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德斯・韓森(Anders Hansen)
譯者:葉小燕
出版社:究竟
《拯救手機腦:每天5分鐘,終結數位焦慮,找回快樂與專注力》
《
拯救手機腦》的作者安德斯・韓森大有來頭,其(在瑞典)地位與《
真確》作者漢斯・羅林斯相當,以精神醫學醫生/研究者/演講者/作家多重身份活躍。
本書著眼於人類「大腦進化與生活環境(數位化社會)」之間的落差,對手機依賴的成因與弊害逐一盤點與提問,了解真相後,才有辦法思考如何改善。
你的腦子還活在熱帶草原的日子裡
開篇用兩頁,一萬個黑點,每一個點代表一個世代(20 年),請大家想想,當中有多少個世代是活在「有智慧型手機、網路、社群媒體」的世界?
答案是一個點。
本書的主角——腦——歷經無邊無際的時間之後,已經適應了人們所生活的世界,但這個世界,不是指圖中倒數幾顆我們所熟悉的「一粟」,而是過去那片「滄海」,還活在熱帶草原的日子裡。
人並沒有因應現代化而進化
由於演化會朝「最高存活率」方向前進,有益於人類活下去的特質傳承給下一代,不敵生存競爭的基因逐漸被淘汰,例如「對卡路里的渴求」,在人類歷史 99.9% 的時間裡是我們賴以維生的生物結構,突然之間——來到這卡路里無限供應、速食店密集林立的世界——竟成了弊多於利。
來不及適應現代社會的不只是身體而已,精神層面也一樣,於是很有必要了解人類的腦,當初為了存活並留下基因,是怎樣運作的?
這時輪到「情感」登場。
據書裡描述,這裡的情感,不是指對自己周遭環境的感覺(feeling),而是腦子因應身邊發生的事,將身體上產生的現象整合為一種反應,這會驅使我們採取各種行動。
且「負面」情緒擺第一。
人類歷史中,負面情緒往往與威脅息息相關,非得立即處理不可,所以比較在意,會凌駕於正向情感上。
現在就來仔細瞧瞧(腦中)幾個系統,以及它們對數位時代的適應不良。
腦與手機
依然是基於「最高存活率」下的回應。
壓力系統:HPA 軸
取三個器官(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軸)英文字首而來,主司【戰鬥或逃跑】。以前,老祖先們常見於性命交關的時刻(例如遇上獅子),必須即刻反應,這問題務必馬上解決,其他都之後再說。
🧠 然而,現今社會主要的壓力源多是「長期持續」的狀況較多,數位時代會放大這些焦慮源(職場、家庭、人際⋯⋯),名為數位世界裡的羨慕嫉妒恨,可是 HPA 軸並沒有為這種類型的壓力而進化,一旦經常處於「戰鬥或逃跑」的局面下,腦部就無法正常發揮良好作用。
偵測系統:杏仁核
又稱扁桃體,最重要的任務是經常關注周遭危險,即使是一點風吹草動也要【火災警報器原則】去啟動 HPA 軸,對所有事物都反應過度。
🧠 哪怕智慧型手機的存在只有一點點,例如轉為靜音模式放進口袋裡,仍具有驚人的魔力可以吸引杏仁核的注意,事實上,光是把心思放在「要忽視手機」這件事上,都會耗損原本的專注力;承前所述「負面」情緒擺第一,我們似乎也愛好「負面」傳聞,社群媒體似乎打破了 鄧巴數 的制約,強化小道消息關注的手段。
獎賞系統:多巴胺
給我的感覺貌似謎之聲:「來吧!專注在這上面。」是一種促使人【採取行動】的腦內傳導物質,可以說是人類的原動力。
人們在追求「未知事物」時腦部會釋放多巴胺,有助於提高生存機率,不僅於此,對於「說不定、或許、可能」的未來期待,給予更高評價,多巴胺分泌量增多。
🧠 開發商深諳此道,巧妙利用人們對「不確定結果」偏愛,興起欲望想查看有沒有什麼重要更新,或確認一下有沒有人按「讚」,他們的應用程式,大多雇用了行為科學與腦科學專家,極具效益地直擊腦部獎賞系統;而手機作為載體,一個每天帶來幾百回多巴胺的小機器,成功駭入了我們的腦部⋯⋯。
尾聲:拯救不足?網路自築
以上大約是本書的前三分之一部分,把過去(熱帶草原)的腦與現在(數位時代)的機縝密地串連起來,對手機腦的「成因」闡釋地很詳盡,是我覺得最大的亮點。
至於中半段交代前開現象所帶來的「弊端」,大致上可歸類為
對學習、對睡眠、對心理的不良影響,應是受限於篇幅,又或是已讀過更專攻的書籍?在品嚐時興奮感就沒這麼強烈(
多巴胺分泌不足,現學現用)。對應的專書可見《
最高學習法》、《
為什麼要睡覺》與《
孤獨世紀》。
最後是「改善」之道,作者提出的
唯一方案是運動,是很重要沒錯,但不免有種「我還想要更多」的內心吶喊,只花了 20 多頁做討論,似乎不夠拯救(書名這麼取)?幸好還有《
深度數位大掃除》可以追,有更多建議。
以上這些書單串在一起,各取所長,築起一張互為援引的知識脈絡網路。
🌱 成為我的讚賞公民👇
https://liker.land/leo7283/civic 免費獲邀進圍爐
🌱 追蹤【中書神經系統】 👇
廣播資訊不漏接 好書金句/書市快訊/心智圖(Mind Map)/漂流書
🌱 我在其它平台出沒👇
【Facbook|Mastodon|Medium|Matters|Pota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