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須正確對待Projector投射者孩子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原文發佈於:2021/05/25
【三顧茅蘆,被看見的美】"請邀請我" 。投射者俱樂部

(這是稍微修飾過的Google譯文。請參考下端英文原文。)

看看這個孩子。想想這個孩子作為Projector/導能者/投射者來到世界上吧!這是一種非能量類型。他需要得到那些關係,以使其能夠以對其有利的方式進行有力的運作。他將非常依賴於他與別人的連接,而且非常專注於他與別人的聯繫,並深深地依賴於他人制約他的方式。

導能者,特別是孩子導能者,由於其脆弱性、開放性而可能成為地球上最深,最深,最受同化制約的生物。當然,父母有兩難選擇。父母的矛盾是無法理解自己孩子(導能者)的本質。換言之,他們看到了浮在表面的動力,但他們當然不瞭解該孩子的內在活動以及該孩子的需求,更不用說我們最近幾天(授課上)在飲食和所有這些方面所看到的一切了,只是能夠理解孩子在世界上最舒適的方式的基本知識。

導能者必須等待邀請。看看如何餵養這個嬰兒。餵養這個嬰兒要瞭解的一件事是,他是導能者。如果你不為他提供食物,不妨邀請(他)進食;這才是對導能者正確的方式。與其將東西(食物)塞進去,不如邀請他。

許多有導能者孩子的父母對此感到擔憂。他們認為孩子有問題。他們似乎沒有相同的處理事物的方式。如此眾多的導能者孩子擁有Generator(生產者)父母。因此,如果父母不把孩子當作導能者來對待,加上父母對該孩子的同化制約是如此之深,那麼孩子已經在走向同化了。這就是它的運作方式。

【標題已改、內文修飾與修正】


raw-image



The projector child

Think about this child. Think about this child coming into the world as a Projector. It is a non-energy type. It needs to have those relationships that are going to allow it to be able to operate energetically in a way that is good for it. And it is going to be very dependent on its connection to the other; very focused on its connection to the other, deeply dependent on the way in which the other conditions it.

Projectors, particularly Projector children can be some of the most deeply, deeply, deeply conditioned beings on the planet because of their vulnerability, because of their openness. Of course, there is a dilemma for the parent. And the dilemma for the parent is the inability to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their own child. That is, they see the surface dynamics, but they certainly do not understand what is operating underneath and what is required of that child, let alone what we've looked at in the last days in terms of diet and all of these things, just the basics of being able to understand the way in which the child is going to be most comfortable in the world.

Projectors Need to be Invited. Think about feeding this baby. The one thing to understand about feeding this baby is that it's a Projector. If you don't offer it the food, invite it; this is what is correct for Projectors, to be invited, to invite instead of stuffing things into it.

So many parents who have Projector children are concerned. They think there's something wrong with their children. They don't seem to have the same kind of way of dealing with things. So many Projector children have Generators for parents. So, if the parents don't treat the child as a Projector and the child is so deeply conditioned by the parents, the child is already on its way to homogenization. It's just the way that it works.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獨一無二的Projector
109會員
605內容數
自學自修實踐及分享 Human Design 人類設計///人類圖。
2024/08/26
當你與非能量型人打交道時,特別是與Projector打交道時,你必須看到這是一個非常正式、非常直接的過程。Projector必須願意在那種意義上等待,必須準備等待那個(正式)邀請。它必須是直接的。它不能是間接的。
Thumbnail
2024/08/26
當你與非能量型人打交道時,特別是與Projector打交道時,你必須看到這是一個非常正式、非常直接的過程。Projector必須願意在那種意義上等待,必須準備等待那個(正式)邀請。它必須是直接的。它不能是間接的。
Thumbnail
2024/07/20
這是一條漫長的道路。這不是立刻發生的,對成年人來說尤其困難。在這一生中真正能夠超越的第一步是你必須首先做自己。你必須首先征服表面。只有當你處理完表面時,其他一切才會浮現:為什麼你在這裡的奧秘,特別是在這個幻象中,你在這裡做什麼。人們尋求的所有美和整個神秘過程都在我們每個人內心,而且它一直在運作。
Thumbnail
2024/07/20
這是一條漫長的道路。這不是立刻發生的,對成年人來說尤其困難。在這一生中真正能夠超越的第一步是你必須首先做自己。你必須首先征服表面。只有當你處理完表面時,其他一切才會浮現:為什麼你在這裡的奧秘,特別是在這個幻象中,你在這裡做什麼。人們尋求的所有美和整個神秘過程都在我們每個人內心,而且它一直在運作。
Thumbnail
2024/05/24
這是唯一能有實際例子的方式,真正活生生的人類設計例子。不是那些來接受知識並被啟發的人,而是那些經歷了七年的去制約化過程的人。那些走過去制約化過程的人。那些到達另一邊的人。他們是能通過自身的存在來向他人展示,而不是通過言語。
Thumbnail
2024/05/24
這是唯一能有實際例子的方式,真正活生生的人類設計例子。不是那些來接受知識並被啟發的人,而是那些經歷了七年的去制約化過程的人。那些走過去制約化過程的人。那些到達另一邊的人。他們是能通過自身的存在來向他人展示,而不是通過言語。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孩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嚮往著新生活的生命之子。」 你的生活得主控權不屬於其他人,你是屬於你自己。 即便是大人的我們,也永遠有著「孩子」的身份,而我們塑形而成現在的個性、行為模式,大多時候也與我們的童年經驗有很大的關聯。小時候父母是否能提供足夠的「愛與安全感」,也能體現在寶寶的依附
Thumbnail
孩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嚮往著新生活的生命之子。」 你的生活得主控權不屬於其他人,你是屬於你自己。 即便是大人的我們,也永遠有著「孩子」的身份,而我們塑形而成現在的個性、行為模式,大多時候也與我們的童年經驗有很大的關聯。小時候父母是否能提供足夠的「愛與安全感」,也能體現在寶寶的依附
Thumbnail
Generator(創造者/生產者)孩子天生反應靈敏,需要鼓勵他們注意自己的回應。Generator孩子會發出「非語言」聲音,表示對他們遇到的一切的積極、消極或有時中性回應。
Thumbnail
Generator(創造者/生產者)孩子天生反應靈敏,需要鼓勵他們注意自己的回應。Generator孩子會發出「非語言」聲音,表示對他們遇到的一切的積極、消極或有時中性回應。
Thumbnail
身為一名高敏兒的母親,打從孩子一出生最常被指責的就是不應該配合孩子,否則他以後怎麼融入團體生活?老師及學校都不可能配合他,以後他要如何生存? 我覺得以上這種說法就是標準的把每個孩子都當成複製人的模式來看待,而沒有真正把每個孩子獨特的性格考慮在內,只講求教養一致性的結果其實不僅無法讓每個孩子得到他們所
Thumbnail
身為一名高敏兒的母親,打從孩子一出生最常被指責的就是不應該配合孩子,否則他以後怎麼融入團體生活?老師及學校都不可能配合他,以後他要如何生存? 我覺得以上這種說法就是標準的把每個孩子都當成複製人的模式來看待,而沒有真正把每個孩子獨特的性格考慮在內,只講求教養一致性的結果其實不僅無法讓每個孩子得到他們所
Thumbnail
在忙碌的現代社會裡,親子間的互動越來越貧乏,如何找到共通的話題,增加親子互動的品質?如何在家「一起」專注地做一件事?父母要怎麼在自然的情境下,與孩子分享自己的經驗與人生觀?如何得知孩子內心的盼望、惶恐或憂慮? 在日常的家居生活中,利用星期假日全家人都有空時,挑選適當的影片,與孩子一起觀賞,是可以達到
Thumbnail
在忙碌的現代社會裡,親子間的互動越來越貧乏,如何找到共通的話題,增加親子互動的品質?如何在家「一起」專注地做一件事?父母要怎麼在自然的情境下,與孩子分享自己的經驗與人生觀?如何得知孩子內心的盼望、惶恐或憂慮? 在日常的家居生活中,利用星期假日全家人都有空時,挑選適當的影片,與孩子一起觀賞,是可以達到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經歷過無數次的挫折與磨難之後,才明白想改變孩子之前要先改變自己。每次看到孩子的言行舉止,就好像看到過去常犯錯的自己,孩子就像一面鏡子,將我的缺點一一映照出來,令我滿心慚愧。 家庭教育是我最缺乏也是最需要學習的部分。孩子從托嬰中心到國小的成長經歷,跟同期的孩子差異很大,他的自我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經歷過無數次的挫折與磨難之後,才明白想改變孩子之前要先改變自己。每次看到孩子的言行舉止,就好像看到過去常犯錯的自己,孩子就像一面鏡子,將我的缺點一一映照出來,令我滿心慚愧。 家庭教育是我最缺乏也是最需要學習的部分。孩子從托嬰中心到國小的成長經歷,跟同期的孩子差異很大,他的自我
Thumbnail
有時我實在也不確定,是孩子本來就會做這些事情,還是教育真的有用。難以梳理這個問題,只好找孩子的爸細細回想:在小孩脫離對媽媽的依附關係後,朝夕相處,真正陪在自學生身邊的爸爸,究竟有沒有在小孩身上做些什麼。 「嗯?這怎麼解釋?」 「說個例子來聽聽?」
Thumbnail
有時我實在也不確定,是孩子本來就會做這些事情,還是教育真的有用。難以梳理這個問題,只好找孩子的爸細細回想:在小孩脫離對媽媽的依附關係後,朝夕相處,真正陪在自學生身邊的爸爸,究竟有沒有在小孩身上做些什麼。 「嗯?這怎麼解釋?」 「說個例子來聽聽?」
Thumbnail
如果父母不把孩子當作導能者來對待,加上父母對該孩子的同化制約是如此之深,那麼孩子已經在走向同化了。
Thumbnail
如果父母不把孩子當作導能者來對待,加上父母對該孩子的同化制約是如此之深,那麼孩子已經在走向同化了。
Thumbnail
The Climate Reality Project on Unsplash 以現在的教育或是教養來說——然後搭配「自身的優勢」,再加上「個體合理」這樣的組合套餐之下的整體教養方針,說來也沒有多「划算」。就像速食店的超值全餐,主餐加上副餐的搭配之下,主餐總是顯得特別昂貴,副餐的價值少得可憐,所以
Thumbnail
The Climate Reality Project on Unsplash 以現在的教育或是教養來說——然後搭配「自身的優勢」,再加上「個體合理」這樣的組合套餐之下的整體教養方針,說來也沒有多「划算」。就像速食店的超值全餐,主餐加上副餐的搭配之下,主餐總是顯得特別昂貴,副餐的價值少得可憐,所以
Thumbnail
每個孩子的到來 多數都攜帶了可以療癒父母的基因 有的父母如果有足夠的智慧,便可以識別出來 通常這些所謂可以療癒父母的基因 很可能都是父母不願意包容自己的部分 所以當這些特質在孩子身上展現出來的時候 父母就會把這種自我批判投射到孩子身上 但是往往我們對待自己的孩子 會更有一種 重新經驗自己童年的感
Thumbnail
每個孩子的到來 多數都攜帶了可以療癒父母的基因 有的父母如果有足夠的智慧,便可以識別出來 通常這些所謂可以療癒父母的基因 很可能都是父母不願意包容自己的部分 所以當這些特質在孩子身上展現出來的時候 父母就會把這種自我批判投射到孩子身上 但是往往我們對待自己的孩子 會更有一種 重新經驗自己童年的感
Thumbnail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孩子們,我也看過不少,包括我自己就是曾經是這樣長大的。所以巨嬰怎麼養成,我倒是有不少經驗與觀察心得,可以提供給有意培養巨嬰的父母參考。
Thumbnail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孩子們,我也看過不少,包括我自己就是曾經是這樣長大的。所以巨嬰怎麼養成,我倒是有不少經驗與觀察心得,可以提供給有意培養巨嬰的父母參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