄的好話。
Thumbnail
假如我們正在吃一碗很美味很好吃的異國料理,而且吃得津津有味,突然一個人站在面前,很努力的說服我們正在吃的那碗食物是世界上最難吃的食物,我們會相信他認同他嗎?不會,我們會覺得那個人有毛病,食物吃在我們的嘴裡,好不好吃,心知肚明。 一個人努力修善修福,是因為真正明白因果的原理,知道行善與行惡最後的
Thumbnail
鮮蚵與肉燥飯分開吃是好吃,但混在一起吃就不見得美味,好吃與美味是二種不同的心理行為,判定一道料理好不好吃,基本上是吃的人說了算的主觀成分居多,而對於料理的美味,我們則願意慎重地參考某些主廚、作家、美食記者等等的所謂的美食評論家的意見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品味是什麼? 水野學在《品味,從知識開始》把品味定義為「將事物以最佳樣貌呈現」的能力。 就像喝水,品味好的人會思考如何根據情況,以最佳的方式呈現水。例如夏天時在冰水中加入檸檬汁,冬天時則提供熱茶;小小的心思帶來大大的改變。 而品味不好的人則不會在意這些細節,可能連杯子都不洗。
可以說,種田山頭火是個怪人,他熱衷自我放逐把四處流浪和乞食當生命中的修行,用抒情之手埋入俳句的小徑中。此外,他對於醃漬醬菜的味道,有強烈的偏執,毫不掩飾自己追求醬菜的高境界。他在《山頭火随筆集》(講談社文芸文庫、講談社)中,這樣寫道: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都不知道醃菜的味道。直到最近,我才
這支酒甜度肯定是dry,酸度中等,單寧重,果味強烈而且酒體厚重”,在品酒會上聽到講師如此敘述葡萄酒時,或是在閱讀推薦酒款介紹時,是否偶爾會一頭霧水?其實這一句話中敘述了品飲葡萄酒時最重要的五個術語。 1. 甜度(Sweetiness) 甜度是人類的舌頭尖端最先感受到的味覺,所以這往往是人們將酒飲
上班時總是會有同事說便當這麼難吃,為何還有人吃?可是在那些吃的津津有味的同事眼中這個便當真的難吃嗎? 每個人的口味跟喜好應該是不同的,但大多數的人也都覺得自己選擇才是王道。 相同的食物每個人看法一定不同,總會有些人覺得有好吃或有些人覺得不好吃⋯所以覺得難吃的人也沒必要去評斷那些覺得好吃的人,覺得
Thumbnail
  常常會聽到有人分享對茶滋味的形容會有:「苦、澀(澀不是味覺喔!)、甘、甜、酸、花香、果香、奶香、蜜香......等」各種表現。我們今天先撇除泡茶的水質、水溫、器具、時間、手法的差異影響,就單純從如何「品」茶先來聊聊吧~畢竟喝茶重點是「入口」後的感受最重要!
許多人主觀的認為,吃辣的人脾氣暴躁、不吃辣的相對溫和。我也不吃辣,但是我不覺得我的脾氣好到那裡去!在餐桌上,喜歡辣的人,看到菜色清淡,自己會跟櫃台或廚房要一碟辣醬或辣椒,不吃辣的只要看到一點紅色,那表情就強烈到好像有人把他怎麼樣一般。那是誰的脾氣好呢?主要是個人涵養吧!跟飲食習慣真的沒有太多牽扯!
Thumbnail
吃了一碗甜度不一的溫室番茄,有點憤怒的發表感想。溫室番茄現在應該很生氣,因為我居然說一般番茄的好話。
Thumbnail
假如我們正在吃一碗很美味很好吃的異國料理,而且吃得津津有味,突然一個人站在面前,很努力的說服我們正在吃的那碗食物是世界上最難吃的食物,我們會相信他認同他嗎?不會,我們會覺得那個人有毛病,食物吃在我們的嘴裡,好不好吃,心知肚明。 一個人努力修善修福,是因為真正明白因果的原理,知道行善與行惡最後的
Thumbnail
鮮蚵與肉燥飯分開吃是好吃,但混在一起吃就不見得美味,好吃與美味是二種不同的心理行為,判定一道料理好不好吃,基本上是吃的人說了算的主觀成分居多,而對於料理的美味,我們則願意慎重地參考某些主廚、作家、美食記者等等的所謂的美食評論家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