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過三年渾渾噩噩國中生涯後,高中時期好像突然醒過來!
雖然寒暑假要打工賺錢,高二因家裡狀況,經常需要做收送碗盤的粗活,但許多經典書籍也在這個時期讀過一遍又一遍。
高中的論孟給了很大的啟發,但同時因為黨國教育的矛盾起了反作用力,而開始接觸非典書刊,從好奇轉變為一種叛逆。
「醒過來」可能是幾個原因所造成,首先,國中三年級那次模擬考的數學成績排名,啟動了我的學習自信心,即使「忘性」很高,但需要大量背誦的社會科考試,只要透過一些方法,依然可以幫我得到很不錯的成績;其次,高中老師普遍都很好,特別是國文、數學前後各兩位老師,都給我很大的啟示與幫助;最後,高中不再有因成績退步被處罰的狀況,加上導師的班級經營有方,還有國中同學有不少高中同班,所以班上同學也就相處融洽,心情舒暢也造成加乘作用。
我是個「過目即忘」的人,特別是文字性的內容一轉眼就會忘掉,我經常會舉如下例子來形容我的「忘性」:學生時代的考試,每一次考完離開教室,同學們就會交頭接耳的討論每一道題的答案以預估分數,當時非常佩服同學,因為即便是我最拿手的數學科,只要離開考試現場,就完全忘記考卷上的每一道題目;但是歷史、地理、公民與道德等社會科成績,卻經常成為我加分的科目,當時的做法是在考前一個晚上及考前快速死記,第二天趁著記憶猶新,加上邏輯推論而拿到不錯的分數,但考完後不但題目完全不記得,連前一晚強記下來的內容也全數忘光,譬如明明昨晚還在背黃河經過哪些省份,但考完試後卻完全不記得,所以出社會後,每逢朋友引經據典時,我就會感到相形殘穢。
至於數學需不需要背誦?相信絕大部分人都是透過背數學公式應付考試,但對我而言,只要公式數量一多就是背不起來,而我也不主張背公式,但到底是因為背不起來所以主張不背,還是原本就主張不背才背不起來?孰因孰果很難講,但肯定的是即便要背公式,也要了解公式的來龍去脈,所以學數學時,數學原理很重要,我只記住最基本的公式,考試時如果需要運用其他公式,就藉由基本公式與原理快速導引出其他公式,也就是一道題目需要做兩份工,不過那時候的手腳真的很俐落,從來沒有因此造成答題時間不足;另外,高中最得心應手的是證明題及應用題,那對我日後的邏輯能力幫助很大,只是後來看我兩個孩子的數學,似乎不再考證明題,應用題也都轉化成選擇題的方式出題,實在是可惜也令人不解。
高中三年跟國中時期一樣都是同年級第一班,這也是學校透過成績能力分班的結果,不過由於高二之後開始分組,所以班上同學就開始有變動,導師及科任老師也自然更動,當時分甲、乙、丙、丁四組,我已經沒有印象我是怎麼選組的,但最後就是選了人數最多的甲組,而看起來甲組應該也是當時學校升學的主力,因此,我也就被分配到年級的第一個班級,另外,丁組好像人數不足以成一個班,所以就跟乙組就同班上課,是不是因為普遍有這個問題,所以我孩子唸高中時,學校只分成1, 2, 3三個類組?
我記得國中每過一年,班上同學就會有一些變動,也就是成績繼續維持不錯的留下,成績變差的就會被其他班成績好的同學取代,感覺有點殘忍,但國中同學的變動似乎沒有高中大,可能是當時高中的升學競爭更激烈的緣故吧?但也因為變動頻繁,所以認識的同學就不只是同班同學了,倒是當時有幾位原本選擇丙組的同學主動轉到我們班,也就是從醫農類組轉到理工類組,原因是甲組只唸物理不唸生物,而丙組則只唸生物不唸物理,但他們為了同時有物理及生物的基礎,所以就在唸完生物後轉到甲組,這讓我非常佩服他們的遠見。
另外,還有不少同學高二時就決定唸軍校,數量還不少,我記得當時學校還因此舉辦了一場歡送大會,讓準備唸軍校的同學繞操場一周,其他同學為在操場邊鼓掌歡送,我也非常佩服這些同學能很早就決定自己的前途,也因此我的同班同學有不少是軍校畢業後成為軍官的。
很多年後曾經發生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我從清華大學數研所畢業後,跑去中正理工學院資訊科學系(原本是應用數學系)任教,沒想到我一位高中同學因為重考兩年,第三年考上中正理工學院應用數學系,在他大四時,我竟然成為他班上的代數學老師,這位同學後來應該也成為軍官,只是他並不是當時自願就讀軍校的同學。
寫了這麼多字,竟然還沒提到「論孟給我的啟發」以及「黨國教育的矛盾讓我起了反作用力」,就另外找時間寫吧!