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沒有完美,只有完成,而越早完成,你才能更快接近完美。
在我剛開始自我學習的時期,上課覺得很新鮮,終於有自己選擇要學習的課程,而不是在學校中被逼迫學習那些不喜歡的學科感到痛苦。
那時候我仍然會邊學習邊實作去驗證,但後來不知不覺的,隨著學習資源逐漸變多,不論上網路課程或是書籍,一買再買。
覺得缺什麼能力,就買相關的學習課程,先買下來就對了,最後變成專心在採購與思考自己還缺什麼能力上面,反而沒有時間去執行我真正要達成的目標。
有位男人想要了解如何讓自己快樂,於是前往寺廟修行。
他問向大師:「如果我每天打坐4個小時,要多久才能夠找到快樂的方法?」
大師回:「每天打坐4小時,或許10年就能夠找到自己的快樂。」
男人心想,如果可以更努力一些,或許會更快的獲得快樂,於是問大師:「要是我每天打坐8小時,是不是可以更快找到快樂?」
大師回:「如果你每天打坐8小時,那麼要20年才能夠找的到快樂。」
男人反而疑惑了,明明更努力打坐,卻需要兩倍時間才能夠找到快樂,他問了問師父,是不是師傅搞錯了呢?
師傅回答:「你來這裡並不是要放棄人生所有美好事物,而是為了在未來享受更好的人生,假設你每天打坐2小時就夠了,卻需要花8小時來打坐,不只更累沒有專注力,甚至少了實踐人生的機會,你要的是更美好的人生,而不是更完美的打坐啊!」
當我們投資更多時間讓大腦輸入課程或書籍上面時,都會忘記要多多實作,因為比起學習,實際操作痛苦的多,所以當我們不論上課或讀書後,都會覺得自己已經滿足了,可以準備來放鬆了。
但往往這種學習方式,反而讓我們離目標越來越遠,甚至進入瞎忙的過程。
如果沒有要實際操作,不如連學習的時間都省下來,拿來花錢享樂以及人脈交際,都會比自己單方面吸收知識來的更健康!
學習是永無止盡,不管你從什麼地方開始學習,都會有更多的知識要補充,所以我們該選擇什麼樣的知識內容,取決於你當下的實際操作中遇到了什麼問題是執行了卻沒有被解決的。
若沒有實作,只單方面學習,光用頭腦想還有什麼問題會發生,等待著你去解決,當所有你想的到的問題你都有應對方法才要開始,是沒有開始的那一天的。
因為你解決了一個問題,就會有新的問題出現,一環扣著一環,甚至你用腦袋想出來的問題當中,有70%都不會發生。
所以,我傾向一邊學習一邊實戰,若要細講比例,理想比值當然是1:9。
這比值參考用就好,畢竟各種領域不同,但共通性就是大量的輸出。
當你大量輸出過後累積出實作中發生的問題,再去看學習的書籍與課程,你才能夠有共鳴,並且精準的帶著問題找答案。
「解決人生真實發生的問題,才是改善人生的關鍵。」
過去的我長期用腦袋想出很多可能會發生的問題,導致我報完一堂課後又報了更多相關課程,但這些問題我真的有遇到嗎?
老實說,幾乎沒有發生,就算有,其實自己邊做邊思考解法,也能夠解決,根本不需要上課,甚至我都可以開始教導別人了。
但有個部份是我認為可以持續去看得,就是思維相關的書籍。
技術類型的書可以照著做,錯了就回去找答案,但是思維類型的書是需要從實踐中悟到,前提是你有先意識到什麼,你才能夠透過生活中悟到你自己的答案。
思維類型有趣的地方,就是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答案,但講出來的話都是一樣的。
比如「讓我們人生活得更精采的方式,就是找到熱情。」
但每個人的熱情不一樣,有的人喜歡每天作重複性的工作,下班再來享受自己喜歡的事情。
有的人卻寧願工作時就做活動企劃這種需要多工技能的工作,就算下班還在煩惱工作的事情也樂在其中。
這就是答案不同,但是兩者都有一樣的感受,也就是滿足感。
我們將話題帶回到先完成再完美。
經過上面論述,我們應該先以實戰為主,學習為輔,也就是輸出要大於輸入。
而我們為何會有完美的心態? 最早養成完美的心態來自於過往學校的學習環境。
填鴨式教育鼓勵我們以100分為目標,越接近100的人才越接近成功。
於是我們已經習慣在考試前先瘋狂準備所有試題,讓我們在考試前都把試題寫過有經驗之後,再來做考試。
偏偏考試都是一次性測試,要是這次考試狀況不好你就被標籤為不成功,考得好就被歌功頌德。
但社會上實際操作與學校生活往往是不同的兩條平行線。
現實中,我們不會因為第一次試騎腳踏車失敗就被標籤為不會騎腳踏車的人。
我們頂多是尚未學會騎腳踏車的人,只要你願意,你依然可以重複性的練習,直到你學會騎腳踏車。
先完成再完美也是一樣,你要先開始做了,在執行過程中找到自己不足的地方,才能夠從中補足那個缺口。
若你學騎腳踏車都還沒騎,就去翻一堆有關學習腳踏車的書,你最後會翻到人體肌肉解剖的書也不足為奇,說不定最後還會去考復健師的執照。
結果就是成為了不會騎腳踏車的復健師。
結論:
1、執行為主,學習為輔,將思維提升納入生活中。
2、生活中的美好來自我們給予價值,為了提升生活,就得學習並且實際操作。
3、先完成,再完美,先自己操作一遍之後,就會想要將這件事情改善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