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得 | 強勢品牌成長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概述

本書由品牌定義以及傳統的品牌行銷手法開始說明,作者發現非經由傳統的步驟,依舊有些品牌是廣為人知且受歡迎的。闡述傳統的品牌行銷策略可能並非最佳解。後續搭配大腦決策行為得到的啟發,進一步推出容易影響大腦偏向的行銷策略。

在本書中得到的收獲及成長

  • 傳統的品牌行銷如何運作。
  • 大腦如何影響消費者的購物決策。
  • 作者依據大腦系統推出的新型的品牌行銷操作流程。
  • 企業、代理商、小企業與一人公司的使用指南。

探討點

聲明:以下論述基點為本人閱讀書籍後的理解,有可能並非作者要表達的原意。
新行銷策略的主要論述點在於:大腦可以分為系統一與系統二,系統一偏向於直覺,是讓大腦感覺舒服的系統;系統二則偏向於邏輯思考,是容易讓大腦疲累的系統。大腦是懶惰的器官,在做決策時多偏向系統一。作者推出的行銷策略主要就是希望能夠打動消費者大腦的系統一,讓消費者可以在消費時選擇該品牌。
消費者大多因為系統一決定要進行消費。
其實對這個說法我個人還蠻存疑的,系統一進入決策層面這個觀點我是認同的,但是它真的對最後真正的決定影響有這麼大嗎?其實書中另有論述,消費者會對為何購買此品牌的商品找藉口,這些藉口主要都是為了遮掩系統一的影響。經過訪談深挖後可以發現系統一占了很大要素。但一旦思考的時間長了,系統二進入決策,這個品牌行銷手法不就行不通了嗎?
我認為沒這麼複雜,消費者為何會喜歡一個品牌,以我個人經驗來說當然是良好的購物體驗與商品品質。對我來說首要的要素就是商品的品質。假設這些商品品質都相同,那我會選我喜愛的品牌。每個人喜愛一個品牌的原因各有不同,以我個人來說就是店員或是客服。(因為已經預設了商品品質相同)這部分主要影響的就是購物體驗,看起來似乎與品牌行銷無關。當然也可以說店員與客服是品牌行銷的一部分,店員與客服可以讓你喜愛,那一定就是他們的服務有吸引你的點,但這看起來並不像是完全受系統一影響的。
在此部分作者還有提到某些品牌帶給你的感覺會讓你想購買該商品,像是某些品牌的包包可以給人尊爵不凡的感覺,所以你會因為[感覺]選擇這個品牌,這就是受到系統一影響所做的決策。我其實有仔細思考過我的購物模式,其實很少是因為[感覺]讓我購買,我的第一考慮要素總是價格與品質,在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我會選擇我喜愛的品牌,所以對此靠[感覺]決定購物品牌的部分真的沒有太多認同感。個人是私下推測我可能不是該書作者行銷品牌的目標客群,所以對本書新式行銷的效果認同感不強。
從實際購物行為中探討品牌對我的影響。
這部分我從三方面來分析,第一部分為沒有愛用品牌,每個品牌起跑點都相同。第二部分為已有喜愛的品牌,轉換品牌時的想法。第三部分為何會將愛用品牌列入黑名單。
沒有愛用品牌,每個品牌起跑點都相同
此部分情境為想要購買一個從前沒有購買過的商品,我從前購買黑糖薑茶的經驗剛好有符合,回想當時的購買步驟應該如下:
  1. 有購物需求,從常用的購物途徑[網購]搜尋相關商品。(黑名單品牌直接排除)
  2. 找一項價格可以接受的商品購買使用。
  3. 收到後使用感覺如果普普,繼續從第一步開始購物;感覺很好則跳到第四步。
  4. 找到愛用的品牌[米森有機]變成粉絲,之後商品都從[米森有機]購買。
我認為只有好的商品能夠打動消費者,我在購買[米森有機]這個品牌前是壓根沒有聽過它的,因為它的黑糖薑茶商品是單獨包裝,並且是粉末狀,且包裝蠻有質感的,所以我選擇了它。也因為它帶給我的良好體驗,所以我之後有相關需求都會先去該品牌購買,對我來說這就是[米森有機]成功行銷了它的品牌。品牌行銷也許可以讓消費者知道你,但是若是不符合消費者需求,消費者可能只會選擇你一次。
已有喜愛的品牌,轉換品牌時的想法
此部分情境承上,從發現了[米森有機]這個品牌,我之後將需要購買的麥片、植物奶、乳清都從這裡買,甚至還變成了V3米粉。(一年在上面花超過2萬元)我自認應該已經蠻鐵的了,但是仍舊抵不過今年年初乳清的漲價幅度,約20%的漲幅讓我在乳清的選擇上退卻了。之後對於乳清這項商品我又回到[沒有愛用品牌,每個品牌起跑點都相同]的情境。所以一個品牌即便我再愛它,一旦它的商品價格超過我所能負荷的情況(白話來說就是我認為不值得),我也是會馬上就去尋找替代品。當然我還是很愛它,除了乳清我其餘的商品還是會優先在這裡購買。這邊總結一下,我會選擇商品,甚至是選擇品牌,都在於它的商品來我來說是值得的,我真的感覺不到這部分跟品牌行銷有任何關連。
為何會將愛用品牌列入黑名單
我認為對於品牌商來說,維護舊客戶也是相當重要的。辛辛苦苦發展出來的顧客群,往往會因為某些事情就此流失。當然每個人都雷點都不同,這邊列出我遭遇過的讓我幾乎不考慮該品牌商品的原因:
  • 該品牌請了我不喜愛的代言人(這部分其實還挺矛盾的,請了我愛的代言人我不一定會選擇它,但是請了我不愛的我一定不會選擇它。)
  • 企業高層做了我不愛的發言(像是全聯的「年輕人很會花錢」事件。)
  • 企業做了我不愛的事情(像是不給員工勞健保或是支持與我對立的觀點。)
  • 被媒體或是網友爆出不良行為的企業
不敢說完全抵制,但是對該品牌從常常購物變得很少購物最後甚至變成不購物是非常有可能的。這列入黑名單的原因都是因為[我不愛]更像由系統一主導吧?尤其是企業高層說出來的話更代表整個企業,我認為對整個品牌影響超大。在我來說,選擇一個品牌也許系統一會有影響,我的喜愛會讓我對該品牌有所包容,但是一旦超越系統二底線(像是上述的[米森有機]乳清例子),我還是會捨棄在該品牌購買該商品,所以以我來說系統二的影響是大於系統一的。最後回到我的觀點,我認為名牌行銷只是讓消費者知道你的途徑,但是要讓消費者一直選擇你,還是要在商品上有吸引消費者的地方,因為商品的品質真的很難一模一樣

推薦給以下人群

  • 想了解品牌行銷概念及相關知識的人。
  • 常用直覺消費卻又在消費後經常後悔,並且想了解為何會這樣的人。 (也許本書可以讓你了解,哪些手法讓你的大腦在購物時選擇了該品牌,幫助你覺察。)

結尾

感謝各位讀者的閱讀,若是你對於品牌或是消費行為有任何想法也歡迎你與我分享與討論。可以透過留言或是電子信箱,可能無法及時回復還請多多包涵喔!
作者: 王直上,出版社:遠流,出版日期:2021/07/01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0會員
67內容數
這個專欄主要是紀錄佩姬個人的學習歷程及觀點分享,學習及分享的素材主要來自於與兒子共讀的童書、經由彭蒙惠英語學習時得到的新知、過去閱讀過的書籍在現實生活中的感悟以及新閱讀的書籍筆記。內容可能會有些過於雜亂,但可以確保的是隨著每次發布文章我都會有所成長,也希望這些內容可以幫助到閱讀此專題的你。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佩姬觀點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因為iHerb暫時不賣台灣了,所以最近在尋找其餘的健康食品購物網站。Garden of Life這個品牌是主打天然成分萃取,而且有送台灣,所以我趁著先前有買一送一活動的時候購入(買一送一比iHerb便宜),目前已經收到貨了,因此在這邊分享一下購物心得。
因為iHerb暫時不賣台灣了,所以最近在尋找其餘的健康食品購物網站。Garden of Life這個品牌是主打天然成分萃取,而且有送台灣,所以我趁著先前有買一送一活動的時候購入(買一送一比iHerb便宜),目前已經收到貨了,因此在這邊分享一下購物心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分享了自己創立品牌的初衷與艱辛的過程。從家庭環境的影響到創業路上的挑戰,作者不斷探索自己的興趣與方向,並最終決定以調香課程為品牌的核心。這個過程充滿了掙扎與成長,同時也映射出追求理想生活的勇氣與堅持。來看看作者在創業過程中的真實心情與所學到的寶貴經驗。
Thumbnail
食品代工廠如何思考建立品牌的重要性,走消費通路不只是需要好產品,更需要轉換品牌腦思考,從B2C的思維到C2B的找尋消費痛點及洞察。
Thumbnail
產品的命名方式也會影響到顧客對價格的感知,在金裕鎮的《其實你可以再賣貴一點》一書中,提出了「分子干涉法」與「價格用詞策略」,讓我們透過命名來提升產品或服務的價值。金裕鎮透過案例分析,讓我們明白在設定價格時需要考慮的不僅僅是成本和市場,還有如何塑造消費者的價值感知。 金裕鎮指出,價格的揭露速度若太快
Thumbnail
近年來只要提到投資股票,大多脫離不了ETF這個起手式。還記得我之前推薦過的無腦理財術,其實也算是用力推廣ETF的大功臣。一年前我認真有按照書裡的方式做,至今前前後後也賺了二十幾萬有了,不過、でも、しかし、現在出了一個流派,號稱只要會購物就能精準判斷股票,做自己的投資顧問,真的有這麼神嗎?
Thumbnail
當我閱讀下寬和在《無痛買單》一書中關於產品線定價的敘述,這是一種運用人類心理所設計的定價策略,我認為非常值得參考。產品線定價不僅是一種價格設定的藝術,更是對消費者心理的深刻洞察。 產品線定價或稱為價格線定價,是企業將同類別商品或服務劃分成不同價格區間,以迎合不同消費者群體的需求。這種策略的關鍵在於
Thumbnail
超市業者利用心理學來引導消費者購買,例如將蔬果擺在入口處,誘使消費者選擇健康商品,增加購物清單上未列的商品。購物習慣和慣性行為也會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策,企業可以透過數據分析和心理學應用,提高行銷精準度。然而,企業需在行銷和顧客隱私之間取得平衡,並抓住顧客生活中的關鍵轉折點,以提升收益。
Thumbnail
你認為消費者決定要購買哪件商品,都是憑理性下決策的嗎?我們將在以下的文章中解析消費者如何思考。並討論行銷人如何透過大腦決策的思維模式,置入我們希望消費者採取的行動。底下將針對確認偏誤的影響力,瞭解確認偏誤如何影響消費決策,並提出如何通過理解消費者的決策方式來設計更有效的顧客旅程。
Thumbnail
我算是很能夠接受各式各樣東西推薦的人,說難聽點就是腦波弱。通常跟我推銷東西一定能成功,我通常會看在推銷員辛苦的份上跟他們買;或是我覺得這樣東西我用得上,價格不太離譜,我也會買。 所以我也不明白為什麼有些人非常的討厭推銷員,我曾經購買過的食品推銷員,他拖著沉重的保冷冰箱到我店門口推銷冷凍的年菜桌
Thumbnail
《只賣我想要的》作者野崎亙是成功經營日本多個人氣連鎖品牌的幕後推手。他認為與其藉由市場調查來了解消費者的偏好,不如先從釐清自己的需求與想法開始。品牌主必須重視「假如自己是消費者,真的能夠接受那個產品或服務嗎?為什麼會想購買呢?」的答案。只有深入去挖掘消費者的想法作為產品或服務的起點,才能夠引起共鳴。
Thumbnail
「到底要如何抓住消費者的心?」這大約是行銷學習社團最常出現的問題,行銷方式百百種,且消費者心理千變萬化,作為行銷人,該怎麼屢戰屢勝呢?如果你也是正在學習中的行銷菜鳥,閱讀《峰值體驗》或許可以幫助你獲得更多靈感!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分享了自己創立品牌的初衷與艱辛的過程。從家庭環境的影響到創業路上的挑戰,作者不斷探索自己的興趣與方向,並最終決定以調香課程為品牌的核心。這個過程充滿了掙扎與成長,同時也映射出追求理想生活的勇氣與堅持。來看看作者在創業過程中的真實心情與所學到的寶貴經驗。
Thumbnail
食品代工廠如何思考建立品牌的重要性,走消費通路不只是需要好產品,更需要轉換品牌腦思考,從B2C的思維到C2B的找尋消費痛點及洞察。
Thumbnail
產品的命名方式也會影響到顧客對價格的感知,在金裕鎮的《其實你可以再賣貴一點》一書中,提出了「分子干涉法」與「價格用詞策略」,讓我們透過命名來提升產品或服務的價值。金裕鎮透過案例分析,讓我們明白在設定價格時需要考慮的不僅僅是成本和市場,還有如何塑造消費者的價值感知。 金裕鎮指出,價格的揭露速度若太快
Thumbnail
近年來只要提到投資股票,大多脫離不了ETF這個起手式。還記得我之前推薦過的無腦理財術,其實也算是用力推廣ETF的大功臣。一年前我認真有按照書裡的方式做,至今前前後後也賺了二十幾萬有了,不過、でも、しかし、現在出了一個流派,號稱只要會購物就能精準判斷股票,做自己的投資顧問,真的有這麼神嗎?
Thumbnail
當我閱讀下寬和在《無痛買單》一書中關於產品線定價的敘述,這是一種運用人類心理所設計的定價策略,我認為非常值得參考。產品線定價不僅是一種價格設定的藝術,更是對消費者心理的深刻洞察。 產品線定價或稱為價格線定價,是企業將同類別商品或服務劃分成不同價格區間,以迎合不同消費者群體的需求。這種策略的關鍵在於
Thumbnail
超市業者利用心理學來引導消費者購買,例如將蔬果擺在入口處,誘使消費者選擇健康商品,增加購物清單上未列的商品。購物習慣和慣性行為也會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策,企業可以透過數據分析和心理學應用,提高行銷精準度。然而,企業需在行銷和顧客隱私之間取得平衡,並抓住顧客生活中的關鍵轉折點,以提升收益。
Thumbnail
你認為消費者決定要購買哪件商品,都是憑理性下決策的嗎?我們將在以下的文章中解析消費者如何思考。並討論行銷人如何透過大腦決策的思維模式,置入我們希望消費者採取的行動。底下將針對確認偏誤的影響力,瞭解確認偏誤如何影響消費決策,並提出如何通過理解消費者的決策方式來設計更有效的顧客旅程。
Thumbnail
我算是很能夠接受各式各樣東西推薦的人,說難聽點就是腦波弱。通常跟我推銷東西一定能成功,我通常會看在推銷員辛苦的份上跟他們買;或是我覺得這樣東西我用得上,價格不太離譜,我也會買。 所以我也不明白為什麼有些人非常的討厭推銷員,我曾經購買過的食品推銷員,他拖著沉重的保冷冰箱到我店門口推銷冷凍的年菜桌
Thumbnail
《只賣我想要的》作者野崎亙是成功經營日本多個人氣連鎖品牌的幕後推手。他認為與其藉由市場調查來了解消費者的偏好,不如先從釐清自己的需求與想法開始。品牌主必須重視「假如自己是消費者,真的能夠接受那個產品或服務嗎?為什麼會想購買呢?」的答案。只有深入去挖掘消費者的想法作為產品或服務的起點,才能夠引起共鳴。
Thumbnail
「到底要如何抓住消費者的心?」這大約是行銷學習社團最常出現的問題,行銷方式百百種,且消費者心理千變萬化,作為行銷人,該怎麼屢戰屢勝呢?如果你也是正在學習中的行銷菜鳥,閱讀《峰值體驗》或許可以幫助你獲得更多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