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都有一個通病,想要專注的時候,都無法集中精神,總是會一直想盯著手機,手機已經是我們很難脫離的3c用品,《拯救手機腦》一書也提到,過度使用手機會造成憂鬱、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文明病,不過要你放下手機,基本上已經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今天要介紹的書叫做《智慧型手機知識碎片化時代的「閱讀力」最新技術大全》,作者叫做佐佐木俊尚,是日本知名的數位游牧者。在這個「手機讓人難以專注的時代」裡,如果有一種善用手機的閱讀技巧,讓你輕鬆地大量的輸入與輸出,根本不需要太多的專注力,你是不是會很感興趣呢?
佐佐木認為,身處在這個智慧型手機的時代裡,要想丟下手機提高專注力,簡直是不可能的事。我們反過來可以好好利用手機,把需要專注的任務,交給手機上各種好用的APP、雲端軟體代勞就好,你可以想像手機就像是一張網,專門協助你網羅網路上各種知識與資訊,你所要做就是利用零碎時間,將各種資訊經過分類、萃取、消化這三個步驟,拼湊出屬於你自己的多元觀點。
請大家想一下,就是你平常是怎麼用手機的,是不是舒服坐在沙發或躺在床上滑著手機。手機內的文字、遊戲、影音就像打開水龍頭一樣不停地流出,看似你主動在使用手機,實際上是是由演算法分析你的習慣,餵給你喜歡看的內容。 本質上,我們就算什麼都沒做,也會被動的接收到對方所提供的資訊,比如說像開電視、聽收音機,所接到的影像或聲音,這就叫所謂的推式資訊。相對來說有推就有拉,所謂拉式資訊指的是,就是「一個人主動去蒐集的資訊,或是你不刻意去尋找,你就看不到的資訊。」
例如在書店才能買到的雜誌或書籍,或是一定要進入特定的網站才找的到的資訊,或是你主動尋找感興趣的資訊與文章,這樣都算是拉式資訊。由於現代人實在太過度依賴推式資訊,只要開了手機,馬上就被一堆的文章或影片給淹沒,光要處理這些資訊就分身乏術了,更不要說你還想主動去蒐集更多的資訊。也就是說現代太多的推式資訊讓我們會被太多資訊給淹沒,進而導致分不清楚資訊的好壞。
我們蒐集資訊的目的有兩個,就是獲取情報與建立多元觀點,首先,無論任何時空背景都是一樣,掌握情報是人類能生存至今的重要能力,在過去情報或資訊取得不易,大多靠口耳相傳,或是文字去傳播。
接著吸收不同資訊,就是為了要得到多元觀點,建立屬於你自己的世界觀。這是因為世上許多事情不是考試,你不能用二分法去看待,沒有正確答案,充滿許多灰色地帶,所以我們會需要多元的觀點,幫助你去思考事情的全貌,看事情不再是非黑即白,反倒會思考有沒有不同的可能性,以及避開對應的風險。以下是四種你可以用手機主動蒐集資訊的管道,手機上有許多App、網路服務可以協助我們,主動去蒐集優質的拉式資訊。
在美術館、博物館會出現所謂的策展人,負責思考要如何辦一個展覽。網路上在不同領域都會有出現一群人,他們會從各個領域中挑出一些資訊,並將其放到社群網站與他人分享,藉由網路來傳播各類的資訊,然後分享行為被叫做內容策展。
今天要在網路上尋找有好文章的網站或部落格,或者是網站,其實可以利用所謂的策展網站。在台灣內容策展的網站,例如像是方格子Vcous是比較接近專題策展類的平台。
在方格子上面,你可以看到就是各式各樣的類型的文章,那當然也有付費的文章,以及許多免費的文章,因為許多部落客或者KOL會到上面發表自己的一些觀點跟想法。善用策展網站,你就不用自己在網路上自己一個個去找,你可以搜尋你感興趣的專題,或大家所推薦的熱門文,去找尋有沒有自己所需要的資訊跟內容。
在台灣我們可以透過《FT中文網》、《華爾街日報中文版》、《BBC NEWS中文版》、《哈佛商業評論》來閱讀過國外高水準的報導。 為什麼要使用付費媒體,是因為我們會需要深度的報導與分析,透過付費媒體去接觸到專家的多元觀點。因為專家擁有的視角與觀點與普通人不同,主動吸收拉式資訊,就是希望多吸收多元觀點,不希望自己的想法原地踏步,當一隻井底之蛙。
只不過這些具有深度或是長期追蹤調查的文章,大多都是國際級的媒體比較容易看到,在台灣主流的媒體,大多報導八卦新聞、行車紀錄器等等推式資訊。不是說新聞媒體沒有深度報導,例如公視的獨立特派員就是很好的節目,只是在媒體版面占比實在是太少,而且資訊也太過分散,不利於我們後續整理資料。
付費媒體往往還會寄送電子報,彙整文章摘要或精華,方便忙碌的現代人更快速吸收,應該說我們花錢就是想要省時間,把時間用在更有價值的資訊或內容上。
蒐集資訊不免會使用到社群媒體,問題是社群媒體有個特性,就是演算法會推給你可能喜歡的內容,其中就不免俗會有許多推式資訊,如各種低俗娛樂、八卦新聞、負面謠言、購物等等的訊息,所以我們會需要社群媒體能提供給我們優質的拉式資訊,只不過你不可能涉獵所有領域的內容,那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分辨這些資訊與內容是否可信,以及如何讓社群媒體盡量提供拉式資訊呢?
以下三招可以幫助你分辨內容的可信度,以及讓社群媒體為你提供優質的拉式資訊。
第一招、觀察作者發文的風格
在社群媒體上當你發現某篇文章,無論是原創還是轉發,你可以先檢視這篇文章的作者背景,檢視看作者是不是該領域的專家或是KOL,點進去看看作者過去的發文,是否言之有物,引用的數據或來源是否可信? 你不但可以從中看出這個人的專業度,也能同時觀察他的文字是否冷靜客觀。
如果在他發表的文章當中,字裡行間隨處可見糟糕的用詞、遣詞,或喜歡用強烈的口吻去斷定的人,通常都不太值得相信。這邊想提下所謂的達克效應,這是2000年的「搞笑諾貝爾獎」心理學獎得主所提出的一個現象,簡單來說,當一個能力不足的人會有一種莫名的自我優越感,錯誤地認為自己比真實情況更加優秀,其實就是井底之蛙。
也就是說為什麼能力比較差的人往往認為自己會比較優秀,這是因為一般人在學習某項事物的初期,容易沉浸在我比其他人擁有更多專業知識的優越感當中,所以自信度也會隨之提升。
可是當你學習越來越深入以後,會逐漸意識到原來自己所知道的事情,其實少得可憐,然後就不敢再使用斷定的語氣來發表意見,說話也比較小心謹慎。雖然處在這個時期的人,會比較沒有自信,甚至有時候會出現冒牌者症候群,可是一旦通過這一關,當自己確實獲得真正的專業以後,自信又會再度回到自己身上。
所以謙虛又有實力的人通常表達意見的時候,其實不太會使用斷定的口氣,反而是半吊子或者是對事物的認知不夠深入的人,都喜歡用斷定的語氣去表達意見,特別是網路上那些會吵又觀念偏頗的人,反而會受到演算法的青睞,但傳遞出的資訊真的是你想要的嗎?
第二招、留言都是什麼樣的人
無論一篇文章內容有多好,也肯定會存在一堆酸民留言,所以你可以去找好的留言,觀察這些留言與評論,有沒有使用專業術語,是否讓人覺得是出自於專業的意見,因為通常在門外漢的評論裡,不太會出現專業術語。
比如說Covid-19期間,出現一篇醫生建議民眾去接種疫苗的內容,若是專家留言,字裡行間一定會出現許多專有名詞,「副作用」「不良反應」「雙盲測試」等等。
因為像是門外漢或是酸民,不太可能會使用這些專有名詞,大多都是為了批評而批評,甚至是帶風向。如果這篇文章留言有出現專家學者的意見,代表文章的內容至少有專業人士看過,可信度相對來說會高一些。
另外越是對自己的領域專業領域有自信的人,通常也會尊重別人的專業,因為愛惜羽毛的人不會輕易的對非個人專業領域的內容妄加批判,所以當他們在發表自己的觀點的時候,會再用字遣詞上格外的小心謹慎。
如果整篇留言全部都是酸民、偏頗言論,或一堆不當發言,甚至完全沒有正面的建設性發言,這表示這篇文章可能內容是比較有問題的,所以吸引留言的人大多都是酸民居多,這也是我們評斷文章的一個參考點。
第三招、開啟不同帳號來分類
你可以訂閱、按讚或追蹤,通過前兩招測試的帳號,不過這時會出現一個問題,你平時一定還有追蹤或訂閱其他人,演算法只會推你想看的內容,我們真正想要的是優質的拉式內容。
我個人的做法是使用不同帳號,以臉書為例,我個人的帳號還是會加入許多親朋好友。但拉式資訊,我是利用粉專去訂閱、追蹤優質的帳號,如果是Youtube則是用不同帳號去分類。這樣演算法提供給我的資訊,就比較會偏向「閱讀相關、自我成長相關」的這些資訊。
我覺得這是一個蠻不錯的方法,你可以嘗試看看多開一個帳號,或者是就是建立粉專,然後去追蹤優質內容,你一定會發現兩種不同帳號或粉專之間出現的資訊,居然有這麼大的差異。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件事,短文與長文相比,你是不是更喜歡讀短文,最好是只有一張圖片的更好。 主要是因為使用手機瀏覽,節奏非常快,一般來說如果看到文章,前三段沒有看到重點,很容易就滑到其他文章了,不只是網路文章如此,youtube長影片也是,開頭前五秒看不到重點,觀眾馬上就切到別的影片了。
所以網路上的文章短則一千字,再怎麼長,可能也會在兩三千之內結束,如果超過五千字的網路文章,一般能完整讀完的人,可說是少之又少。
所以說我們會需要看書,與網路文章不同,由於閱讀書本的節奏比較慢,我們比較願意閱讀長文。另外如某些專業的議題,像《 晶片戰爭》這種歷史時間跨度比較長的內容,你沒有一本十萬字以上的書,是不可能完整蒐集相關資訊與文獻。
而且一本好書可以累積你自己的世界觀,然後培養自己的多元視角,你才能擁有多重視角來觀察事物,獲得對事情整體的認識。另外無論是有點燒腦的哲學書、歷史書、或者是商業書籍,就算是閱讀、推理小說或漫畫。只要你自己覺得這是好書,這些書籍都可以成為你個人的累積。書本除了用於學習之外,還兼具了娛樂的功能,能夠豐富我們的人生。
就以漫畫來說,《 進擊的巨人》劇情與世界觀及其龐大,作者諫山創大量引用哲學來表現主角所追求的自由,主角有句台詞真的是讓我印象深刻,他說無知是距離自由最遙遠的東西了,這段台詞是取材自德國哲學家所說的,無知者是不自由的,因為他面對的是一個陌生的世界,誰說哲學不能看漫畫,看進擊的巨人就讓我覺得很燒腦,即便是動漫,有時角色們的台詞就足以令人再三回味,所以建議大家利用閒暇之餘閱讀一本書。
所以吸收資訊最好的的方式之一就是閱讀「電子書」,特別是現代人時間比較零碎,手機又幾乎是隨手不離身,利用手機閱讀電子書有以下五個好處。
(1) 不受空間地點的限制
買書不受空間地點的限制,看書也不受間地點的限制,購買電子書之後,馬上就可以開始閱讀,只要你有空閒之間就可以閱讀。
(2) 電子書有提供試閱的版本
電子書通常都有提供試閱的版本,平時我們閱讀紙本書,可能去要去書店裡,你才可以看這本書的大致上內容,或對於作者的風格是否感興趣?
電子書不管是博客來、讀墨、KOBO都有試看的部分,你就可以了解作者的寫作風格,看個前幾頁就可以知道,是不是你想看的書。
(3) 放大文字來閱讀
對於開始出現老花的人來說,能夠放大文字閱讀,這個是非常棒的優點,然後像閱讀比較厚的書,不僅書本又厚又重,光想到要看完就感到壓力,如果使用電子書,手持的負擔就輕得多,另外閱讀電子書的app多半有朗讀功能,你也可以直接用聽的,十分方便。
(4) 不佔空間
電子書最大的優點就是不佔空間,紙本書買回家裡就一定就會佔空間,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通常我會習慣去圖書館借書,如果是自己購買的書,我也會在詢問圖書館之後,定時捐贈到圖書館,以後有需要再去借就好,好書不該只放在家裡,捐給圖書館讓更多的人也能看好書。
再來就是電子書的價格,大多數都比紙本書便宜,所以對愛書的朋友來說,多少可以省點荷包,另外像是廠商也不定時會有折扣優惠,像是博客來、讀墨就常常會推出購書優惠,有興趣的書可以先記下書名,等到折扣時一起購買會比較划算。
(5) 方便輸出到筆記軟體
閱讀app大多都有紀錄筆記、劃重點的功能,這方便我們後續要整理讀書心得的時候,可以快速瀏覽閱讀過的重點,閱讀器的部分非常推薦大家優先使用《 HyRead線上公共圖書館借閱平台 》,無論手機app、網頁都可以使用,只要你去申辦圖書館的帳號,就可以免費借書。
HyRead也支援劃重點與註記的功能,如果你是使用Hyread自家出的閱讀器,這些重點可以匯出到evernote筆記軟體,如果沒有HyRead閱讀器,也沒有使用evernote,你也可以利用chrome的外掛將「 HyRead筆記匯出 」,匯出的檔案是Markdown語法,各大筆記軟體都有支援,匯出重點與筆記則是閱讀紙本書所沒有的功能。
另外若是覺得長時間要看書,使用手機太過傷眼睛,也推薦可以去試試使用電子墨水的閱讀器,因為沒有藍光,閱讀體驗會很接近紙本書,但又有電子書的優點,但如果你習慣性用手機閱讀,善用零碎時間去閱讀電子書,會是個很不錯的選擇。
有時候也是希望大家可以閱讀到不錯的文然後再轉發出去,既然我覺得好,相對來說,應該也會對別人有幫助,所以從事這種志工行為,你當然不能期待從中能得到什麼好處。如果你常常發表或分享一些文章,你看到有人轉貼你的文章、分享的文章,或是留言感謝你,你是不是心情會感到相當的愉悅或開心呢?
然後再來就是要逼迫自己,每天都一定要分享文章,分享本身是一種輸出,為了要輸出,你必須要有素材,所以就必須主動去找尋素材,不論是網路資訊、書本,強迫你去找拉式資訊。另外在《最高學以致用法》一書有提到,建議輸入跟輸出的比例是三比七,這樣對於學習的效果最好,建議大家可以試試。
然後你可以養成每天固定的時間,在社群媒體上轉發你的文章,那至於說要怎麼做呢?其實你可以平常在讀完文章之後,就蒐集一些,你覺得值得介紹給大家的文章,然後轉發到社群媒體上,把它變成你每天要做的基本動作。文章可以保存的方式,書中是推薦使用「稍後閱讀」的網路文章保存服務,如「Pocket」「Readwise」「Instapaper」等服務。
我個人的做法,是把我覺得不錯的文章保存在heptabase這個付費的筆記軟體上,收集這些文章之後,使用《打造第二大腦》一書所介紹的「累進式摘要」整理過這些文章,並進行分類,然後發表到臉書上面去。累進式摘要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一眼便可看到重點,日後方便你回想再加已利用。要不然每次都需要重新浪費時間看完原文?
這是我個人的做法,另外也推薦大家可以使用buffer排程軟體去發文,也就是說你可以一次輸出多篇文章,讓buffer固定時間去發文。buffer支援各家社群媒體如臉書、IG、推特等,免費版本支援一次排程三種社群媒體,最多十篇文章,以新手來說我認為已經非常夠用了。
buffer同時也支援手機、電腦等多個平台,這意思是說手機打好的文章也可以排程發佈,只要有零碎的時間就可以打文章。以書中所提到的概念,你一次要能集中注意力五分鐘,一天下來善用零碎時間,拼拼湊湊也有兩個小時,這些時間拿來輸出與輸入已經是足夠你使用的。
《拯救手機腦》一書提到了許多手機對現代人的危害,所以現在很流行所謂的「數位排毒」,也就是盡量不使用手機,這似乎說手機就是萬惡之源。本書卻有點打破我這個想法,手機絕對是個工具,工具本身無對錯,主要是看人怎麼使用,就像刀在壞人手上是兇器,在醫生手上卻是救人的工具,也就是說「要現代人放棄手機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既然如此何不好好學習該如何正確使用手機呢?
人類擁有上帝般的技術,卻保留著遠古時代的情緒,所以手機上有許多令人上癮的機制,不過這不是手機的錯,而是我們沒有真的學會該如何使用它。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書名好長啊,作者是輕小說看太多,書名才取得這麼長嗎? 但我認為這本是2023年值得推薦大家的書籍之一,看過這本書之後,絕對會讓你了解到手機真正的使用方法,開啟手機的真正隱藏功能。
如果你使用手機的方式,就像看電視看一整天的老人家,被動地吸收資訊,問他看了什麼卻都一問三不知,我真心推薦你閱讀這本書,手機不光是娛樂、打發時間的3C產品,更能是幫助你自我提升、增廣見聞的神兵利器。
《 公益活動 》讓「閱讀」幫助自己也幫助他人
「台灣展臂閱讀協會」是由一群熱血的醫療人員,想要推廣「兒童閱讀」「親子共讀」「偏鄉外展服務」,讓弱勢家庭有平等閱讀與醫療的機會。
您可以直接到「台灣展臂閱讀協會」,捐贈您的善款,您可以選擇一次性捐款,也能定期定額捐贈善款。
若您有圖書欲捐贈,書寶二手書店也有提供「捐書助公益」的活動,您可以將家中圖書委託書寶二手書店代售,書寶會將銷售金額轉為愛心善款,捐贈給與書寶合作之公益團體。不論捐款的形式如何,就讓閱讀幫助自己,更能擴大幫助他人,做個快樂的分享者。
博客來購書連結 : https://reurl.cc/Nye1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